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2|回復: 0

[稗官野史] 揭秘張之洞鮮為人知的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8-23 00:3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清代的高官顯宦中,張之洞無疑是比較突出的一位。這不僅因他倡導新學,興辦洋務;更因他政績卓著,為官清廉。而他的清廉,既有物質層面上的「物廉」,又有榮譽層面上的「譽廉」,二美集於一身,越發值得稱道。如他出任兩廣總督時,依慣例可得太平關、海關等處饋銀20萬兩。這雖非賄賂,但他卻不肯中飽私囊,毅然將這筆巨款悉數充公,分文不留。再如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出任督辦商務大臣,再署兩江總督。一位道員為某富商私獻白銀20萬兩給他祝壽,藉機請求在海州開礦。他聞之大怒,斷然拒絕了富商的壽禮和要求,並彈劾罷免了這位道員。
  張之洞的廉潔操守,可謂始終如一。直到臨終前,他還給子孫留下這樣的遺囑:「… …(我)為官40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無忘國恩,勿墜家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勿入下流。」據說他死後,家中債纍纍不能償,一家八十餘口幾無以為生。就是他的喪葬費,家中也拿不出,多數是親友和門生資助的。難怪《清史稿》上評價他,「任疆寄數十年,及卒,家不增一畝雲」。
  張之洞不但不貪財,也不貪譽。對那些頌揚自己的「形象工程」,不管出於何種動機,他聞知後都堅決制止。1907年夏,在任湖廣總督19年後,張之洞奉旨進京,離開武漢。這時他的門生、部下紛紛在武漢為他興建紀念性樓堂,追憶他的功績。軍界人士籌款在武昌賓陽門內蛇山上修建抱冰堂,學界人士籌款在黃鴣山修建風度樓。張之洞在北京聽說後,立即發電報制止:
  然而一些人並未領會張之洞的本意,依舊將紀念樓堂建成。張之洞聽說後,又致電湖廣新總督陳夔龍:「黃鵠山上新建之樓,宜名『奧略樓』,取晉劉弘傳『恢弘奧略,鎮綏南海』語意。此樓關係全省形勢,不可一人專之,務宜改換匾額,鄙人即當書寄。」雖然紀念他的樓已經建成,但張之洞仍然堅持「不可一人專之」,堅決要求將宣揚自己的樓名「風度樓」改為「奧略樓」,並為之親題匾額。
  見張之洞不願為自己建紀念性樓堂,有的人又打起了別的主意。有個叫梁節庵的部下,專好投機鉆營,巴結上司。他聯絡了一些人,又策劃在武昌洪山卓刀泉關帝廟舊址上為張之洞建生祠,並將這一消息電告張之洞。按照慣例,建生祠是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加以奉祀。這是官員顯身揚名的大好機會。有人以此為莫大的榮耀,而張之洞卻對此嗤之以鼻。他電告梁節庵等人:「卓刀泉為明魏忠賢生祠故基,忠賢事敗,拆去生祠,改建關帝廟;今建予生祠於上,是視我為魏忠賢也。予教育鄂士十餘年,何其不學,以至於此。速急銷弭此舉,勿為天下笑。」張之洞鄙視魏忠賢那樣的大權奸,更不願步其後塵,在他的生祠舊址上建起宣揚自己的生祠。
  當然作為一名封建社會的高官,張之洞也很看重名節,他也不是不要名氣。但他深知,名氣不能靠「形象工程」取得。如果無功無德,像魏忠賢那樣禍國殃民,即使建了生祠,也會招萬人唾罵,最終還會被拆除。相反,如果德高望重,為國為民立下功勛,即使不建樓堂,也能在萬民心中樹起豐碑,美名廣為流傳。正是基於這種正確判斷和清醒認識,張之洞才果斷地拒絕那些徒具形式的褒揚和形形色色的「雅賄」,始終保持榮譽上的廉潔。而他這樣做的結果,使他的聲望更高,名氣更大,也更加得民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5 23:27 , Processed in 0.1064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