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74|回復: 0

[資訊分享] 探索艇釣技巧的奧秘 : 第十一篇 魚鉤(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13 23: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要:自從第一天學習釣魚,魚鉤上加入倒刺是為了防止魚兒逃脫,對於這個解釋一直深信不疑,每當釣魚時出現走魚的情況,必然馬上撿查魚鉤上的倒刺是否依然完好無缺。及後開始學習台釣,當時使用的魚鉤都是沒有倒刺,走魚的情況亦不會因此而增加,一眾由「海水化淡」的釣魚人都認為是因為使用手竿的原故,手竿經常保持拉力,魚鉤沒有空間給魚兒脫鉤跑掉。其後好友唐兄在深圳發現了一個基圍魚塘,可供釣魚,收費按魚獲重量計算,黃腳鱲每斤35元,一天的消費每人約3百多元,加上來回車費,全日消費每人要4百多元。這樣的水平絕不便宜,當時出海釣魚,每人亦只須2百多元。因為當時的個人收入未能負擔這樣的消費,但黃腳鱲魅力難擋,惟有跟另一位朋友許兄一同想個辦法,期用合法手段來嘗試一次便宜的釣黃腳鱲之旅。當時兩人都認為只要把魚鉤上的倒刺清除,待魚靠近岸邊時只須把手鬆一鬆,魚兒大可輕易地逃脫。當到了塘邊釣魚時才發覺事與願違,無論我們如何操控手上的魚絲,黃腳鱲就是沒法逃脫,20分鐘還未到,每人已釣了4、5斤魚,嚇得我們兩人馬上停手罷釣,在基圍邊徘徊,不停地埋怨當初提出倒刺是用來防止魚兒逃脫這個理論的釣魚高手。至此對於倒刺的功能產生了疑慮,反而對另一種解釋更感興趣:倒刺是用來防止魚餌從鉤上掉出來。其後亦見到魚鉤生產商出產沒有倒刺的海釣鉤,以減少魚鉤對魚兒的傷害。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魚鉤倒刺的作用呢?

雖然魚鉤的形狀千變萬化,但卻可以歸納為幾個大類型,只要知道不同類型的優點及用途後,在日後選擇魚鉤時必不會再有不知從何處入手的感覺。

O'Shaughnessy 型的魚鉤,這種魚鉤為最傳統的J型魚鉤,好像先前介紹過的Mustad Big Game 7731D 型魚鉤,與及Gamakatsu O'Shaughnessy 型魚鉤都是屬於這個類型,相比其他形狀的魚鉤,同樣粗幼的鋼線能為魚鉤提供最強的拉力,這種魚鉤主要用於海釣,尤其是沉底釣法。很多重型的海釣鉤,如用作釣大石斑、鯊魚、馬林時都會用上這種設計。大部份香港艇家經常使用的魚鉤亦屬於這種類型。

Aberdeen 型的魚鉤,這種魚鉤主要用於釣體型較細小的淡水魚,亦有部份用海釣人用於海釣活動,如Mustad 1799 便是屬於這類型的魚鉤。製作這種魚鉤的鋼線較為纖細,故此用這種魚鉤釣到大魚時要小心應付,避免魚鉤被拉直。因為這種魚鉤鉤身較為輕,在魚兒警戒心較強的時候可採用這些類型的魚鉤。





圖上方為Mustad 94849 Baitholder 型號魚鉤,鉤柄上有兩個倒刺,作用在固定魚餌。圖下方為Mustad 無倒刺的Baitholder魚鉤,雖說釣尖上已不再加上倒刺,但鉤柄依然保留兩個倒刺,可見倒刺其中的一個工能是用作固定魚餌。

(圖片取材自O. Mustad & Son網站)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Gamakatsu 及 Eagle Claw 的無倒刺魚鉤,其他生產商亦有各種不同款式的無倒刺魚鉤生產。

(圖片取材自Gamakatsu 及Eagle Claw 的網站)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Circle圓型鉤,這種類型的魚鉤只有大約20年的歷史,最初是用於商業捕魚。圓型鉤的鉤尖會造成一個彎,令鉤尖指向鉤柄,把鉤尖隱藏起來這種設計,令到戮魚的方法跟使用傳統魚鉤有很大的差別。雖然現時認識這種鉤的釣魚人還是不多,但絕對相信使用這種魚鉤釣魚,日後必定會成為一股主流。

Live Bait 型的魚鉤,鉤柄的長度較為短少,魚鉤的重量亦相對地較輕,用活餌作釣時可以令魚餌游動的形態更加自然。Live Bait 型的魚鉤亦可分為傳統J型及Circle型兩類。

