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回復: 0

[稗官野史] 三寸金蓮的由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0-1 11: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始於何時﹐裹足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卻始終是一個謎。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后﹐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遊江都時﹐徵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縴。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製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儘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窅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臺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耛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耛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讚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髮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髮﹐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醜的重要標準﹐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繫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裡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窅娘在蓮花臺上跳舞的故事。但這裡的金蓮指的是舞臺的形狀﹐也不是窅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淨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併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繫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07:30 , Processed in 0.1565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