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回復: 0

[稗官野史] 馳名三國的「道德偶像」為何羞愧而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8-23 01:0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建安二年(197)正月,剛剛招降了張繡的曹操,將張繡叔叔張濟的老婆也納為己有。這一行為讓張繡很不滿。而更讓他感到心驚的是,曹操好像對他手下的大將胡車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送給了胡車兒不少金銀。搶女人可以理解成好色,拉攏手下的大將,這不是明擺著要置自己於死地嗎?著急的張繡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對曹操說想把軍隊調動一下,曹操一時大意,竟然同意了張繡從自己軍營借道的請求。結果張繡突然發動攻擊,讓曹操措手不及,不僅軍隊被打散了,其長子曹昂和愛將典韋都在戰亂中被殺。曹操自己也被流箭射中,狼狽地逃到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曹操逃得狼狽,他的手下也好不到哪裡去。亂軍之中,大家紛紛抄小路逃命。可有一名將領卻顯得相當鎮定,這個人就是于禁。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人。獻帝初平三年(192)時,由王朗推薦給曹操。之後的幾年,于禁跟隨著曹操東征西討,立下了不少功勞。總而言之,于禁算是個見過世面的人物,在張繡搞的這場偷襲戰中並沒有亂了陣腳,他從容地指揮著自己的幾百名士兵,一邊戰鬥一邊撤退。雖然在戰鬥中不斷有人傷亡,但這支幾百人的隊伍卻始終有序地撤退著。由此可以看出于禁平時治軍有方並且戰時指揮也很得當,不然這麼幾百號人要麼早就作鳥獸散,要麼早就被敵人消滅了。
  于禁一行人在撤退中遇到了十幾個被剝光了衣服的傷員,他心中大異。待于禁將他們叫來一問才知道,這群士兵是被人給搶了,而搶他們的竟然是由曹操收編的黃巾軍組建起來的青州軍。于禁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來不及細想為什麼青州軍要搶人家的衣服,便帶著隊伍打了過去,之後還非常嚴肅地列數青州軍的罪狀,並對他們進行了思想教育。可青州軍卻不吃于禁這一套,他們先于禁一步見到了曹操,在曹操面前不住地說于禁的壞話。而此時的于禁正抓緊時間挖深戰壕,加高營壘,一心一意地防備著張繡的追兵,對青州兵的行動並不知情。當有人告訴他情況時,于禁仍不慌不忙地說:「敵兵都還沒退走,不趕快修築工事,敵人來了怎麼辦呀?再說以曹公的智商,能這麼容易就被人給騙了嗎?沒事!」
  面對追擊的敵人,能鎮定指揮;面對誣告的小人,能從容分析形勢,注重事情的輕重緩急。于禁,無愧為一名優秀的將領。曹操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後讚道:「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為了表彰于禁,曹操封他為益壽亭侯。曹軍的一場大敗卻成全了于禁,讓他達到了人生的一個小高潮。只是無論是曹操還是于禁都沒有想到,這句「有不可動之節」的評價將會在日後成為于禁沉重的包袱。因為這句話,失節的于禁便多了一條不可原諒的罪狀。
  建安十年,曾經歸附曹操的昌豨又反叛了,曹操便讓于禁去攻打昌豨。接到命令的于禁二話沒說,帶著部隊就急速攻了過去。面對著彪悍的于禁,昌豨沒做多大的抵抗便投降了。當然昌豨投降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于禁是他的舊友。老朋友了,投降後自然可以平安無事。然而很快地昌豨就發現自己錯了,當于禁面帶愁容、含著淚花來到他面前時,昌豨驚訝地發現這個老朋友並不是來救自己,而是來殺自己的。相信昌豨至死也不明白,為什麼他和于禁多年的交情,卻沒能換回自己一條命。于禁為什麼就一定要殺死老友昌豨呢?答案是法律。昌豨投降後,諸將都提議把昌豨送給曹操處置,可于禁卻認為沒有必要,他嚴肅地對諸將說:「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這就是說,曹操早就有令,遇上被圍困之後沒辦法才投降的人是不能赦免的。我于禁只是依法辦事,決不會為了一個朋友失去自己的節操,一番話說得諸將啞口無言。