此外尚有一些是屬於多用途類型的魚鉤,鉤柄的長度介乎於傳統的J型鉤與及Live Bait鉤之間,鉤彎的弧度比J型鉤及Aberdeen 型鉤較闊,而且大多是屬於偏向型魚鉤,好像是Gamakatsu及Eagle Claw 的 Octopus, 和 Owner 的 SSW 型魚鉤都是屬於這種多用途類型魚鉤。甚至チヌ鉤都可以歸納在多用途鉤這個類型,現時個人最常用的船釣魚鉤便是屬於這種類型。雖然大部份的船釣者都認為,如果用企頭線鉤頭蝦釣法,用偏向型魚鉤會令生蝦很快死亡,而且腳線會經常地纏繞在主線上。在今年年初「五會釣魚比賽」中,當天使用企頭線,偏向鉤,鉤頭蝦這個釣法,雖然當天非常不幸,整天無沒有魚食餌,但鉤上的生蝦直至比賽完結依然非常生猛,從鉤上解下來其狀態比剛剛買回來的時候還要精神。









魚鉤鉤眼的作用主要是為魚絲提供輔助,使繩結可以抓緊魚鉤,不同形式的設計主要是針對魚鉤的整體重量,與及魚鉤掛上魚餌後在水中展現的狀態。偏平型的鉤眼設計是為了減輕魚鉤的重量,圓型的鉤眼設計為繩結提供最大的抓力,圓形的鉤眼亦可分為平衡型、外曲型、內曲型三類。平衡型用於拖釣時,配搭適合的繩結,可令魚絲跟鉤柄保持在同一個中軸上,可減少魚鉤及魚餌在水中拖動時受到水流沖擊轉動。外曲型及內曲型的鉤眼亦是為了令魚絲結繩在鉤柄上,魚絲依然可以跟鉤柄保持在同一個中軸上。而外曲型鉤眼多見於海釣用的魚鉤上,可能是令到魚絲保持在鉤柄的後方,減少魚絲被魚兒磨損的機會。至於內曲型鉤眼的魚鉤多用於製作「毛鉤」fly hook工藝上。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把繩結接在鉤柄上,內曲型鉤眼可令魚絲跟鉤柄保持在同一個中軸 (上),平衡型鉤眼把繩結接在魚絲上,概可令魚絲跟鉤柄保持在同一個中軸,亦可使用結構最強的O'Shaughnessy 型魚鉤。

製作魚鉤的所用的鋼材與處理的技術,直接影響到魚鉤的質數。鋼材太硬魚鉤容易拆斷,鋼材太軟,當遇上大魚時又容易被拉直。如何造到剛柔並濟,每家生產商的處理手法各有不同,這些看不見的因素,都會對魚鉤的生產成本及售價造成影響。製作魚鉤的材料以鋼材為主、亦有使用高碳鋼、不鏽鋼、鋼合金等材料,除了不鏽鋼外,其他材料所製的魚鉤都會加上防鏽外層,以保護魚鉤在貯存過程中不會被氧化侵蝕。這些保護層所使用的物質有鎳、錫、銅、銅金混合物、甚至有Telfon。這些物料賦予魚鉤有不同顏色,有生產商甚至把魚鉤加上螢光物質來美化外觀。有些釣魚人認為某些顏色會較為吸引魚兒來咬鉤,個人亦希望事實如此,這樣我們便可以只放魚鉤水中靜待魚兒上釣,為我們省回不了少購買魚餌的金錢。

不同顏色的魚鉤可以加以利用,使釣魚時更加方便。好像筆者用於筏釣魚工具盒,備有由 2 號至 7 號的チヌ鉤,同時放在鉤盒內,一不小心便會把魚鉤混合起來,要在相同顏色及形狀的魚鉤中,單憑魚鉤大小上輕微的差別中區分開來,是一件非常費神及費時間的工作。故此把單號數的魚鉤用黑色,雙號數的魚鉤用金色,然後按號數順序存放,通過顏色上的分別,與及較為明顯的大小差別,把一件費時的工作變得十分輕鬆。





2003年在澳洲大堡礁以沉底釣法釣獲之藍瓜子斑,當時使用企頭線釣組,5呎中通船竿,主線4號布線,腳線10號碳線,Octopus 5/0 鉤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作為資深釣魚人,我們追求不單是技術上的改進,亦要懂得如何選用合適的工具來配合釣場環境及魚情,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工具是否配合我們釣魚的「目的」?現時有很多釣魚人視釣魚為一種「運動」亦即是Sports Fishing 或是 Game Fishing,釣魚再不只是為了滿足於收獲的多少,而是單純地享受釣魚過程所帶來的喜悅,並注重釣魚對自然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及影響,提倡「釣後放」這個原則 Catch and Release,在釣魚之餘儘量減少魚鉤對被釣上來的魚兒所帶來傷害。在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聲明筆者並非堅持「釣後放」的釣魚人,筆者只提倡「不濫捕」(因為要照顧家人及朋友的口腹),只希望漁業部門能按不同的魚種製定數量及大小限制,以防止海洋資源被過量消耗。

