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920|回復: 3

[列史正傳] 2010年6月20日「歷史上的今天」特別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6-20 07:45: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409620 明十三陵開始營建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寢的總稱。自永樂7年即1409620日修建長陵始,到清順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時間長達200餘年。按陵墓建造的先後順序,其陵墓名稱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在整個陵區中一共埋葬著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貴妃和數十名殉葬宮人。陵區內還建有妃子墓7座、太監墓1座和行宮、園囿等附屬建築,全部陵區面積達4000公頃。專家學者認定,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朝16個皇帝,有13個葬在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建都南京,死後葬于南京鐘山,稱為孝陵。第二代皇帝朱允炆,在叔侄爭奪皇位的戰鬥中下落不明,沒有陵墓。到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死後葬在距北京城區50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長陵裏。從朱棣起,至末帝毅宗朱由檢止的14位皇帝,除景帝朱祁鈺因英宗復辟死後葬於京西的金山之外,其他皇帝都葬在十三陵。
  皇帝建陵選址最講風水。十三陵所在地被認為是風水寶地。明朝永樂年間,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當朝皇帝朱棣決定在此建造陵墓,並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於1409620日開始修建長陵。十三陵的陵園廣袤寬闊,燕山餘脈自西北逶迤而來,成為天然屏障;幾股河水在平原交匯後,緩緩東去。這裏山巒起伏,林木蒼翠。陵園營建時,四周因山勢築圍牆,總長達12公里,圍牆險要處設十幾個關口,並建城關、敵樓,駐軍把守。設口駐軍,除保衛陵園之外,還有捍衛京師的重要意義。因為陵園地處京北要衝,北通要塞黃花鎮,西達居庸關,東接薊、遼,其位置猶如京北門戶。
  最早修建的長陵在十三陵中規模最大,從一進大宮門就應該算是長陵。它有最長的神道,最大的碑亭和碑,最大的享殿和最大的寶城。這些都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修建長陵的寶城和地宮用了4年的時間,寶城包括城牆和方城,中間是埋葬朱棣的墳山。長陵的碑亭和神道兩旁的石像是在寶城和地宮建成後20多年才修建的。
  十三陵佈局莊嚴。如果是皇帝生前自己營造的,規模都較大;死後由下一代營葬的,規模就略小。十三陵的營建究竟用了多少人力,沒有明確的記錄,但據《明實錄·仁宗實錄》記載,營建獻陵時,一月之中直接服役的軍匠將近18萬。由此可見,營建十三陵所用的全部人力。
  到清朝末年,十三陵因嚴重失修已殘破不堪。新中國成立後,對長陵、景陵、永陵進行了修整,1959年,又在定陵建成了博物館,現在,十三陵地區已成為現代化旅遊勝地。


資料來源佐證: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620/2019.html
發表於 2010-6-20 10: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十三陵的由來和一場政變有關。明代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定都中國東南部的南京,

他死後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孫子,而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3:59:30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版大的資料提供,讓我了解明13陵之由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20 19: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2]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
定次年(從1399年2月6日開始)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晉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
在國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
《明史·刑法二》記載「元年刑部報囚,減太祖時十三矣」,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對惠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
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
惠帝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
在部署對付年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
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向京師進軍。

若觀看明史來說
這場靖難之變 的主因不是因為燕王朱棣要篡位  而事建文帝朱允炆怕各位親叔私擁重兵以至法不能貫實
進而削番 廢除番王制  相對的也一定會被造反 若不削番的話  或許歷史上就沒有永樂盛世 也沒有永樂大典等等了吧  
但是若以朱棣的觀點來看  這不乏是一個造反得好機會...也是一個起兵的好藉口
所以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
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

附註:至於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異。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的「明孝陵」;繼位的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
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攻破南京之後下落不明,因此沒有帝陵
而至於第七位皇帝朱祁鈺,在其兄明英宗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之後登上帝位。
後來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以親王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明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
14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明長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後近20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築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
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 本帖最後由 kaewen 於 2010-6-20 19:10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21:33 , Processed in 0.1111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