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回復: 0

[稗官野史] 三國魏國謀士的結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7 01:0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從謀士角度說﹐有的一生中經歷幾個君主﹐成為「三朝元老」﹐但實屬鳳毛麟角﹐更多的是有始無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曹操與謀士的合作以赤壁之戰為界線﹐前期君臣關係以常態為主﹔後期演變為扭曲為主﹐甚至大開殺戒。
  最先登上歷史舞台的是荀彧、荀攸叔侄﹐曹操對荀彧的評價﹕「此吾之子房也!」曹操言語中流露出劉邦的雄心壯志。緊接著﹐荀彧推薦程昱、郭嘉﹔舉薦劉曄﹐滿寵和呂虔﹔共薦毛玠。賈詡與曹操又代表了一種新模式﹐即不計舊怨﹐招降納叛。曹操與崔琰、許攸的關係也屬於這個模式。曹操能夠開創出帝王大業﹐與其君臣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分不開的。
  前期﹐曹操創造了寬鬆的政治環境﹐履行「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從謀士群體的角度說﹐他們做到了暢所欲言﹐不懼君威﹔相處最和諧的首推郭嘉。曹操對郭嘉幾乎是有言必納。可以和郭嘉大體相當的﹐可以舉出荀彧與賈詡。但是﹐他們又都比不上郭嘉﹐荀彧沒有郭嘉幸運﹐未得善終﹔賈詡獻計沒有郭嘉多﹐貢獻沒有郭嘉大。
  郭嘉一生中與曹操合作了11年﹐獻計15次﹐皆為曹操採納﹐且均證明是奇計妙策。對於郭嘉所獻計策﹐曹操如何回答?如﹕「操從其言」、「操然其言」、「操大喜。」這一系列詞語﹐可以窺見曹操甄別、採納的心理過程﹐足見曹操作為領袖的高層次水平。作為決策者﹐這個計策你可以想不出來﹐但你必須有判斷是何種水準的能力﹐從而下決心拍板。
  曹操的謀士之間﹐也經常發生分歧﹐這就更是考驗決策者水平的時候。如﹕劉備投奔曹操的時候﹐荀彧與程昱勸曹操殺劉備﹔而郭嘉明確回答:「不可」﹐理由是﹕「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三人皆為曹操集團的利益考慮﹐皆有理有據﹐如何選擇呢?曹操唯獨對郭嘉曰﹕「正合吾意。」可見﹐曹操的決策水平在當時諸侯中是無人可及的。
  後期﹐從赤壁戰敗開始﹐曹魏謀士的人生結局呈現有始無終、令人扼腕的悲劇﹐的確是魏、蜀、吳三方中謀士結局最差的一方。其實﹐造成曹魏謀士悲劇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自然規律造成的悲劇﹐曹操也無可奈何﹐這一點與其它集團相同。如郭嘉的英年早逝、蜀漢的龐統之死、東吳的周瑜之死。
  二、曹操視謀士為異己。曹操處死的謀士中﹐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荀彧之死。曹操將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天下傳給兒子﹐是任何時代都可以理解的。為此﹐他就要不遺餘力地掃除障礙。荀彧阻止曹操進魏公加九錫﹐他怎麼會把這一障礙留給羽毛未滿的兒子呢?荀攸、崔琰之死﹐皆是被曹操視為政治異己。荀攸、崔琰皆是明確反對曹操為魏王﹐崔琰的反抗更為激烈﹕大罵曹操是奸賊﹐結果被賜死﹐還牽扯進毛玠﹐將其收於獄中。
  三、冒犯曹操忌諱。陳壽在《三國誌》中即指出曹操有「性忌」的人性缺陷。謀士如果觸犯了他的忌諱﹐就會死於非命。孔融、楊修、許攸皆是如此。孔融因為經常侮辱曹操﹐被暴屍街頭。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在於參與君主的家事﹐尤其是敏感的立太子問題。許攸被殺也有其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文人通病的一種典型表現。
  曹操與謀士關係可概括為政體制約﹐主奴有別。在曹操的心目中﹐謀士不過是為其效力的奴才。你表現得好﹐我可以對你寵愛有加﹐前期對郭嘉、荀彧、劉曄即如此﹔你若觸犯龍鱗﹐我就對你翻臉無情﹐後期對荀彧、荀攸、崔琰即如此。曹操與謀士關係的啟示在於一個人隨著事業的成功﹐地位的升高﹐劣根性就會表現出來﹐由禮賢下士膨脹成唯我獨尊。曹操是這樣﹐歷代帝王也是這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2 20:35 , Processed in 0.0993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