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回復: 0

[稗官野史]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和魯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2-2 00:3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看三國,說三國,最具傳奇性的人物應該是諸葛亮了,這個名字已成了中國智慧的代名詞。而歷史上真實的三國人物卻與書中所描述的相差甚遠,甚至可以說大相逕庭。這本也無可厚非,因為這畢竟是小說,當然會有個人感情的滲入,其書中擁劉反曹的個人感情是非常明顯的。
  史上的周郎,風流倜儻,英俊瀟灑,多才多藝,遠非羅貫中筆下的那樣小肚雞腸。周郎的多才多藝,使得多少少女和少婦們為之傾心,比之潘安擲果盈車的風光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潘安不過是貌,而周郎是才貌雙全。有詩為證:「為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琴。」為了讓周郎多看自己幾眼,少女故意將琴彈錯。可想當時的情形,周郎談笑風生間就能聽出曲調,是何等有才!
  周瑜(175~210),字公瑾,人稱周朗,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
  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歎。小說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後一連串的鬥智、鬥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從歷史的真實性講,則全屬子虛烏有,胡說八道,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造。
  歷史上的周瑜,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跡。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政治地位、歷史作用看,真正的贏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實際上遠遠蓋過了初出茅廬的孔明。
  周瑜助孫吳創業江東之時,孔明卻尚在流竄、隱居之中。從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到建安五年(200)孫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漢末軍閥割據混戰之初即嶄露頭角,成為幫助孫策奠定江東基業的第一功臣。孫策其時已據有丹陽、吳、會稽、廬江、豫章、廬陵六郡,其中只有徵取吳郡、會稽郡時周瑜未參與,但也有他的功勞,因為若不是他協助孫策渡江,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吳郡、會稽就不可能為孫策所得。
  當周瑜名震江東成為孫氏政權開國元勳之時,諸葛亮還遠遠沒有出道。孔明14歲那年(194),離家隨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變故又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17歲時(197)叔父病故,孔明轉到襄陽以西20里的隆中(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定居,開始過起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涯。所以當周瑜協助孫策開創江東(長江以南蘇、浙、皖一帶)基業之時,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讀之中。此時的瑜、亮自然無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從公元207年冬諸葛亮出山之後才能談起。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後不治身亡,孫權承父兄之業繼為江東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吳奔喪,後留在吳會,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一同執掌軍政大事。其時,孫權才19歲,周瑜盡心輔佐,為樹立孫權威望和鞏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貢獻,並擊敗了劉表江夏太守黃祖對柴桑的進攻。建安十三年(208)春,孫權再次討伐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先隊部隊的統帥),率諸將取得了擊敗黃祖的重大勝利。征
  其年農曆七月,曹操南取荊州,曹、劉、孫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全面爭奪,隨後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過程中,諸葛亮方與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個配角,所起作用無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孫、劉結成聯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諸葛亮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這只是屬於赤壁之戰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東吳魯肅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魯肅促成了劉備東下聯吳抗曹之後,才有孔明智激孫權聯劉抗曹之事。諸葛亮在曹操大軍東下的緊要關頭,赴吳勸說尚在猶豫之中的孫權聯劉抗曹,首次實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這是歷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時的諸葛亮畢竟剛出山,年紀又輕,名聲不大,加之當時劉備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東吳的幫助,孫、劉聯合抗曹的主導方面是東吳,劉備集團處於從屬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則不然,從決策到軍事行動都是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當時,曹操取得荊州後由江陵沿江東下,水陸並進,聲勢浩大。曹操致信孫權,揚言:「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是玩的外交辭令,意思是勸孫權早早歸順。孫權得書讓郡臣傳閱,東吳群臣莫不震驚失色,張昭等都主張迎降,獨魯肅悄悄跟孫權說:「主張迎降的都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該聽從,建議孫權迅即召回周瑜。」周瑜從鄱陽歸還後,嚴辭駁斥投降派,力主抗曹,並向孫權分析曹軍實際兵力和弊端,促使孫權最後作出了聯劉抗曹的決定。這就是說,在促成孫、劉聯合抗曹方面,魯肅、諸葛亮、周瑜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孫權下決心抗曹起關鍵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來鮮明表態,才壓得住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他的政治頭腦非一般人所比。
  在軍事行動方面,周瑜既是吳軍都督,又是聯軍統帥,是赤壁之戰的指揮者,而諸葛亮只是參與者。孫劉聯軍所以能取勝,固然有多種原因,功勞不是哪一個人能獨享的,但作為主帥的周瑜,無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說第二功臣,應是黃蓋。因為詐降、火攻是他提出的,並在周瑜指揮下,由他具體實施的。諸葛亮在這次戰役中到底發揮了哪些作用,史無所載。諸葛亮本傳只是記述他與吳軍一起出發,到劉備處後與東吳方面「併力拒曹公」。《三國演義》裡說,孔明在赤壁之戰中非常活躍,神計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謀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後來在合肥與曹軍對抗時所為),又是七星壇祭天借東風,連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像成了破曹的關鍵人物,只是所有這些描述僅是文學創造而已,歷史上絕無其事。
  周瑜當時肩負統帥重任,治軍嚴整,令劉備也肅然起敬。當劉備從樊口往見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領了三萬人馬時,提出叫魯肅等前來一起商議。周瑜說他接受了軍令,不得隨意委託人代理,如果你要見魯肅,改日可以去拜訪。一番話說得劉備既慚愧又高興,高興者就因為看到周瑜治軍的整肅。曹操兵敗後,曾致信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這是曹操要面子的說法,也反襯出周瑜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
  在《三國演義》通行之前,文人學士們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評價是很高的。唐人胡曾《赤壁》詩中說:「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盛讚「三國周郎」: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唐宋詩人墨客讚美周瑜,把赤壁破曹主要功勞歸之於周瑜,是合情合理合乎史實的。想想公瑾此時是如何的雄姿英發,我便心馳神往不矣!
  歷史上的周瑜,其本傳專門講到他「性度恢廊,大率為得人」,心胸一點不狹窄,人緣也挺好。老將程普自恃年長,原先常欺侮周瑜,周瑜總不計較,後來程普終於從內心佩服,對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美酒),不覺自醉。」曹操使蔣幹遊說周瑜寫在209年周瑜攻下江陵之後,也有認為應在赤壁之戰前,蔣幹見周瑜心堅志高,無法開口,回去也說周瑜「雅量高致」,甘拜下風。作為東吳開國元勳,且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又是連襟,吳老夫人並囑咐孫權「以兄奉之」,在東吳的聲望很高,但他始終以輔吳事業為重,虛懷若谷,不擺架子,帶頭執行臣節,敬重孫權。他精通音樂,吳人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贊語,說明他日常作風也是平易近人的。
  當時的我經過這一番研究,才算走出了《三國演義》製造的歷史迷霧,發現了諸葛亮與周瑜二人的真正面目。從此我不再相信諸葛亮的所謂神機妙算,所謂的『隆中對』更是無稽之談,其真實才學遠不如周瑜。不禁得周瑜的領兵才學、文學修養及心胸氣度佩服不已。我想如果在三國時單論統兵才能的話,除了曹操,三國時無人是周瑜的真正敵手。只可惜羅貫中是純正的擁劉派,所以才把周瑜編排得一塌糊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3 01:17 , Processed in 0.7846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