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回復: 0

[稗官野史] 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0-24 00:4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見了﹐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
  他所作詩歌﹐總體風格豪放俊邁﹐清新飄逸﹐大氣磅礡﹐氣勢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婬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極具浪漫主義情懷。他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那麼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
  李白生平裡﹐有件事非常可疑。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李白自己說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參加考試的?果真如此麼?唐代的一個讀書人不去參加科舉考試﹐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頭地﹐通常有兩條途徑﹐你本來就是王公貴族的後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顧。萬一你不是這個出身﹐又想上進﹐正規的渠道就是考進士。
  唐代的進士文化﹐對詩人的人格影響太大。哪些人詩寫得雍容華貴﹐哪些人詩寫得苦大仇深﹐都跟考進士有關。像王維那樣一考就中的﹐詩肯定雍容華貴。詩寫得苦大仇深﹐要麼是沒考上﹐要麼起碼八年抗戰才考上的。杜甫的詩為什麼苦大仇深?考了兩次都沒考上。孟郊更慘﹐考得心態都扭曲了。為了考進士傾家蕩產﹐把傢俱都典當了﹐借車載傢俱﹐傢俱少於車﹐多傷心啊!孟郊46歲終於考上進士了﹐心花怒放地寫了一首《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堪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觀盡長安花。」以前我是個無名的人﹐你們看不起我都是應該的。可現在我是新科進士﹐我要把長安所有的青樓逛遍﹐把所有的妓院頭牌都叫過來陪我喝酒。
  唐代考上進士之後﹐有兩樣最榮耀的事情﹕一個是慈恩塔上題名。白居易就寫過「慈恩塔上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還有一個就是遊街。放榜之後﹐所有的青樓都張燈結綵﹐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狀元來游。大把的錢往裡頭扔﹐我估計背後也有很多廠家贊助。當時的大族選女婿﹐都瞄著新科進士。因為你在唐代考取進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話﹐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當時的背景就是這樣﹐讀書人必須走科舉這條路。李白憑什麼不走?當然他有自己的借口﹕我是天才﹐我懶得考進士。但這是托辭。實際上李白有難言之隱﹐跟他的身世有關。他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在唐代﹐不是什麼人都能參加科舉考試的。白居易年輕時候寫過一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舉考試﹐到中唐的時候有一個習慣﹐考進士要考你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聰明﹐他自己做模擬題﹐就編了100個案例﹐然後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討論的是商人的兒子能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白居易說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夠開明一點。白居易專門做這樣一道模擬題﹐說明唐朝的慣例﹐商人的兒子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唐代考進士﹐先要通過資格審查。「政審」的時候﹐要註明﹕一、「郡縣鄉里名籍」﹐你是哪個地方人?二、「父祖官名」﹐你的父親﹐還有你的祖父﹐叫什麼名字﹐幹什麼的?此外還規定﹐如果家裡是做商業買賣的﹐或者關係比較近的親屬是做生意的﹐你就別來考進士。當然﹐罪犯的後人﹐更沒有資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兩條都佔了。一是罪人之後﹐二是商人之子。你想考進士﹐連門兒都沒有。人都是這樣的﹐你已經把我資格都剝奪了﹐我還奴顏卑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絕不會這麼幹。李白就說﹐你不讓我考﹐我還看不起你進士考試呢!我不考科舉﹐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來﹐讓你皇帝老兒親自把我請過去。這是李白的情結。
  作為中國文學史中一個標誌性人物﹐李白的能力毋庸置疑﹐那麼﹐這麼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傑出人物﹐為何終生不走科舉道路﹐反而奔走豪門﹐通過「走後門」的途徑進入仕途?王元明說﹕「有了『北門厄事件』這把『總鑰匙』﹐這個撲朔迷離的千古疑案﹐一下子豁然開朗……
  唐代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士族通過世代沿襲的方法壟斷政權的落後傳統﹐來自中小地主商人家庭和出身普通農家的底層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終於有了出路﹐朝為田舍郎﹐暮為狀元公﹐應該說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通過科舉取得入仕資格﹐成了唐代文人最普遍的選擇﹐無論是杜甫、白居易﹐還是韓愈、柳宗元﹐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利用科舉得到了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像李賀那樣﹐因為父親名諱(李賀父親名叫李晉肅﹐「晉肅」和「進士」聲音相近﹐為避諱不能參加科舉)而放棄科舉的﹐可以說少而又少。在整個文人階層積極參與科舉的熱潮下﹐李白卻偏偏特立獨行﹐放棄科舉﹐終日遊走於達官貴族之門﹐希望通過「走後門」的方式進入仕途。這是為何?
  對於這一奇怪現象﹐絕大多數學者的解釋是﹐李白心高氣傲﹐「不屑於」走科舉道路。王元明認為這一說法很不妥當﹐放棄科舉而去「走後門」﹐未必是因為心高氣傲﹐在奔走豪門的過程中﹐李白往往是以犧牲尊嚴和人格為代價的。在《上安州裴長史書》最後﹐李白這樣寫道﹕「願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於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王元明說﹕「請大家仔細回味﹐『願君侯惠以大遇』以後八句﹐李白說的何其慷慨﹐何其激昂﹔然而『若赫然作威』以下﹐李白說的何其無奈﹐何其悲憤!尤其是『白即膝行於前﹐再拜而去』兩句﹐多麼淒涼﹐哪裡有半點心高氣傲?」排除了「心高氣傲」的因素﹐唐代科舉道路既然「大道如青天」﹐李白為何「我獨不得出」?
