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446|回復: 1

[列史正傳] 2010年7月7日「歷史上的今天」特別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7-7 05: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日本軍隊向北平西南的宛平縣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

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為了緩和危機,繼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日本帝國主義者制造了盧溝橋事變,向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
  盧溝橋位于北京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從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軍幾乎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8點鐘,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駐防在盧溝橋一帶的29軍,原是西北軍馮玉祥的舊部。這支部隊擅長刀術,每個戰士都身背一口大刀。每當日寇接近陣地時,戰士們就躍出戰壕,掄刀同敵人搏鬥。日本軍隊集中火力連續猛攻盧溝橋石橋和平漢路鐵橋,鐵橋曾一度失守,駐守鐵橋的一個連僅4人幸存,其餘全部壯烈犧牲。29軍將士勇猛頑強不怕犧牲,經過4小時激戰,又從日寇手裡奪回了鐵橋。永定河畔的戰鬥整整進行了一晝夜,幾百具日軍的屍體橫臥在盧溝橋頭,而中國守軍卻一直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
  盧溝橋的砲聲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呼籲:"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的抗戰救國運動風起雲湧。工農大眾和各界愛國人士以募捐、勞軍、宣傳等各種方式積極支援抗日前線。但國民黨政府卻推行一條消極的抗戰路線,他們不敢動員民眾,在日軍的大規模進攻面前猶豫動搖,致使北京、天津等地在7月底相繼淪陷。
  由于全國人民要求抗戰的壓力,以及日軍的侵略嚴重損害了英、美的在華利益,直接威脅到蔣介石等四大家族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于8月中旬發表《自衛宣言》,起來抗戰,並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時,南京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不久以後,南方各地的紅軍遊擊隊也改編為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從此,一場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堅力量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宛平城守軍聞日軍侵犯,緊急出城赴戰。


29軍戰士守衛在盧溝橋下


“盧溝曉月”

資料來源: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707/2232.html
發表於 2010-7-7 06:2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中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
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29軍在盧溝橋抗擊日軍
1937年6月以後,豐臺日軍到盧溝橋附近演習頻繁起來。1937年6月份以後,豐臺日軍以盧溝橋守軍為假想敵的演習日漸升級,
先是日出而來,日入而回,後來變成日暮而來,日出而回,再後不分晝夜,甚至連日連夜持久演習。
先是一般空彈訓練式的演習,後是實彈實戰式的演習。

一日,日方提出,要求通過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石橋到長辛店進行演習。守軍拒絕。日軍兵圍城下,僵持十余小時。
於是,日軍找當局交涉,結果可想而知,折衷方案,日軍可以通過宛平縣城,但不能通過盧溝橋石橋。日方同意了這一方案。

宛平城是一個長640米寬320米,長方形微型城——全國最小的縣城。從東門到西門一條中軸路整整640米。
沒有南門北門,中軸路兩旁各160米即是南北城墻。從宛平中軸路通過顧望兩邊,城中一切一覽無余。
日軍通過城池再出西門,即到盧溝橋石橋橋頭,橋距西門僅50多米。走這一趟,可以講,把一切建築設施,軍事部署看得一清二楚。

這一天,日軍豐臺一木清直大隊所部在軍官的帶領下進了東城門,向西門前進。中國士兵密密排列在路的兩旁,有點像儀仗隊。
日本軍官的坐騎受驚踩倒了一棵小樹。小樹邊站著一個中國的持槍崗哨。這個士兵一見樹倒,伸手抓住馬頭的轡頭:“罰款兩角!”
這次日軍軍官開始很橫,要兵戎相見。中國官兵圍了過來,說他損壞中國樹木,必須賠償。日軍軍官衡量利弊,還是紅著臉掏出了兩角錢。
日軍出了西門,已經到了盧溝橋橋頭,根據雙方協議,不再通過石橋,而向北行約一公里,再越過鐵路,到了大瓦窯村附近,準備開始演習。

盧溝橋事變爆發
1937年7月6日,清晨就下過了每年的第一場大雨。雨中,駐豐臺的日軍清水節郎大尉率領著他的中隊在炮兵的配合下,
通過宛平縣城,然後拐到鐵路北面的大瓦窯,開始以盧溝橋為假想敵的攻擊演習。

