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837|回復: 2

[列史正傳] 2010年6月16日「歷史上的今天」特別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6-16 00:3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當天舉行開學典禮。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R.O.C. Military Academy),簡稱陸軍官校,因於廣州黃埔創校而有黃埔軍校之別稱,是一間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於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也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大陸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再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時一併遷至台灣高雄縣鳳山市。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校史

清光緒二年(1876年),兩廣總督劉坤一倡辦「廣東西學館」,以白銀8萬元購買黃埔長洲島船塢為館址。光緒八年(1882年)更名為「廣東實學館」。光緒十年(1884年)張之洞督粵,又改名「廣東博學館」。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
1923年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清朝廣東水陸師學堂、陸軍小學、和民國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張申府(後改為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黃埔軍校一期步兵科蔡升熙畢業證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的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期間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孫中山手書黃埔軍校訓詞(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北伐軍攻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國民黨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學盛況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
發表於 2010-6-16 09:2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埔軍校是根據共產國際來華代表的提議,按照蘇俄紅軍建設的經驗在廣州開辦的陸軍軍官學校。它是按照黨指揮槍,通過改組國民黨,重視和加強宣傳民眾,動員民眾投身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發動國民革命打倒北洋軍閥,統一中國的思路創立起來的軍事學校。它是中國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也是一所學習軍事,政治的政治學校,因為它是黨立軍事學校,故定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又以校址在廣州黃埔島上,亦稱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以造就國民革命軍幹部,完成國民革命為目的,所以要求考生必須是“中國國民黨黨員,能了解國民革命速須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黨主義之可能性,無抵觸本黨主義之思想,有本黨黨員之介紹者”才有資格報考。入校後,又要求學生要“親愛精誠”,以三民主義作為革命先聲。也即是要做到“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每一個學生都要“盡忠革命職務,服從本黨命令,實行三民主義,無間始終死生;遵紀五權憲法,只知奮鬥犧牲,努力人類平等,不計成敗利鈍。”可見,黃埔軍校是以嚴格的政治和思想作為首位任務去培養學生,要求學生“為主義而奮鬥;為主義而犧牲”。“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使學生得到最好的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

  由於學校的教育性質決定黃埔軍校的教育是政治和軍事教育並重。據黃埔軍校教育總長方鼎英所述,本校的教育,在使全校學生於短少時間內,造就革命軍官必要之軍事政治知識;並同時本孫總理“親愛精誠”之校訓,及蔣中正校長“統一意志,團結精神”之格言,養成學生犧牲奮鬥之精神,俾成為革命軍隊之幹部人才,及專門軍事與參謀人才為目的。其教育的程式,大概可分為學生隊(本科)高級班,入伍生,及學生軍,軍士教育四種。而每種的教育都不能離開軍事的訓練、政治的訓練和黨務的訓練三項。為使黃埔軍校學生了解國民黨的主義政策,精悉國內外政治經濟情況,以期對於革命能盡忠誠的任務,本校規定為學生開設《中國國民黨史》、《三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中國近代史》、《帝國主義》、《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進化史》、《社會科學概論》、《社會問題》、《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各國憲法比較》、《中國政治經濟狀況》、《世界政治經濟狀況》、《政治經濟地理》、《黨的組織問題》、《軍隊政治工作》等課程,通過講授與學生廣泛閱讀結合使學生具有廣泛的政治、經濟和革命知識,了解國內外大勢。又因為黃埔軍校,是培養國民革命軍軍官的學校,毫無疑問對於戰術、戰略學、戰史、作戰計劃、動員計劃、參謀勤務、後方勤務、輸送勤務、兵棋、國際公法,及其他軍事專門學科,如無線電、航空等類都在教授和研究之列。將政治與軍事教授結合起來,培養懂得政治,精通軍事的高級軍事管理人才便成為黃埔軍校的基本訴求。

