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回復: 0

[稗官野史] 諸葛亮為什麼要把李嚴廢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8 00:0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名氣最大的政治家之一,也是最被人們所誤解的政治家之一。人們談起諸葛亮,腦海裡一定會最先浮現出「借東風」、「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等等。然而事實上述這幾件事,諸葛亮一件也沒幹過,全是後人編的。
  由於這些虛構的東西,諸葛亮在過去被人認為是智慧的化身。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這些東西反倒成為諸葛亮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郎咸平先生就在《誰在謀殺中國經濟》一書中直指諸葛亮是投機取巧,萬一東風沒有借到,東吳數萬將士的生命置於何處?
  其實我們真正認真地看一看史書的記載,我們就會認識到,諸葛亮真正最值得後人稱道的,既不是《隆中對》,也不是赤壁之戰,而是他在劉備去世以後的十來年裡對蜀漢帝國的治理。這就必須從劉備永安托孤談起。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帝國一敗塗地。身心俱疲的劉備在逃回益州後一病不起,最終於公元223年病逝在永安(今重慶奉節)。在死前,劉備留下了一段被後世一再分析、爭論的遺言,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對兒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怎麼看這段遺囑?要解釋這段遺囑,首先必須搞清楚對於這段話的字面意思究竟是什麼。這段話裡,別的文字都沒有歧意,唯有最後四個字「君便自取」,後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種是通常理解的讓諸葛亮自己取而代之,即這裡的「取」是拿走的意思,讓他自己將蜀漢的皇位、皇權拿走。今人方北辰先生提出另一種解釋劉備不是讓諸葛亮可以自己取代劉禪而是選取其他人當皇帝。也就是說,「取」是選擇的意思。劉備給諸葛亮的只是「廢立之權」而非整個國家大權。
  我認為,對於文言文的理解,應該以古人的理解為準。尤其是史書中的話語,一般都是經過史家提煉、修飾的,並不是錄音機錄下來的原話。劉備當時的原話是什麼,後人已不得而知。所以在對於這個話的理解上,首先應以陳壽本人的理解為準。
  陳壽本人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陳壽說劉備托孤是舉國托孤於諸葛亮,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就是說,認為劉備將整個國家都交給了諸葛亮,這種舉動大公無私、空前絕後。這也就意味著,在陳壽看來,劉備是將權力完全授予的諸葛亮,不但有廢立之權,也有自立為君的權力。說白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說:「我兒子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劉備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一般認為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完全出自真心,願意就把蜀漢政權交給諸葛亮。陳壽是這樣認為的,後世也有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不過有些人認為不可能。易中天先生就提出三條反對的理由。其一是無此先例,其二是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觀念,其三是「沒有人認為這種替代是正當的」。這三條理由其實並不確切。中國古代有禪讓的先例,堯、舜、禹三王的禪讓歷來受到以儒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稱讚。而且,前任指定繼任者也不叫民主觀念,在民主觀念出現前,各種教會、幫派基本上是用這種方式傳承的。至於有沒有人認為這個是正當的,那也未必。如果劉備沒說過這話,當然就不正當;既然有劉備明確的授權,怎麼就不正當了呢?所以說,這種可能雖然很小,但依然是存在的。