  事後,曹操得知此事,感歎道:「昌豨呀,誰讓你不到我這兒來投降,卻要去向于禁投降呢?你這不是自己找死嗎?」此事之後,曹操更加看重于禁了。曹操雖然讚賞于禁,可為《三國誌》作注的裴松之卻指出:「于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謚,宜哉。」這裡,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于禁以法律節操嚴格要求別人,所以到最後當他自己失節之時,他就又多了一條不可原諒的罪狀。
  可是這一點兒曹操沒有想到,于禁沒有想到,諸將也沒有想到。在大家的眼中,于禁成了一個為守護法律和節操可以放棄友情和生命的道德典範。在之後多年的征戰中,于禁又是屢立戰功,他的封邑也達到了1200戶。于禁的人生,又達到了一個高潮。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那件事,于禁也許就會以這樣一個無比光輝的形象,出現在歷史的畫卷裡。可是歷史就像是一個調皮的孩子,大人們永遠猜不到他下一步想幹什麼。建安二十四年,于禁迎來了改變他命運的那場戰役。
  建安二十四年,蜀軍對曹操發動進攻,當時關羽帶著大軍進攻樊城,守將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龐德兩員大將率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出征之前還有個小插曲,人們忽然對將領的忠誠度表示了擔憂,于禁作為老革命,自然是可以信任的。但龐德就不好說了,因為龐德原是馬超的部下,而此時馬超已經是蜀國的將領,而且龐德的哥哥也在蜀國任職。龐德會不會借這個出征的機會,重新投入到馬超的麾下呢?龐德聽了後,馬上表態了:「吾受國恩,義在效死。吾欲身自擊羽。今吾不殺羽,羽當殺吾。」龐德用擲地有聲的誓言打消了人們的顧慮。只是後面發生的事,卻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于禁和龐德帶著部隊安心地駐紮在樊城的北面平地上,等著和關羽一決生死。可關羽卻並不急著與他們交戰。關羽把軍隊移於高處,差人堵住各處水口,耐心地等著。八月的一個夜裡,關羽讓士兵打開水口,將蓄積已久的洪水放出來。一瞬間,于禁和龐德的七軍便被大水吞沒。在這個兵敗如山倒的時候,龐德先是處死了兩名要投降的將領,接著身穿鎧甲,手挽弓箭,一箭一箭地射向蜀軍。箭射完了,就貼身過去,與蜀軍進行肉搏戰。直到最後,龐德手下或死或降,他隻身一人坐著小船向曹仁軍中行去,誰知,一個大浪將船打翻,龐德成了關羽的俘虜。被俘後的龐德並不理會關羽的勸降,他始終立而不跪,並對關羽大罵不止,直到最後被殺。龐德用自己的行動向那些曾經懷疑過他的人證明了自己的節操。而同樣被俘的于禁,卻做出了一個讓曹軍想都想不到的舉動—他投降了。對于于禁的投降,《三國誌》和《資治通鑒》上都只有「遂降」的字眼。顯然,于禁是在無人勸降的情況下主動投降的。
  消息傳回曹操那裡,所有人都驚呆了。之前備受懷疑的龐德寧死不屈,之前備受尊崇的于禁卻主動投降了。于禁呀,你怎麼能投降呢?你沒看見你的部下都寧死不降嗎?你忘了你曾經被曹操稱讚「有不可動之節」嗎?你忘了你曾經為了維護法律節操而毫不手軟地殺死了自己的老友昌豨嗎?你難道不知道你在曹軍中早已經是一個道德偶像了嗎?為什麼關鍵時候你自己卻失節了呢?道德偶像的不道德行為讓人們對他徹底失望了,大家都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而這種徹底的失望,在于禁重返曹營後,便化為了巨大的憤怒,讓于禁永無翻身之日。
