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回復: 0

[稗官野史] 古代大臣怎麼向皇帝打小報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4-3 01:3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小報告就是不能公開報告﹐需要秘密約見。皇帝當然想掌控所有的事情﹐但也不能不顧及大臣們的實際情況。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制度﹐既可以滿足皇帝的需求﹐又能夠避免大臣們因公開奏報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明代承襲前代的制度﹐官員可以採用題本和奏本兩種方式上書皇帝。其中彈劾、兵馬、錢糧、司法等公事用題本﹐陳述私事用奏本。
  清代前期也沿襲了這種制度。但是題本的擬寫和行文程序複雜﹐必須用仿細明體書寫﹐加黃﹐折面要求摘要﹐還需要謄寫副本﹐製作完畢後遞交通政使司轉內閣﹐經內閣學士審核、草擬批答後呈送皇帝﹐皇帝批閱後再經人用滿、漢文字謄清﹐然後發還﹐太過複雜。此外題本很容易洩密﹐題本經過擬寫人、通政使司、內閣、皇帝、抄寫人等﹐環節多﹐過手者眾﹐難免洩露。而奏本雖然比題本簡單﹐但是要經歷與題本相同的環節﹐同樣存在著易洩密的缺陷。
  順治年間為了避免這些不便﹐產生了一種新的文書形式奏折。奏折不拘格式﹐書寫自由﹐不必加貼黃﹐擬寫快捷﹐而且無須送通政使司轉內閣﹐可以直接呈遞﹐由皇帝親自啟閱批示、保密性很強。乾隆年間為了便於臣下上書﹐上諭旨﹕「同一入告﹐何必分別名色。」從此奏折成為了國家正式文書。國家的事務何其複雜﹐有些事情只需皇上知會﹐不能公開言傳﹐於是便出現了一種只能由皇帝知曉的奏折﹐稱為密奏或密折。
  秘密奏折最早出現在順治朝。康熙繼位後﹐密折的作用越發重要﹐康熙認為使用密奏能使「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故予以推行﹐並命令親信文武大臣須經常向他「附陳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隱」。現存有康熙朝的密奏三千餘件﹐系由百餘人所呈﹐說明密奏的運用比順治時更廣泛。雍正登位後為了直接瞭解下情﹐整肅吏治﹐以加強皇權、鞏固統治﹐大力推行密奏﹐並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制度﹐尚書、侍郎等官﹐每日一人輪班奏事﹐密折封進。同時雍正朝有具折權的官僚隊伍較康熙朝大幅度擴大。據統計康熙朝有秘密奏事權的官員僅100多人﹐而雍正朝短短13年便發展到1200多人。大學士、總兵官及各省督、撫、提、鎮、藩、臬皆可就有關政治、軍事、經濟、吏治、民情風俗等情況﹐具折密奏。
  此外雍正朝密折制度已經程序化﹐自繕折、裝匣傳遞﹐到批閱、發還和收繳﹐都有條不紊運行。密折須具折人親筆寫好後﹐裝入折匣﹐然後遞送。為了及時收發、批閱、處理密折﹐雍正帝設立了專門轉呈、接受密折的機構奏事處﹐由專門的奏事官接收、轉呈密折。凡擁有折奏事權的官員都是雍正帝安插在官僚中的「耳目」﹐而奏事人自己又受其他一個或幾個奏事人的秘密監督﹐形成互相監視的局面。這樣﹐人人都處於受監視的境地。
  密奏制度使皇帝直接處理庶務﹐加強了皇權。此外密奏不經通政使司、內閣等機構﹐因此﹐事情往往可以很快確定﹐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外﹐還使地方大員彼此制約、不敢違法擅權﹐有利於整肅吏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5 05:04 , Processed in 0.0910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