  第二種,未加深思,隨口一說,並非有心授予全權。首先晉朝的孫盛就認為劉備說這番話簡直是荒謬絕倫,「備之命亮,亂孰甚矣」。為什麼呢?因為這麼說會在諸葛亮和劉禪之間製造矛盾,動搖整個蜀漢政治的人心。如果不是因為劉禪本人闇弱,對大臣不加猜忌,而諸葛亮不但威望高而且能力強,能夠鎮得住,肯定會出大亂子。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所以近代史學家盧弼就認為劉備這段遺囑是「有所感於中,不覺言之如是」。在盧先生看來,劉備此時擔心的是「嗣子不肖」,自己花費一生所創立的大業即將傾覆,所以只想到「發憤授賢」,沒有考慮別的。這當然也是一種可能,但是可能性依然不大。從劉備生病到去世,時間並不短,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是「有條不紊地安排後事」。因此,劉備不加深思的可能性當然就很小了。
  第三種,試探諸葛亮的忠誠,逼諸葛亮表態。康熙皇帝說劉備這番話是「猜疑語」,也就是說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他之所以明明不信任,又要這麼說,就是要逼諸葛亮當面表態,誓死效忠。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當即表態:「臣一定盡心竭力,忠貞不二,至死不渝。」這種觀點比較得到後人尤其是今人的認同,比如陳邇冬先生、易中天先生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必須要把話說透,這樣劉備才好放心去死,諸葛亮才好放心輔政,劉禪也才好放心當皇帝。然而,問題在於,這種表態有用嗎?曹操在漢獻帝的面前是表過態的,結果如何呢?劉備真會以為,諸葛亮表了態就能夠保住劉家的江山了嗎?恐怕不會吧。
  首先,劉備本人就經常說話不算話。以己度人,肯定也不會輕信他人的承諾。其次,即使諸葛亮遵守諾言不當曹丕,但架不住他當曹操啊?他不篡位,不等於他的兒子不篡位。在此情況下,他逼諸葛亮表態所能得到的利益,與授權諸葛亮「自取」所代來的隱患(既包括給諸葛亮篡位口實,也包括在劉禪和諸葛亮製造的矛盾)相比,誰大誰小呢?以劉備的政治智慧,這麼做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麼,劉備說這番話究竟意欲何為呢?這就必須從劉備所面對的局勢來分析。當時劉備所面對的局面極其險惡。
  其一,夷陵之戰戰敗,損失慘重,蜀漢政權危在旦夕。外部魏、吳兩個強國對於蜀漢虎視眈眈;內部原先劉璋集團的人和蜀地本土的勢力都在蠢蠢欲動。
  其二,劉備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其三,劉備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而且能力也不強。劉備有三個兒子,其中劉禪最大,當時也只有十七歲。另外,劉備也沒有兄弟。
  其四,一班老臣、親信大多已經去世。最早跟著劉備南征北戰的人中,關羽、張飛、法正、孫乾、簡雍、糜竺等都已先於劉備去世。後來劉備非常信任的法正、龐統也已去世。劉備真正能夠信得過的,只有諸葛亮、趙雲、魏延等幾個人。這其中趙雲和魏延是純粹的武將,不可能讓他們輔政。
  其五,諸葛亮能力超強,在蜀漢政權內無人能與之抗衡。
  在這種局面之下,一方面,輔政大臣只能選擇諸葛亮,而且必須給諸葛亮足夠的權力。不給足夠的權力就無法控制住政權內部的各種反對勢力,也無法對抗魏國和吳國的進攻。對此劉備沒有別的選擇。另一方面,一旦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權力,那麼除了諸葛亮自己,沒有人能夠阻止諸葛亮篡位。如果劉禪或者其他人想和諸葛亮鬥,那肯定是自尋死路。諸葛亮篡不篡位,不是劉備能控制的事。
  也就是說,劉備表面上看,有三條路可選。第一條,不把大權交給諸葛亮。第二條,把大權交給諸葛亮。第三條,讓諸葛亮和其他人分享大權。但實際上,只有第二條路可選。第一條路的結果是蜀漢迅速滅亡,不能選。第三條路和第二條路則是殊途同歸,因為其他人鬥不過諸葛亮,分權沒有用。說到底,劉禪的皇位保不保得住只能看諸葛亮的。
  大家說,劉備他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劉備的遺囑就很清楚了。劉備的選擇是,與其讓諸葛亮自己通過明爭暗鬥來獲取大權,不如直接給他個順水人情。通過遺囑,劉備樹立起了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內部的絕對權威,而且不允許任何人(包括劉禪)挑戰這個權威。同時,他要劉禪兄弟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同樣也是教導他們要聽諸葛亮的話,不要和諸葛亮爭權,以免自找苦吃。
