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16|回復: 0

[稗官野史] 鄭和七下西洋的秘密任務是“找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0-20 17: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卷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禦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系。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缺錢。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制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什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采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更糟糕的是,銅錢不足,同時經濟發展制造出大量的產品,兩相比較就會使得一枚銅錢的購買力大大增加,或者說叫做通貨緊縮,原來一個銅錢能買一斤糧,現在一個銅錢就能買兩斤糧,這對於中國底層的自耕農來說,他們賣糧獲得的銅錢變少了,這可不是好消息。貨幣數量過少,又不開印紙幣,人們就不得不采取繁瑣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做生意,經濟發展受到了阻礙。
  朱棣也許並不會有這麽現代的金融觀念,但他迫切需要找到一條發財致富的捷徑,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北方遊牧民族與明朝長期對抗,蒙古高原那邊不可能有什麽發財的機會。那麽南方的海上有沒有機會呢?假如能夠在海上找到貴金屬比如黃金、白銀的產地,武力搶奪或是和平貿易,都會給大明王朝帶來足夠多的貨幣,國內經濟的差錢窘境也將一舉解決。
  作為一個王朝的管理者,一個腦瓜子足夠好使的皇帝,朱棣這樣考慮問題是很自然的事情。看看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觀場面,我們可以繼續揣測聖意,這一方面是為了尋找海外貨幣來源,另一方面是為了向海外宣告,大東亞天朝有限公司擁有強大的實力,華爾街信用評級是AAA級,用你們的金銀和我們做生意,購買我們的陶瓷、絲綢,會得到強力的保障。
  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秘密任務:找錢。確切地說是尋找貴金屬貨幣,比如黃金和白銀。不過這個任務是不可示人的。明朝是一個道德至上的時代,你可以悶頭發大財,但是絕對不能宣揚你喜歡錢。如果你說了,就會被儒生們的口水淹死。朱棣殺了天下第一大儒,名聲已經夠糟糕了,如果再明目張膽地說我派鄭和去找倆兒錢花,簡直不敢想象後世的儒生會用多麽惡毒的語言咒罵這個永樂皇帝朱棣。
  既然這幫掌握話語權的文人喜歡道德,那我朱棣就高舉道德的大旗好了,公開宣布我派鄭和出海是為了宏揚我國威,讓四方蠻夷歸化天朝。從儒家的正統觀念看,這個理由太主旋律了,於是反對之聲寥寥。背地裏,朱棣與鄭和卻務實地尋找發財致富的良機。看一個人也好,看歷史也好,都不能只看人們公開說的那套東西,而要看人們背地裏在幹什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0 04:34 , Processed in 0.2385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