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回復: 0

[稗官野史] 宋朝軍隊數量那麼多為何還被冠以弱宋的帽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4-3-16 01:2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出於兩相矛盾的地位﹐很多人認為宋朝代表的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多數肯定的也是宋朝經濟、文化方面的成就。但是絕大部分人提到宋朝多數批判他的軍事戰爭能力孱弱﹐尤其在後期與遼國、金國、西夏的對抗戰役中﹐無論是打法還是最後的外交都被冠以「弱宋」的帽子﹐即便是打了勝仗也依舊沒有多少人稱頌。可以說﹐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政治外交上﹐宋朝一直被貼上退讓、無能的標籤﹐扮演的也一直是弱勢的一方﹐一直不被看好的外戰弱勢也常常被人詬病。
  宋朝雖然常常被人詬病軍事實力﹐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宋朝的軍隊其實是非常龐大﹐而且其中像岳飛、狄青、孟珙、李繼隆這樣能幹的將領也不在少數﹐另外宋朝的開國皇帝很多都是馬上得天下﹐在軍事基礎上一點都不輸其他的王朝。而且最令人詫異的就是宋朝在對外軍事戰役中並不是一個總是輸的國家﹐國家戰役的勝仗率還是非常高﹐但是卻依舊給人一種非常弱勢的感覺。有的時候就算明明可以打一場漂亮的勝仗﹐但是最後卻以奇妙的議和和給錢了事﹐這樣的國家氣質便讓宋朝總有一種直不起腰的感覺。那麼宋朝軍事孱弱的局面﹐究竟是因為哪些原因呢﹖
  一、國家政策和統治者的態度。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建立政權之後行駛了大刀闊斧的轉型﹐因為在當時國家長期處於混亂局面﹐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之後藩鎮割據嚴重。趙匡胤不得已一定要控制地方的軍權﹐把權力都收攏在自己手中﹐否則國家會再一次陷入混亂﹐宋朝江山的統治權也不會安穩。因此宋朝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比較重用文臣﹐武將的朝廷地位普遍比較低。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極端的治國方式﹐文武兼治本來就是一套比較客觀的統治方法﹐太過偏文或者偏武都會造成國家權力失衡。宋朝皇帝偏用文官﹐大力發展科舉制﹐甚至讓文官去擔任軍隊的重要的職務﹐設想一下「文死諫武死戰」﹐自古哪有文官主張打仗的呢﹖因此文官經常紙上談兵﹐還多番質疑武官的行文。
  宋朝戰役每每到了關鍵時刻都在文官的干擾下草草收場﹐等到朝廷上的武官都毫無用武之地﹐然後面對外敵來襲的時候﹐就基本毫無招架的能力了。
  二、統治者主張議和、偏安一隅。金國收復宋朝的方式是以「溫水煮青蛙」的形式慢慢使宋朝失去戰爭反抗能力﹐為什麼這麼說呢﹖起初金國對宋朝採取的策略是邊打邊議和的方式﹐一邊對宋朝施加武力威脅一邊向宋朝要錢了事。因為宋朝當時大多是文臣說的算﹐文臣都認可這種花錢議和的外交方法。但是久而久之﹐宋朝也因此徹底失去了武力反抗能力而且也缺乏厲害的將領指揮作戰﹐最後不得已徹底的讓出了自己地盤。
  三、宋朝軍政體系摧毀拉朽﹐已成重疾。
   1、貪污腐敗嚴重。宋朝軍隊內部完全沒有繼承宋太祖在位時候的軍政嚴明﹐後期執法力度不夠﹐整體軍隊自律性非常差。軍隊人員不僅貪污腐敗收受賄賂﹐還兼併土地直接威脅到了國本安全。很多文官還利用職務之便隨意剋扣基層士兵的俸祿福利﹐導致底層士兵的福利非常差﹐久而久之大家都沒有心思打仗開始「窮極變貪」。即便後來宋朝統治者三令五申要制止這種亂像﹐但是但是積弊已深﹐宋朝皇帝有心改革也是無力迴天了。
   2、武官權利被限。宋朝歷代軍政體制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將從中御」﹐軍中武官的決策權被皇帝和文官大大的牽制著根本沒有什麼大的權利。自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在宋朝卻恰恰相反﹐宋朝皇帝需要對前方戰事擁有絕大的統治權常常遠在戰場之外幾千里﹐還自己在宮內繪製戰爭地圖﹐用錦囊的方式對前線的軍將發號施令﹐導致前方吃了敗仗軍隊將領就推卸責任。但是如果要是不聽從皇帝建議﹐回來還要面對皇帝「秋後算賬」﹐更嚴重的還會報以擁兵自重的嫌疑﹐所以宋朝的後期的軍隊裏幹實事兒的將領越來越少﹐多說都是尸位素餐的情況。
  宋朝的軍政體制是導致宋朝軍事孱弱的主要原因﹐即便宋朝在最開始並不缺乏壯闊的軍隊﹐也不缺乏能力強勢的軍隊﹐但是就是在這樣「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造成了軍隊內部結構混亂﹐武官的權利被大大制約形成了一種宋朝軍隊實力非常孱弱的固有印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12:15 , Processed in 0.1121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