  這確實是大智慧。在「公」的方面,這一席話使得諸葛亮成為蜀漢帝國實際上的皇帝,成為蜀漢集團的新領袖、新核心,從而極大地避免了蜀漢集團內部的衝突,保證了蜀漢政權能夠穩定下來並且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延續下去。在「私」的方面,劉備對於諸葛亮,前有三顧茅廬的「殊遇」,後有「舉國托孤」的「盛軌」。諸葛亮就算是鐵石心腸、野心勃勃,也不能不對劉備心存感激,從而也不可能對劉備的後代痛下毒手。這就保證了劉禪即使失去政權,不會失去富貴和性命。劉備將整個蜀漢都托付給了諸葛亮,但是同時還給他安排了一位副手李嚴。
  諸葛亮為什麼要把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廢掉?李嚴是南陽人,早年在劉表手下當差,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曹操南下奪取了荊州之後,李嚴沒有投降曹操而是逃到了益州投靠了劉璋。在劉璋手下,他當上了成都市的市長,結果也幹得很出色。後來劉備入蜀以後,李嚴率軍在綿竹投降了劉備,成為劉備的手下。劉備死前,將李嚴徵召到永安,任命他為尚書令(相當於中央辦公廳秘書長)並兼任中都護(相當於總參謀長),讓他統領內外軍事,作為諸葛亮的副手。尹韻公先生稱他為蜀漢集團的「第二提琴手」。
  劉備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一種可能是,安排李嚴為諸葛亮的副手,其實是在「摻沙子」,防止諸葛亮專權。表面上看,劉備的這個安排確實與孫策臨終前托孤於張昭、周瑜相當類似,一文一武共同輔政。但如果據此就認為「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周瑜,或者希望他是周瑜」(易中天語),顯然是不妥的。李嚴與周瑜豈是一類人?周瑜是孫策從小玩到大的哥兒們,又是連襟,跟隨孫策南征北戰一起打天下。他既是軍隊中的主將,又是孫策最信任的人。相反地李嚴並非劉備嫡系,是劉備入蜀以後才投降的。與諸葛亮比起來,李嚴的忠誠度更值得懷疑。如果劉備要牽制諸葛亮,用趙雲、魏延兩位自己的嫡系作為軍隊的統帥恐怕更可靠一些。
  另一種可能是,劉備在搞平衡。劉備執政期間,蜀漢集團的內部存在著三股勢力。第一股是益州集團,主要包括益州本地的豪強和知識分子。這些人是益州的本土勢力。第二股是劉璋原先的嫡系部隊,一般稱之為東州集團。第三股是劉備的嫡系部隊,由於他們原先在荊州,所以可以稱之為荊州集團。劉備在的時候,這三個集團基本上還能相安無事,劉備一旦不在了,荊州集團的領袖諸葛亮能不能鎮得住其他兩個集團的人呢?對此,劉備心裡沒譜。他需要對於另外兩個集團的上層人物加以拉攏,於是就選中了李嚴。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是,李嚴確實能力很強,劉備認為他可以擔任諸葛亮的副手,幫助諸葛亮治理蜀漢帝國。無論劉備是出於什麼目的選擇了讓李嚴來當這個副輔政大臣,劉備都希望他和諸葛亮同舟共濟。然而,事與願違,這兩位鬧得水火不容。在八年之後,兩人的明爭暗鬥終於有了結果,李嚴被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梓潼,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李嚴被廢是蜀漢史上的一樁疑案。根據史料,事情大體情況是這樣,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安排李嚴督運軍糧,並以中都護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由於這年連降大雨,道路泥濘難行,軍糧無法如期運到前方。於是李嚴就派人到軍中說明情況,建議諸葛亮回師。諸葛亮同意了,開始搬師回朝。可是當諸葛亮退兵的消息傳到朝中的時候,李嚴卻表示說:「軍糧充足,怎麼就退軍了?」後來又上表後主劉禪,說諸葛亮撤軍是誘敵深入。等到諸葛亮回到成都,拿出李嚴前後的書信一對照,大家就知道李嚴說了假話。李嚴無話可說,只好低頭認罪。從此就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去了。
  這事,明眼人一望便知是另有文章,實在用不著多解釋什麼。正所謂「欲加其罪,何患無辭」。反正當時和後來李嚴都沒有喊冤,也沒人給他平反,而且是二十多個大臣聯名彈劾。這案子再蹊蹺也成了鐵案。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李嚴為什麼會被廢掉?