  黃埔學生來自除新疆省外的全國各地,他們都以同志的態度如兄弟般地研求革命的學問,無論是那裏來的人都一律講中國的普通話,除了黨的組織之外,不允許以感情結合的小團體,或以地方主義結合的同鄉會等小團體合法存在。畢業學生不僅分發到各省各軍政機關,並分發到各省公開的或秘密的各種工農運動及軍事運動工作。本校1至5期共培養7399名學生,其中第1期645人,第2期449人,第3期1233人,第4期2654人,第5期2418人。他們來自全國26省,不少師生成為國民政府所屬各部門的核心和骨幹,為中國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建立了赫赫戰功,因此,黃埔軍校被譽為國民革命的中心,在我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作為軍事政治學校的任務,它首先是政治的,其次才是軍事的。所謂政治的,就是說它的教育理念是政黨的教育,是為實現黨的主義和政策而設立的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是中國國民黨創辦的,所以學校的組織系統,首先是校本部,以孫中山為校總理、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校黨代表,組織校本部最高領導,直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很明顯,這是黨指揮軍隊的建制,黃埔軍校是中國國民黨的軍校,以軍校作為基礎創立的國民革命軍就是國民黨的黨軍,它不是國軍,因為當時國家處於分裂割據,軍閥武裝遍于南北各省,沒有中國的統一就不可能有中國的國軍。所以,為了統一而建立黃埔軍校,為組建國民革命軍培養人才,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國民黨所採取的一項順應時局的重大決定。這個決定是在國共合作的大前提下實施的,所以它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兩個主要政黨及工農商學各階層的基本訴求,無疑它是正確的決策。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的演說中就此作了全面的闡釋。孫中山指出:“我們為什麼有了這個學校呢?為什麼一定要開這個學校呢?”那是因為“中國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敗,就是到今天也還是失敗。”今天開辦這個學校就是要向俄國學習。俄國十月“革命一經成功,便馬上組織革命軍”,而“我們革命,只有革命黨的奮鬥,沒有革命軍的奮鬥;因為沒有革命軍的奮鬥,所以一般官僚便把持民國,我們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何謂革命軍?“中國革命雖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軍隊,沒有一種是和革命黨的奮鬥相同的。我敢講一句話,中國在這十三年之中,沒有一種軍隊是革命軍。”所以要成為革命軍“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陞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一心一意來革命。”立志做革命軍“要有高深學問做根本”,要造就高深學問,就要把關於軍事學和革命的道理的各種書籍及一切報章,都要參考研究。“革命軍是做救國救民的軍人”,所以“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擔負這個責任。諸君都到這個學校內來求學,我要求諸君,便從今天起,共同擔負這種責任。”同一天,孫中山又發佈“陸軍軍官學校訓詞”: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從孫中山對黃埔學生的要求和希望可知,黃埔軍校是為救國救民目標而設立的,是為了實現中國國民黨和他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而設立的,從他建立國民黨掌控的軍事學校來看,孫中山的教育理念完全是從蘇俄布爾什維黨統管紅軍的理念中移植來的。它的基本原則是按照黨的指導思想和政策培訓革命軍的各級領導,通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去實現黨救國救民的目標。這種政治教育的理念,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沒有黃埔軍校,也就不會有國民革命軍,沒有國民革命軍,也就沒有1925-1927年的國民革命的勝利。從後來的實踐看,黃埔建軍是孫中山晚年思想發展的重要表現,是他經過近40年的革命實踐才總結出來的沒有軍便沒有權,沒有權便不能建設國家的寶貴經驗。所以,黃埔建軍應該肯定。但是黨軍也有其局限,這就是它不可能只是為國家民族服務,而主要是為階級利益奮鬥,所以它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帶有狹隘的偏私和利已的傾向。這種傾向不能糾正,也就難免會在階級矛盾尖銳時變成為某些人的利已工具,1927年蔣介石利用國民革命軍發動政變屠殺同在黃埔軍校學習生活的共產黨人便是明證。所以,作為軍校堅持政治教育的理念是應該的,但這種理念要防止軍校的學生向偏私方向發展,誠如孫中山所說“就是要從自己的方寸之地做起,要把自己從前不好的思想、習慣和性質,象獸性、罪惡性和一切不仁不義的性質,都一概革除。”“如果自己不能在心理上革命,就是此刻在這樣設備完全的軍官學校之內研究軍事學,將來還是不能成革命軍,做革命軍的事業。”孫中山所言甚是,但真正做起來則很難。黨軍向國軍轉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代表階級利益的政黨掌握政權的歷史使命未完成時,軍隊只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抵抗侵略的職能也不可能完全確立,因此黨領導軍隊,黨指揮槍還是要堅持的原則。歐美發達國家如英、德、法、美,它們的軍隊號稱國軍,但它們也得遵從執政黨的意旨行事,不過它們法制較健全,能按一定的法制遊戲行事罷了。所以,這裡的問題不是黨該不該指揮槍,而是如何地指揮的問題。正因如此,對於孫中山的黨軍思想和黨指揮槍的原則要加深研究。當然黨指揮槍,即保持政黨對軍隊的領導權,也有一個指揮得正確與錯誤的問題,如果黨指揮槍濫殺無辜百姓也有一個是非問題的評判,但對於政黨指揮槍,不能不加分析地就加以否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6-16 20:28:2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去過黃埔軍校
超大間的
學生都在打橄欖球
很特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9 21:26 , Processed in 0.0921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