按照傳統知識所教導,如果釣上來的魚出現吞鉤情況下要把魚兒養活,千萬不要強行或嘗試把魚鉤脫下來,把魚絲在接近口部的位置剪斷,只要魚鉤沒有傷及重要器官,兒魚還是有很高的存活率。但是有沒有方法可以減少魚兒吞鉤的方法?答案是「有」,而且現時已有兩種不同的魚鉤可以有效地減少吞鉤率。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兩種不同形狀的非偏向圓型鉤。

其中一種可以達至這效果是使用「非偏向圓型鉤」:跟據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自然資源部(Sou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在2002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有關使用非偏向圓型鉤、偏向15度之圓型鉤、及傳統的非偏向J型魚鉤,用於釣紅鼓 (星鱸) 的吞鉤比率,及48小時內存活率測試。非偏向圓型鉤出現吞鉤的情況為10%,死亡率為2%;偏向15度之圓型鉤出現吞鉤的情況為19%,死亡率為10%;傳統非偏向J型魚鉤出現吞鉤的情況為40%,死亡率為7%  (http://www.dnr.sc.gov/marine/mrri/ins ... ddrum/reddrumportal1.html)。這個報告證實了兩個情況:其一,偏向形魚鉤會為魚兒帶來最大的傷害;其二,圓型鉤出現吞鉤的情況最少。

另外一種可以減少吞鉤效果是一種在鉤柄背部附加上一條鋼線的圓型魚鉤Appendage circle hook:筆者是在2002年在紐西蘭釣魚時第一次接觸這種魚鉤,當時是由一家名為Paul’s Fishing Kites公司以Target Snapper Hooks 作為品牌名稱推出市場。跟據這家公司的測試報告,以附上鋼線的偏向圓型鉤釣到的507條沙鱲中,30公分以下的魚獲沒出現吞鉤現象,30公分以上的魚獲出現吞鉤現象只有1條,整體吞鉤比率少於0.2%;而採用O'Shaughnessy 型及Octopus魚鉤釣獲的317條魚獲中,30公分以下的魚獲沒出現47條吞鉤現象,30公分以上的魚獲出現29條吞鉤現象,整體吞鉤比率接近24% (http://www.fishingkites.co.nz/fish_hooks/fish-hooks-comparison.htm)。現時作為魚鉤生產老大哥的O. Mustad& Son亦推出相關的產品Appendage Circle AP39960D,可見這種魚鉤的實際效用得到肯定,亦開始被釣魚人士接受。

圓型鉤的工作原理是,當鉤尖在魚口內碰刑突出物時,鉤尖會沿著突出物刺入魚體內,這些突出物便是魚的咀邊及咀角位置。這種魚鉤的操作方法跟其他魚鉤最大的分別是,不能用「戮魚」動作來把魚鉤穿透魚體。因內曲的鉤尖及圓形的鉤體容易被魚吞入口內,但當碰上急速拉力時,反而會把魚鉤從魚口中拉出來。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先把魚絲收緊,給予足夠的時間,當魚移動時魚鉤會由口中拉到咀邊,當鉤尖碰到突出物,魚鉤便會刺穿魚體,自行完成整個穿透的工作,故此這種魚鉤亦有一個特別的中文名稱 :「自殺鉤」。

現時美國有部份地區已開始限制釣魚人只能夠以「非偏向圓型鉤」來作釣,而一些大型的釣魚比賽甚至規定「非偏向圓型鉤」鉤尖的角度。如果作為一個「釣後放」的支持者,是否應該分棄使用「偏向型魚鉤」,並儘量採用「非偏向圓型鉤」以提高魚兒放生後的存活率呢?





Paul’s Fishing Kites推出之Target Snapper Hooks,為一枚附加上一條鋼線的非偏向圓型鉤,能大大減少魚兒的吞鉤率。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在不同的魚鉤上加上鋼線附加物。

(圖片取材自Paul’s Fishing Kites網站)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有附加物的魚鉤可防止小魚把魚鉤完全吞入口內,大型魚類可以把魚鉤吞下,跟著的工作由圓型鉤來處理。

(圖片取材自O. Mustad & Son網站)

  

(點擊圖片可將圖片放大)




一些大型的釣魚比賽規定「非偏向圓型鉤」鉤尖的角度。

(圖片取材自Owner網站)

該文章 於釣行雙週 第34期開始連續刊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6 21:36 , Processed in 0.0868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