  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以余明俠先生為代表,說李嚴被廢完全是他咎由自取。這一派的理由是李嚴作為顧命大臣,既不見他在後方為國家出謀劃策,又不見他在前線為國家出生入死,只見他不斷地要待遇,爭權奪利。可見李嚴完全是一個奸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諸葛亮廢掉這種人,理所當然。
  第二種觀點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說李嚴被廢是諸葛亮玩弄權術、排除異己的結果。他們認為,李嚴之所沒有為國家出謀劃策、出生入死,是因為他遠在江州,使不上勁,不能怪他。而他要求提高官位、待遇,是因為他和諸葛亮的待遇差得太遠,他是在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權利。無奈諸葛亮是一個「擅權心烈」、「權欲極盛的政治家」,「大權獨攬,小權也不分散」,「根本不願、也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結果,諸葛亮就借了一個小過失,把李嚴斗倒了。
  第三種觀點以田餘慶先生為代表,認為李嚴之廢是蜀漢集團內部新人與舊人鬥爭的結果。田餘慶先生指出李嚴縱橫捭闔於舊人新人之間,肆其詭靡之說,挑起新舊不和,所以諸葛亮要假借理由加以消除。田先生還指出,凡是在舊人、新人之間製造矛盾的人,都被廢掉了。比如廖立、來敏也都受到嚴厲的懲處。
  余明俠、尹韻公、田餘慶三位先生都是有名的歷史學家,他們的觀點也都依據於可靠的歷史材料,當然不能輕易否定。但是,這三個觀點卻都忽視了一個事實,李嚴是劉備給諸葛亮安排的副手,而諸葛亮的想法和劉備是不一樣的。在新人、舊人的問題上,劉備是要區分手下的三股勢力(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然後在這三個集團中搞平衡。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講就是,劉備有一個既定的組織路線(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要求後來居上,不容顛倒,以我為主,兼容三方。然而諸葛亮的心思是要融合新人和舊人,消除這三個集團之間的分歧和隔膜,讓所人部下都與自己同心同德,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為什麼劉備和諸葛亮在對待新人、舊人這個問題上以及對李嚴的認識上會有分歧呢?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是同一類人。劉備是皇帝,諸葛亮是政治家。皇帝的核心利益是皇位的穩定,所以他們允許下級出現派系,甚至鼓勵大臣們進行黨爭。派系和黨爭的結果是大臣之間的相互牽制和皇帝地位的超脫,從而將大臣篡位的危險降至最低。政治家的核心利益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論這個理想是國泰民安還是掃平天下甚至實現共產主義),因此他就需要自己的政治理想成為整個政府的政治目標,需要所有政府官員齊心協力地去為之奮鬥。政府內部的派系鬥爭將極大地損害政府實現其政治目標的能力,因此沒有一個政治家會允許自己的政府內部出現派系鬥爭。
  具體到李嚴這裡,李嚴之所以被廢,其根本原因在於諸葛亮認為他成為阻礙自己實現北定中原、匡扶漢室理想的絆腳石,必須將其踢出政府。
  最初諸葛亮對於李嚴的態度是觀望和防備。當時李嚴是尚書令(相當於中央辦公廳秘書長)兼中都護(相當於總參謀長),又是副輔政大臣,位高權重。為了保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任何政治家都不會容忍權力旁落到一個與自己並不一定同心的人的手裡。諸葛亮當然也不例外。如果李嚴和諸葛亮不是一條心,不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那麼他對於諸葛亮來講是一個實力強勁的潛在競爭對手;反之則會成為一個得力的幫手。李嚴究竟是前者還是後者呢?當時諸葛亮拿不準。因為,從兩人的經歷來看,諸葛亮與李嚴應該並不熟悉。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既不願李嚴權力過大,又不願與他產生矛盾。怎麼辦呢?諸葛亮採用了一個很高明的策略對付李嚴,即讓他駐守永安。劉備去世的時候,吳蜀兩國剛剛打完夷陵之戰,關係非常緊張。永安正堵在長江三峽的上游,地理位置處於吳蜀兩國的前沿陣地,戰備地位極其重要,必須有重兵把守。因此諸葛亮在劉備死後讓李嚴繼續留在永安,不會得罪李嚴。況且劉備死前讓李嚴統轄內外軍事,李嚴當然是鎮守永安的不二人選,李嚴本人也無法推脫。
