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回復: 0

[稗官野史] 古代妓女連節日也沒得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5-25 07:56: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傳統節日裏﹐地方官府還深入青樓妓院﹐組織妓女宣傳賣酒﹐以招攬客人。而這些青樓妓女即便過節﹐也難得休息。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由於在這一天通常舉辦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又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大宋﹐至明清兩朝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據有關史料記載﹐中秋節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賞月﹐然後擴散到民間。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之歌﹕「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記載。傳說唐玄宗李隆基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盛行於兩宋。北宋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達旦﹐玩月遊人﹐通宵不絕。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之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佈置門前的綵樓。到了晚上﹐人家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並作。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據《正德江寧縣誌》記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閤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民間拜月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頓時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兩宋時期﹐賞月之風盛行﹐也有祭月的儀式。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時期﹐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南宋學者吳自牧的《夢粱錄》中就記載了當時中秋節的盛況﹕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糰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而青樓妓院每逢中秋節則更是一番景象了。
  古代青樓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到了宋代﹐煙花業發展迅速﹐當時著名文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就記載著北宋京城汴梁酒樓飯莊歌妓招攬顧客的盛況﹕「凡京師酒樓… …南北天井兩廊皆小閣子﹐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濃妝女數百﹐聚於主廊上﹐以待酒客呼喚﹐望之宛若神仙。」每逢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青樓妓院更是節目不斷﹐熱鬧非凡。據有關史料記載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 …」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在傳統節日裏﹐地方官府還深入青樓妓院﹐組織妓女宣傳賣酒﹐以招攬客人。而這些青樓妓女即便過節﹐也難得休息。
  南宋末年﹐著名詞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卷六對南宋京都杭州城「和樂樓」等十一座官營酒樓妓女過節時坐檯陪客的情況則記載更為詳細。其中寫道﹕每座酒樓數十人… …引客登樓﹐則以名牌點喚侑樽﹐謂之「點花牌」。而「熙春樓」等十八家「市樓… …皆時妝玄服﹐巧笑爭妍。夏月茉莉盈頭﹐春滿綺陌﹐憑檻招邀﹐謂之「賣客」。一時引得文人學士紛紛前來捧場﹐一是賣弄詩文﹐二是消磨時間。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在杭州做官時﹐逢年過節都要深入青樓妓院﹐組織妓女宣傳賣酒﹐一是以招攬客人﹐二是為地方創收。
  南宋詞人吳文英曾有《新雁過妝樓》一詞﹐描寫的就是中秋節招客攬妓、聽歌賞月的情景。中秋後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過《新水令》﹐坐間賦詞﹕「閬苑高寒。金樞動、冰宮桂樹年年。翦秋一半﹐難破萬戶連環。織錦相思樓影下﹐鈿釵暗約小簾間。共無眠。素娥慣得﹐西墜闌干。誰知壺中自樂﹐正醉圍夜玉﹐淺鬥嬋娟。雁風自勁﹐雲氣不上涼天。紅牙潤沾素手﹐聽一曲清歌雙霧鬟。徐郎老﹐恨斷腸聲在﹐離鏡孤鸞。」。
  這首詞說的是﹐月宮仙境高處不勝寒﹐北斗星移﹐廣寒宮中的桂樹泛香﹐年年都有這麼一個大好的團圓佳節。現在正是主人月庭夜宴﹐大家團坐一起﹐痛飲佳釀﹐傾聽小妓歌《新水令》﹐並且欣賞圓月﹐相互鬥趣的怡然自樂的時刻。但此時已是秋夜天氣﹐秋夜勁風不斷襲人﹐秋高氣爽﹐雲淡氣清明月圓﹐正是「天涼好個秋」。雖有雲鬟高聳的小妓清歌一曲《新水令》﹐但自己卻像「徐郎」那樣命運不濟﹐至老一事無成﹐更為恨聲連連的是﹐自己老景淒涼﹐形單影孤﹐腸斷無人識也。
  描寫與青樓妓女一起過中秋節的詞曲還有《客途秋恨》。這首詞曲所唱的故事內容很簡單﹕在秋天明月夜﹐遊客繆蓮仙在返鄉途中的孤舟之上﹐回想年前在一次旅途中邂逅青樓妓女麥秋娟﹔二人在中秋之夜訂情﹐綢繆繾綣共兩個月。因為同行朋友催促上路﹐蓮仙只好與秋娟分手。臨別時相約日後再會﹐兩心不變。
  詞曲《客途秋恨》最早是由清嘉慶學者纓艮所作。其內容是敘述當時妓女們的生活與心境悽婉的情形﹐據說曲詞委婉﹐且易於傳唱﹐因而盛傳一時。後來南海人葉瑞伯從清代道光年間重編《客途秋恨》為廣東地水南音﹐一直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其中唱道﹕「記得青樓邂逅個晚中秋夜﹐共你並肩攜手拜月嬋娟﹐我亦記不盡許多情與義﹐總系纏綿相愛﹐又復相憐。共你肝膽情投將有兩個月﹐又點想同群催走要整歸鞭。幾回眷戀難分捨﹐都只為緣慳兩字拆散離鸞﹐個陣淚灑西風紅豆樹﹐情牽古道白榆天。」。
  中秋夜賞月拜月習俗一直沿襲到了明清。明末清初﹐南京已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岸﹐一旁坐落金陵名妓「秦淮八豔」之一馬湘蘭宅第。
  馬湘蘭﹐明末清初時秦淮河畔名噪一時的名妓﹐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董小宛等人並稱秦淮八豔。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因此常有風流名士前來拜訪。尤其是每逢中秋之夜﹐蜂擁而來的風流名士便聚集橋頭﹐夜伴美豔名妓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也稱長板橋。清兵飲馬長江﹐入侵金陵﹐玩月橋隨同秦淮河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12:58 , Processed in 0.0833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