守衛宛平城和盧溝橋的三營營長金振中感到日軍的舉動不同尋常,馬上召開軍事會議。
7月7日上午,駐守豐臺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又到回龍廟和大瓦窯附近演習。
回龍廟在宛平城西北,大瓦窯在宛平城東北,宛平城、回龍廟、大瓦窯各距約1500米,成三角形。
三十七師一一○旅旅長何基灃于6日已得到三營金振中營長報告,7月7日命令吉星文二一九團(金振中營屬二一九團)密切注意監視日軍行動,
並命令全體官兵“如遇日軍挑釁,一定堅決回擊!”何基灃還電告正在保定的馮治安師長,並催促他馬上返回北平。
  7月7日,暮色降臨,在大瓦窯演習的日軍遲遲不撤,並加緊構築工事。為防備萬一,宛平警察局在天黑前把東門關閉,不許出入。
晚7時30分,清水節郎大尉下令部隊開始夜間演習。部分軍官和假想敵旋即到東面活動。天完全黑下來以後,清水率600名官兵向假想敵所在的東方移動起來。
夜色漆黑,22時40分,宛平守軍突然聽到城東北日軍演習位置響起一陣槍聲,共18響(據日方統計)。
日軍宣稱,他們的一名新兵失蹤,這名新兵叫志村菊次郎,是向假設敵傳達命令的傳令兵

據日本聯合通訊社駐上海分社的負責人松本重治的回憶錄《上海時代》中“盧溝橋畔的槍聲”一節記述:

清水中隊長聽到槍聲,立即以無線電向豐臺的大隊本部報告了中國軍隊的不法射擊。
同時,集合中隊點名,發現缺少一人,因此也向大隊長報告了“士兵一人下落不明”。
實際上,約3小時(另一說20分鐘)之後,下落不明的士兵歸了隊,並非被中國方面綁架去了。
這個新兵擔任傳令兵,在執行任務返回時,在黑暗中走向相反的方向,因此延誤了歸隊時間。
一木大隊長聽了清水中隊長的報告,對士兵一人下落不明之事非常重視,立即將事件報告給北平的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上校)。
一木大隊長奉命帶領豐臺的一個中隊士兵急赴現地,與中國方面交涉。

守衛宛平城和盧溝橋的三營營長金振中回憶:
7月7日夜11時許,忽然聽到日軍演習營地方向,響了一陣槍聲。少頃,冀察綏靖公署許處長來電話說:“據日方說,
他們的一名演習兵被宛平城內華軍捉進城去,他們要進城搜查。”
在這黑漆漆的雨夜,日軍到盧溝橋警戒線內演習,明明是企圖偷襲宛平城,只因我守備森嚴,無隙可乘,
便捏造丟失日兵為藉口,乘進城搜查之機,詐取我城池。我將此情回告許處長,陳述不要聽信日方謊言。
剛剛放下電話,激烈的槍炮聲便響了起來。炮彈飛越宛平城墻,炸倒營指揮部房屋6間,炸死士兵2人,傷5人。
防守陣地的各連連長紛紛報告,日軍蜂擁般地向我陣地撲來。我立即奔往城上指揮戰鬥,給敵人以猛烈回擊……”

8日晨5時,日軍向宛平城發起攻擊,中國守軍反擊,第29軍司令部命令前線官兵據守不退。
8日,日軍三次進攻宛平城。當晚,29軍作出讓步,與日方達成協定,同意撤兵,日方則停戰。
然而,其後兩日,日軍四次背約棄信,進攻中國守軍,中國守軍被迫展開反擊,10日夜,
經十余次爭奪,將宛平城附近要地鐵路橋和回龍廟奪回。此後,日軍由於兵力不足,始行撤退。



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
七七事變發生後,在全中國激起強烈反響,第二天和23日,中共兩次發表宣言,指出“華北危急!平津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號召全國放棄任何妥協立即實行抗戰,並致電宋哲元和蔣介石要求共同抗日。
南京國民政府則在幻想“和平”解決的同時,作好了抗戰準備,7月17日蔣介石廬山談話表示抗戰的“最後關頭”已經到來,
全面戰爭一旦爆發,則“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進行全國抗戰。
日本政府則借機擴大戰爭。由於在華北兵力不足,遂施展和平談判的煙幕彈,一面加緊侵華準備。
7月11日,日本政府發表《派兵華北的聲明》,反誣中國第29軍挑起七七事變,在國內進行戰爭動員,增兵華北。7月12日,
新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抵天津後,立即決定“一舉殲滅中國第29軍”。7月25日,日軍佔領廊坊,切斷平津間鐵路交通。
26日下午,日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諜,要求其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同日,日軍一部強行闖入廣安門,中國守軍與之發生戰鬥。