  與此同時,李嚴留在永安就導致他無法履行尚書令的職務。尚書令相當於中央辦公廳的秘書長,一定是跟在一把手身邊。皇帝劉禪遠在成都,所有的政務也都在成都處理,李嚴遠在永安,當然插不上手。這樣一來,李嚴當然就只能交出權力。
  此後,諸葛亮著力與東吳方向緩和矛盾,於劉備去世這一年的年底派遣鄧芝出使東吳,取得了與東吳方面的和解,此後雙方使臣往來不斷。這一系列舉動,導致永安的戰略地位下降。按理說,這個時候作為副輔政大臣的李嚴應該從永安回到成都。但是李嚴並沒有回成都。
  究其原因,既有可能是李嚴本人不願意失去對永安地區駐軍的控制權,也有可能是諸葛亮看出李嚴在暗中發展勢力,並不與自己同心協力。但是對於李嚴,諸葛亮還是期待他能夠和自己同舟共濟的。在諸葛亮寫給孟達的信中,諸葛亮說李嚴處理問題敏捷順暢,舉止行動沒有停滯,品性正直無邪,是一個辦事效率很高,品行又很端正的人。
  雙方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李嚴從永安移駐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市。從永安到江州,走陸路大約450公里,而且全部是山路。兩地沿長江有水路相通,但是距離要遠一些。而從江州到成都,陸路大約350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成都平原上。可見從永安移駐江州,就使李嚴與中央的距離大為縮短。而且於建興四年(226)任命李嚴為前將軍。
  然而諸葛亮沒有料到的是,正當自己準備北伐曹魏、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時候,李嚴在他的背後搞小動作。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為了準備北伐,要調李嚴率軍進駐漢中。李嚴接到命令以後,一再找理由推脫,就是不帶兵北上。與此同時,他在擴建了江州城,並且提出要求要劃出五個郡來成立巴州,自己當刺史。
  這是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但是諸葛亮是一個極其厭惡內鬥的人,他將「結黨相連,毀譖賢良」稱為「五害」之首。凡是挑起蜀漢集團內部矛盾的人,諸葛亮都予以嚴肅處理。比如瘳立,他是諸葛亮很器重的人才。諸葛亮曾經把他和龐統相提並論。但是廖立這個人喜歡在背後說是非,經常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他的言論極大地破壞了蜀漢集團內部的團結。所以諸葛亮就上書彈劾他,把他廢為庶民。諸葛亮一貫強調「先理身,後理人」,嚴於律己,所以他雖然對李嚴非常不滿,但是並沒有立即表現出來,只是駁回了李嚴的要求。
  三年之後,諸葛亮再次調李嚴北上鎮守漢中,李嚴又藉機大談司馬懿等人開府的事,實際上是借司馬懿來說自己,要求開府治事。諸葛亮至此終於不能容忍,終於決定要把李嚴除掉了。前面說過,在蜀漢集團內部沒有人能鬥得過諸葛亮,論政治手腕李嚴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當諸葛亮決心要除掉李嚴的時候,李嚴的末日就到了。
  諸葛亮欲擒故縱,首先提拔李嚴為驃騎將軍,接著又推薦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後來等到李嚴到達成都,諸葛亮將府中大小事務全部交給李嚴,讓他以中都護的身份掌管丞相府。諸葛亮的這一系列舉動,讓他身邊的人都覺得驚訝。所謂「上帝讓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李嚴萬萬沒有料到這些就是諸葛亮設下的圈套。
  我們可以想像,李嚴雖然入了丞相府,但府裡上上下下全是諸葛亮的人。抓李嚴的把柄還不容易嗎?僅僅半年之後,李嚴就因為一個「難於置信」的原因被廢黜,而李嚴本人也居然甘心認罪。唯一的解釋就是諸葛亮掌握了更為有力的、足以置李嚴於死地的罪證。
  有人或許會說,諸葛亮這麼做是不是太陰險了一些?不錯,廢李嚴一事,確實是徹頭徹尾的權術較量。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專制時代,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必須懂得玩弄權術甚至應該善於玩弄權術。因為在政治鬥爭中,結果遠比過程重要。政治領域裡,由於在過程中講道德而導致不能得到有利於國家、人民的結果,其實是最大的不道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04:39 , Processed in 0.1135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