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回復: 0

[稗官野史] 古代中國出現的「霾」成分是什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19 03: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來﹐隨著城市空氣品質的不斷惡化﹐「霾」這個原本十分生僻的字眼進入到公眾視野。2010年﹐中國氣象局出台的國家氣象行業標準對霾(haze)的定義進行了規範﹕「大量極細微的乾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0km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可見﹐霾的現代含義是一種空氣混濁現象。
  然而﹐學者們一般都認為古代的霾就是人們熟知的沙塵天氣﹐即一種因風而起的降塵現象。這顯然與霾的現代含義截然不同。但在學界對古今天氣現象的解釋體系中﹐無論是風、雨、雷、電﹐還是雪、雹、霜、霧﹐其古今含義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何以唯有霾的古今含義發生了轉變?如果說﹕「霾即沙塵」的觀點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話﹐難道霾的現代含義就是憑空而來的嗎?
  古代霾的記錄最早可上溯到殷商的甲骨文。但在還不能見到甲骨文的古代﹐人們對霾的認識是靠傳世文獻的記載。現存最早記載「霾」的傳世文本是《詩經·邶風·終風》﹐其中「終風且霾」四字便是古人解讀霾的唯一文本來源﹐後世學者對霾的初步理解都源於這一孤立文本中的四個字。
  最早對「霾」字進行解釋的是《爾雅·釋天》﹕「風而雨土為霾。」此後的一千多年裡﹐東漢許慎、鄭玄﹐三國孫炎﹐東晉郭璞﹐唐孔穎達﹐北宋邢昺都沿襲舊說﹐直至清代在此問題上也無創見。此外﹐一些唐宋學者對詩文中出現的「霾」字所作的註解也大都採納《爾雅》的觀點。更有如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大量使用「霾」字。由此不難看出﹐《爾雅》的經典結論對後世霾認知體系的維繫具有巨大影響力。
  《爾雅·釋天》基於對《詩經》「終風且霾」一句解讀而得出的「風而雨土為霾」的結論似乎成為永恆的經典﹐並被歷代學者奉為圭臬。從上述話語解釋的傳承過程中可以看出﹐《爾雅》關於「霾」的經典結論建構了古人對霾的主流認知體系﹐該體系約形成於秦漢之際﹐並經過後世學者的不斷完善和維繫﹐在古代天氣認知發展史上佔有堅不可摧的地位。直至今日﹐學界所謂「霾即沙塵」的觀點亦來源於此認知體系。
  然而﹐這一認知體系也並非無懈可擊。由於該體系的形成並不是源於實地觀測﹐而是基於對孤立文本的解讀﹐因此我們便會對其認知結論的科學性產生疑問。「風而雨土為霾」立論的基礎有二﹕一是「風」﹐二是「雨土」。「風」與「霾」具有何種關聯?「雨土」與「霾」又是同一天氣現象呢?
  關於「風」與「霾」的關係﹐史籍中主要存在兩種描述方式﹕一是「大風—昏霾」﹐二是「風霾」。《新唐書》卷35《五行志二·常風》載長慶三年(823)正月丁巳朔「大風﹐昏霾終日」。在這次風災中﹐「大風」導致的結果是「昏霾終日」。所謂「昏霾」﹐就是「光線昏暗」﹐古人多用它形容所處空間的昏暗狀態。因此「昏霾」二字所反映的並不是一種天氣現象﹐而是一種昏暗混濁的空氣狀態。《詩經》中的「終風且霾」與「大風﹐昏霾終日」所要表達的含義是相同的。
  「風霾」連用是古人常見的對某種天氣現象的描述方式﹐它最早出現在記錄東晉歷史的史書中。如《資治通鑑》卷109載東晉安帝隆安元年(397)正月「甲辰﹐風霾﹐晝晦」。《宋史》卷319《劉敞傳》載劉敞有「臣恐感動陰陽﹐有日食、地震、風霾之異」之語﹐更說明從宋代開始﹐在古人的氣象認知體系中﹐「風霾」已是與日食、地震並列的一種非正常的自然現象。「風霾」雖確指沙塵天氣﹐但均為「風」與「霾」連用的描述方式﹐至於「霾」字單用的情況﹐在各種記載與「風」相關聯的氣象記錄中基本沒有找到。可見﹐在古人的觀念中﹐「風霾」與「霾」是兩種不同的現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06:18 , Processed in 0.1063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