日軍發出最後通牒後,29軍意識到日本侵略已勢不可免,遂拋棄和平幻想,準備抗戰,于27日發出“自衛守土”通電。
28日,日軍對29軍發動總攻。在劣勢情況下,29軍將士仍然頑強抗擊。在南苑,29軍與進攻之敵展開慘烈戰鬥,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在北苑、豐臺、盧溝橋和廊坊等地,均與敵展開激戰,然終不守。29軍撤離北平。30日,北平陷落。
在天津,29軍主動出擊,給敵以重大打擊,北平日軍回師增援,29軍經激戰,于30日撤離天津。天津陷落。
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爆發 中日戰爭序幕自此掀起
這一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次偶發事件 實質上有其歷史淵源
日本本來與清王朝一樣 同為封建國家對外都採用閉關鎖國政策遭遇也大致相同
明治維新後 日本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成為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家 致力於向外擴張
1874年 由美國慫恿、支援日本第一次以武力侵略中國即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侵入台灣瑯嶠
1879年日本吞併了琉球 1894年又侵入北韓 並在俄、德、法、美四國暗中支援之下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

俄國是一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 由於其工業不發達在經濟上無力與英、美等列強競爭便企圖以擴大領土來彌補經濟力量的不足
遂向德、法兩國建議,由德、法、俄三國共同勸告日本退還遼東半島  如不應允即對日本在海上採取共同軍事行動
日本在被迫還遼東半島後 見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也不甘落後
于1898年強迫清政府答應不把福建租讓給其他國家使靠近台灣的福建列入日本的勢力範圍
當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時候 美國正在同西班牙爭奪古巴和菲律賓而一時無力向中國擴張
在美西戰爭結束 美國取得了菲律賓等地後 立即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國發出了關於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的通牒

俄國的帝國主義侵略行徑與日本早就準備奪取中國東北的侵略政策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英、美也不願俄國獨佔東北的權益支援日本對俄作戰 以打開“被俄國關閉的門戶”
日本遂于1904年發動了日俄戰爭結果日軍攻佔旅順口並在奉天會戰中擊敗俄軍
俄國因國內發生革命不敢繼續作戰 日本也疲憊不堪遂簽訂了《樸次茅斯條約》

歐洲列強在爭奪殖民地鬥爭中形成了德、奧同盟國和英、法、俄協約國兩個集團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主要在歐洲的西線、東線和巴爾幹戰線進行
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借英日同盟的名義于8月23日對德宣戰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英、法國力因戰爭消耗而有所下降 對中國採取了保守既得利益的綏靖政策
美國國勢日強 對中國推行“利益均沾”政策 反對別國獨佔中國;蘇維埃俄國政府對中國放棄了帝俄在華強取的一部分權益 使中國北方的壓力有所減輕
日本在戰爭中不僅奪取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和一切權益而且奪取了德國在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利亞納群島等殖民地
獨霸中國和爭霸世界的野心更加膨脹

日本作為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至19世紀中葉,幕府統治已經腐朽。中國的門戶打開之後,緊接著美國也以武力相威脅,打開了日本的門戶。1853年,美國衝破了日本傳統的鎖國法,此後兩年內,英國、俄國、荷蘭國相繼援美國之例,分別與日本簽訂了同類性質的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的條約,西方五國從日本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協定關稅等一系列特權,使日本和當時的中國一樣,處於被壓迫的地位,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的危險。

日本在“開國”後15年的1868年1月推翻了自鐮倉幕府以來七百多年的幕府統治建立了新的政府 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但是 此後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其統治集團立即努力了解和適應歐美資本主義列強所建立的國際秩序
以爭取儘快躋入它們的行列 成為其中平等的一員
日本也未放棄其向外擴張的企圖以“補償論”為武器  宣稱“養國力,割易取之北韓、滿洲、支那 所失于美俄者可取償于北韓、滿洲之土地”
後來,日本制定了“大陸政策”,其中心內容是:首先滅亡中國進而吞併亞洲最後稱霸世界  這是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之前所定的基本國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了“九一八”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
日本在1932年又進據熱河省 1933年春又揮兵南下 進窺長城沿線之古北口、喜峰口、冷口各要隘
在以上各地激戰近三個月 經談判于1933年5月30日中日雙方簽訂所謂“塘沽協定”
此時平津及華北察、綏、晉、冀、魯各省已陷於岌岌可危之勢 但是 日本對此並不滿足 還想佔領華北
1935年,日本就發動了“華北事變”企圖侵吞華北進一步掠奪中國的資源並佔領市場
從軍事上講 日本要鞏固對偽滿洲國的統治 也必須要打擊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


追溯歷史 日俄戰爭後日本對北韓實行殖民統治 進而佔領中國東北地區
為了維持對偽滿洲國的統治必須進一步向外侵略和擴張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23:15 , Processed in 0.2068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