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回復: 0

[稗官野史] 揭秘《肉蒲團》作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8-31 03:4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數中國文化史上成千上萬的文化巨人,誰可以稱得上戲劇界的NO.1 有人說是關漢卿。不錯,他的《竇娥冤》、《趙氏孤兒》、《救風塵》等名作流傳千古,享譽海內外。但他只是個劇作家,缺少演出實踐;那麼唐明皇李隆基應該差不多吧?這位皇上在宮廷裏排練節目,組織大型演出,把戲劇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戲劇界奉為祖師爺。但他只是一個組織者、觀賞者,缺少原創,幾乎沒有流傳下可以稱道的作品。
  因此真正的戲劇之王呼之欲出了,他就是明末清初大戲劇家李漁。李漁能編能寫能演能混,他既是那個時代的暢銷書作家,創作了大量風靡一時的戲劇,又親任班主,招募演員、組織戲班,帶著演出隊四處演出。他還根據自己的實踐進行梳理,形成完備的戲劇理論體系。李隆基組織的宮廷戲班,主要是供其個人欣賞,戲班的走向決定於他個人的品位和鑒賞能力。而李漁的戲班是面向市場,平地摳餅,要從觀眾腰包裏掏錢出來,必須迎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口味,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大眾的品評修正自己的演出,他的戲劇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也因此成為後世模仿和學習的重要標桿。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漁都是最具實力的「王」,儘管他活著的時候也曾顛沛流離,也曾窮困潦倒。李漁生於1611年,卒於1680年。他幼年生活於江蘇雉皋(今如皋),本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李漁的父親是個中藥販子,家底殷實。年輕時為光宗耀祖,李漁醉心於功名,二十四歲考中秀才。四年以後再赴杭州參加鄉試,不幸落第。但當時明朝已在風雨飄搖之中,考中了似乎也沒什麼用處。於是他隱居故鄉浙江蘭溪夏李村數年,等時局安定下來,又舉家搬到省城杭州,開始了自己的文壇生涯。
  明朝於1644年滅亡,其時李漁三十三歲。他前半生屬於明朝,後半生屬於清朝。清朝前期留下過許多著名的文字獄案例。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們寫什麼都容易犯忌,只能寫寫風花雪月。可以說李漁致力於通俗小說和戲劇,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原因,更有歷史大背景的原因。真正讓李漁名垂青史的,自然不是這些通俗文學,乃是其代表作《閑情偶寄》,這是中國最早的系統的一部戲曲論著。
  該書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八部,其中前三部是講戲曲的。其中李漁提出了「結構第一」的命題,把故事結構放在首位,依次為「詞采第二」,「音律第三」,「賓白第四」,「科諢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廣泛地論述了戲曲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其中對結構、語言、題材等論述尤為精闢。而後面五部則涉及養生之道、園林建築、花鳥蟲魚等。林語堂在談到《閑情偶寄》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個重要部分,時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時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李漁寫完此書,曾送一位朋友指正。朋友對戲劇理論不感興趣,翻了十來頁便覺乏味。李漁寫了一首詩回贈:「讀書不得法,開卷意先闌。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此書最好玩的部分都在後面的章節,一般讀者若從後面開始讀起,就會讀出其中的「甜」了。
  在杭州生活期間,李漁成了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明朝末年,印刷業發達,很多書商靠翻刻各種典籍大發其財。李漁這樣可以寫當代人當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歡迎。生活在末世的人們,喜歡讀消愁解悶的書,以此獲得心理寄托。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人們忙於創造,對這個還真興趣不大。後人有評價說李漁的小說裏歌頌了男女青年自由戀愛,譴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學,具有一定反封建的進步意義,其實哪有那麼多意義?都是後人給他扣的大帽子而已。即使書中偶有微言大義,也不過是迴避一下風險,更多的則是迎合讀者趣味。
  但李漁並沒因此獲得多少利益。他的作品一問世,馬上就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書商盜印。那時候盜印沒什麼技術含量,買一本新書,自己找幾個刻書匠在家裏刻印,然後銷往市場,當然也不用付給李漁稿費。他的作品只要在杭州市場上出現,蘇州、南京等地的書商很快就能翻印出來。據說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數日之內,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見到李漁的新作,可以想見傳播之快。那時候沒有版權局,沒人幫李漁維權,眼看著自己的文字替別人換來大把銀子,李漁好不撮火。他四處奔走,查找源頭,與人打官司,甚至通過關係到蘇松道臺孫丕承那裏告狀,終於成功查處了一起嚴重盜版事件,他的書還沒正式出版,盜版書卻已經上市了。
  更有甚者,書商找來幾個無名作者的書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就擺上書攤。後人好歹還搞一塊遮羞布,用全庸、金庸著、古尤、吉龍來冒充金庸和古龍,當時的人不管那一套,反正你可以叫「湖上笠翁」他也可以叫「湖上笠翁」,李漁只能幹吃啞巴虧。為打擊盜版,李漁全家搬到盜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裏建立了一個自己的書屋,名為「芥子園」,取「芥子雖小,能納須彌」之意。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書鋪印刻,算是壟斷了市場。同時他改造印刷技術,注重裝幀設計,除印自己的作品,還重新審定編輯了很多名著,如《三國誌演義》、《水滸全傳》、《西遊記》、《金瓶梅》等。在與偽書、劣書的競爭中終於脫穎而出,形成了良幣驅逐劣幣的態勢。後來「芥子園」書鋪屢經轉手,但李漁奠定的良好傳統一直保持,使芥子園成為清朝出版業的著名品牌,沿襲二百多年,當下的很多圖書收藏者還都以收藏到芥子園印行的圖書為榮。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算李漁為中國出版業做出的貢獻吧。
  李漁辦戲班,一方面是興趣使然,一方面也是生活所迫。妻妾、兒女、奴僕幾十口人,光靠賣書那點錢根本不足以維持。李漁希望把自己的特長轉化為生產力,只是苦於沒有好的演員。在他五十六歲那年遠遊西北的過程中,平陽(今山西臨汾)地方官送給他一名姓喬的少女,該女聰慧過人,跟李漁一見傾心。李漁喜歡她的靈性,她崇拜李漁的才華。不久在甘肅蘭州,又有人贈送他一名姓王的少女,該女扮相極佳,尤其擅長男妝,與喬女搭檔,簡直天衣無縫。有了這兩個天賜的主角,李家戲班敲鑼打鼓成立了。
  在李漁調教下,喬、王二姬迅速進入角色,紅遍大江南北,「全國九州,歷其六七」,每到一地,宿儒名流紛紛相邀。但李漁的固定主顧,還是各地的富豪大賈、士紳官員,靠給他們唱堂會獲取賞賜。這也是李漁為後人詬病的地方,他們下意識地以一個文人、一個知識分子的標準來要求李漁。殊不知,此時的李漁,只是一個戲班班主,他必須廣交朋友,周旋於各色人等之中,即使油滑些、虛偽些,也在情理之中。據說李漁算得上那個時代交遊最廣的人,除了當時的上層人物,他也與蒲松齡、錢謙益等著名文人交往深厚,並互有詩賦往還。
  不幸的是,六七年後,喬、王二姬先後積勞成疾,香消玉殞。年屆七旬的李漁因為驟失知音而傷心過度,不久也鬱鬱而終。一代宗師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02:04 , Processed in 0.1428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