  對於這件事,曹操感歎了許久,他想破了頭也沒有想出個所以然來,只好說了一句:「我和于禁相識30年,怎料在危難之處,于禁反而不如龐德呢!」是呀,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于禁投降呢?答案很簡單:于禁老了。經過了幾十年的征戰,時間不僅帶走了于禁強壯的身體,也帶走了他那顆堅毅的心。老當益壯,曹操可以,于禁卻不行。當冰冷的刀鋒貼在他脖子上時,節操、法律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此時的于禁只有一個想法:「無論如何,要活下去。」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還沒心情享受「水淹七軍」勝利喜悅的關羽被吳將呂蒙用計擊敗,並且他本人和兒子關平都被孫權殺死。于禁便又成了吳軍的俘虜。孫權對于禁還是不錯的。史書上說,孫權都允許他和自己騎馬並行,由此可見,于禁不僅行動比較自由,而且地位也還是有一點的。可是孫權大度,不等於他的手下也一樣大度。畢竟像于禁為活命而主動乞降的人是為人所不恥的。所以當孫權的手下虞翻看到于禁與孫權騎馬並行時,就訓斥于禁說:「你這個投降的俘虜,怎麼敢和我們的主公並行!」虞翻的話像錐子一樣,扎得于禁心裡直滴血。然而虞翻對于禁的刁難並沒停止。後來孫權和眾人在樓船上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當時演奏的音樂,忍不住流下淚來,虞翻見狀,起身罵道:「你想用眼淚來換取大家的同情嗎?你以為這樣就可以免去你犯下的罪行嗎?」于禁無語,原來作為降虜的他,連流淚的權利都沒有了。
  吳國是呆不下去了,在這裡雖然有吃有住,可是于禁卻覺得自己活得毫無尊嚴。任何人都可以拿他投降的事來挖苦他,取笑他。那麼,哪裡才是他的安身之所呢?家,于禁想家了,他想回到他離開已久的曹營中去。他認為在那裡,他才可以有尊嚴地活著。很快地于禁如願以償了。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第二年八月,孫權派使者向魏稱臣,于禁作為被俘的曹營將軍,也將被送回魏國。聽到這個消息的于禁非常高興,他終於看到了生活的曙光,他並不認為自己會因投降的事而受到故國同人的歧視。在這樣一個叛主投降如家常便飯的時代,自己這麼點兒事算得了什麼?
  果然,當曹丕看到頭髮鬍鬚全都白了且面容憔悴的于禁時,他不但沒有怪罪于禁,反而用孟明視和荀林父的故事來安慰他。孟明視和荀林父是秦、晉兩國的大將,雖曾兵敗,但未受處罰,後來將功折罪,立下大功。這一下于禁更對曹丕感激涕零,到底是自己的領導關心自己呀!有一個如此氣度的領導,自己的苦日子應該結束了吧?被喜悅包圍的于禁並沒注意到曹丕話語中那一絲冷漠和周圍大臣充滿憤怒的目光。
  于禁回來後不久,他接到了曹丕的一項指示,去給老領導曹操上炷香。于禁當時並沒有太在意,他只把這當成了一次普通的拜祭。而當于禁來到曹操陵園時,他發現陵園的屋子上方竟然有一幅壁畫,壁畫中顯示的是關羽得勝、龐德發怒、于禁投降。一瞬間,于禁的心碎了,原以為眾人早已原諒了他,原以為自己將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不料到頭來,一切的一切,只是「原以為」。一種充滿絕望的羞愧感湧上于禁心頭,也許直到這一刻,他才真正發覺自己錯了,他的命運從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回到家中的于禁很快就在羞愧中病死。然而,那些曾把于禁當成道德偶像崇拜的人不會原諒他,那些曾被于禁以維護法律和名節為由處罰過的人也不會就此原諒他,那些為龐德慷慨赴死而歎息不已的人更不會就此原諒他,積蓄多年的怒火並不會就此而熄滅。于禁死後,朝廷給了他一個謚號「厲侯」。
  一代名將于禁,用一時的苟且偷生,毀了自己的半世英名,可悲可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23:45 , Processed in 0.0877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