  還是讓我們回到「北門厄事件」這個切入點上。王元明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科舉考試的程序早已正規化、嚴格化了。朝廷明文規定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的士子﹐必須經過地方官的嚴密審查並予以推薦﹐被推薦人不一定都是貴族子弟﹐但起碼是品學兼優、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弟。」
  通過對「北門厄事件」事件的分析﹐讀者已經知道李白出身貧寒之家﹐本是鬥雞徒﹐曾經在鬥雞徒群毆中手刃數人﹐他又逃亡蛾眉山避難﹐隱姓埋名。像這樣有過「劣跡」、家世不清的人﹐哪個地方官敢於推薦他參加科舉考試?另外﹐「北門厄事件」後﹐李白隱其真名真姓﹐自稱「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和唐代皇家同宗。李白這種說法﹐自己隨便說說﹐別人姑妄聽之可以﹐一旦對方較真﹐李白可就沒招了。
  天寶元年(742)﹐唐玄宗發佈詔書﹐續牒認親。詔書中說﹕「天寶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詔﹕殿中侍御史李彥允等奏稱﹐與聯同承涼武昭王后﹐請甄敘者。源流實同﹐譜牒猶著。自今已後﹐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敦煌、武陽等四公子孫﹐並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正是在天寶元年秋受詔入京的﹐玄宗召見於金鑾殿﹐異禮有加﹐命為待詔翰林﹐處於仕途中最得意的時候。如果李白真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那麼按照輩分﹐他就是唐玄宗的族爺﹐皇帝還能不更加尊敬他、提拔他?可後來李白並沒有和皇帝續家譜﹐也沒有入宗正寺。這是因為李白本來並不姓李﹐無法較真。既然李白不敢續譜認親﹐他說的本家隴西人﹐自然也屬假冒﹐這也從反面證明了王元明「李白生於洛陽說」的正確性。
  顯而易見﹐李白並不是不想參加科舉考試﹐而是無法通過地方官「政審」這一關。在這種情況下﹐李白不得不放棄科舉考試﹐轉而尋求達官貴人推薦。即使想通過達官貴人推薦的辦法進入仕途﹐李白不清不楚的身世﹐也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
  為了尋求進入仕途的推薦人﹐李白曾經寫了《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與韓荊州書》、《贈張相鎬二首》等大量尋求幫助的信函、詩歌﹐但大都泥牛入海﹐沒有下文。值得注意的是﹐張鎬曾經喜識拔後進﹐嘗薦崔宗之、嚴武於朝﹐當時士咸歸重之﹐以識人、薦人著稱﹐但對於「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李白﹐他卻不肯推薦﹐應該和李白身世不清有關。
  最具代表性的是陸調。在「北門厄事件」中﹐陸調是李白的救命恩人。唐玄宗天寶八年(749)﹐李白寫作《敘舊贈江陽宰陸調》時﹐陸調官任江陽縣令﹐就在張鎬手下做官﹐但他既沒有留李白在縣衙做官﹐也沒有向張鎬或朝廷推薦李白。原因很簡單﹐陸調最了解李白的複雜身世﹐年輕時他可以憑義氣救李白於危難﹐但隨著年齡漸長和飽經世故﹐他對李白的態度可能會表面熱情、內心冷淡了。後來﹐陸調官至袁州別駕﹐成為和張鎬關係密切的「故吏」﹐肯定擁有推薦官員的權力﹐但他一直沒有推薦李白。
  李白在詩中﹐曾多次寫出人情世態﹕「鬥酒強然諾﹐寸心終自疑」、「前門長揖後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雖然這並不一定是針對陸調﹐但顯然李白對陸調的態度也冷淡下來。可以肯定的是﹐自寫作《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之後﹐李白再也沒有和陸調有過交往﹐也沒有再寫一篇和陸調有關的詩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初推薦李白的﹐不是什麼達官貴人﹐卻是和官場有一定聯繫的道士吳筠。唐玄宗天寶元年﹐在吳筠的極力推薦下﹐朝廷下詔把李白征到首都長安﹐此時李白已經42歲。吳筠敢於第一個推薦李白﹐當然和李白才幹超群有關。但更現實的因素﹐是因為吳筠作為出家人﹐即使推薦錯了﹐他也不用擔負什麼責任﹐「無官一身輕」的他即使是李白家世不清的前提下﹐他敢推薦李白。
  在長安期間﹐李白廣泛奔走於社會名流、豪門貴族中間﹐或主動求見﹐或詩詞唱和。李白的詩歌天才﹐不但得到了時任太子賓客、唐代著名文學家賀知章的讚揚和推薦﹐再加上玉真公主的推薦﹐唐玄宗這才讓李白供奉翰林﹐除了讓他寫一些宮廷詩歌﹐偶爾也讓他起草一些詔告文件。
  李白這種「劍走偏鋒」的入仕道路並不平坦。一方面﹐翰林學士這種閒職讓李白感到苦悶彷徨﹐「彷徨庭闕下﹐歎息光陰逝」﹔另一方面﹐李白「揄揚九重萬乘主」的狂放性格﹐得罪了當朝權貴﹐在唐玄宗寵信太監高力士等人的誹謗、誣蔑下﹐李白被賜金放還﹐從此離開了官場。
  從《敘舊贈江陽宰陸調》可以看出﹐即使李白當了「翰林學士」這樣的高官﹐他也沒有洗刷「北門厄事件」之恥﹐可見其對手或其後台的職務﹐應該比翰林學士要高。由此可見﹐「北門厄事件」讓李白隱姓埋名、遠走他鄉﹐而且極大影響了他的仕途﹐成了他一生的「難言之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03:56 , Processed in 0.1128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