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回復: 0

[稗官野史] 呂布殺了董卓之後﹐王允為何沒有收降董卓的部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5-5 08:01: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真正的亂局是從大將軍何進被殺後開始的﹐因為聽從袁紹的建議﹐何進一心打擊宦官﹐不惜把宦官逼上絕路﹐結果因為大意﹐何進反而被宦官所殺﹐何進一死﹐朝廷群龍無首﹐袁紹、袁術兄弟趁機率軍誅殺所有宦官﹐東漢歷史上稱雄政壇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被消滅。
  何進之死引發了亂局也帶來了更大的威脅﹐這就是地方軍閥憑藉武力掌控朝廷﹐這在兩漢近四百年的歷史上是首次出現﹐董卓就是因為被何進招到洛陽﹐憑藉自己手中的兵力與權術﹐在朝廷群龍無首的時候控制了皇帝﹐一躍成為東漢政權的實際控制人。
  然而好景不長﹐董卓雖然控制了朝廷﹐但由於他所依靠的是殘酷的迫害與武力﹐所以背地裏反對董卓的人非常多﹐就連董卓身邊的呂布也開始反對董卓﹐最終呂布在王允的忽悠下殺死了董卓﹐呂布與王允聯合起來控制了朝廷。本以為董卓一死﹐東漢朝廷會再次回到之前穩定的狀態﹐但是王允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居然在赦免董卓舊部的決定上猶猶豫豫﹐甚至公開表示不願意招降董卓舊部﹐這種做法一下子就激怒了董卓舊部﹐他們在賈詡的鼓動下﹐聯合起來攻打長安城。
  以李傕、郭汜、樊稠、張濟、賈詡等人為首的涼州軍隊很快攻破了長安城﹐打敗了呂布﹐殺死了王允﹐控制了漢獻帝﹐本以為董卓被殺後﹐皇帝可以恢復自由身﹐沒想到了是才出狼窩﹐又進了虎穴﹐李傕、郭汜等人又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問題來了﹐董卓被殺後﹐王允只需要招降董卓舊部的涼州兵就行了﹐這樣就沒有後來的李傕、郭汜反攻長安﹐王允也不會死﹐那為何王允不肯招降呢﹖
  《後漢書》﹕「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最初﹐王允是準備赦免董卓部將的﹐呂布也勸王允赦免﹐但是王允卻對群臣解釋道﹕「這些人本來是無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身不由己而犯了錯﹐現在如果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而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會讓他們產生猜疑和恐懼﹐心理上會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計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王允的這個邏輯讓人難以理解﹐前面說董卓部將是無罪的﹐後面又說赦免他們又讓他們產生猜疑﹐心理上會受不了﹐這其實是前後矛盾的﹐如果他們真是無罪的﹐直接赦免就行了﹐如果他們真的有罪﹐你如果不赦免這些人﹐是會引發動亂的。要知道當時董卓手下的涼州兵差不多有十餘萬人﹐這些軍隊由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呂布等中郎將統領﹐除了呂布之外﹐其他將領都駐守在長安以東的地區﹐以防範函谷關以東的軍隊﹐董卓之所以被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長安城中忠於董卓的軍隊不多。
  換句話說﹐董卓是把重兵部署在外﹐導致內部兵力空虛﹐而被呂布所殺﹐即使董卓被殺﹐但是他的部將幾乎沒有任何損失﹐成建制的存在﹐這些人的兵力加起來遠遠大於長安城的軍隊﹐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呂布都看到了這個隱患﹐所以建議王允把董卓的財物拿出來分給公卿與將校﹐從而拉攏人心﹐但是王允又拒絕了﹐他認為沒有這個必要﹐王允甚至直接看不起呂布﹐因為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而呂布則是出身貧寒﹐士族與平民之間有著嚴重的階級代溝。
  王允拒絕招降董卓舊部真正的原因就是階級認同。士族在東漢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漢桓帝與漢靈帝統治期間﹐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大量的士人被定性為黨人﹐並禁止參政﹐這剝奪了士人做官的權利﹐引發了士人強烈的對抗。所以在桓靈二帝期間﹐士人聯合外戚對付宦官﹐漢靈帝去世後﹐以袁紹為首的士人集團聯合了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企圖共同剷除宦官﹐但由於何進猶豫被宦官抓住機會殺了﹐袁紹因此而殺盡了宦官。
  就連董卓進京的建議也是袁紹向何進提出的﹐否則東漢歷史上哪有董卓什麼事﹐董卓控制了皇帝與朝廷﹐等於是搶奪了士人在政治上的勝利﹐所以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聯合起來反對董卓﹐董卓因此而遷都長安﹐並將重兵部署在長安以東防範關東聯軍。
  關東聯軍指的是函谷關以東的聯軍﹐是以袁紹為首的﹐袁紹出自東漢有名的大家族汝南袁氏﹐其家族有著四世三公的美名﹐多年混跡朝廷參與政治﹐這是所有世家大族的共同理想﹐士人們想建立一個所有士族參政議政的政權。袁紹出自汝南袁氏﹐王允出身太原王氏﹐兩人的出身類似﹐地位類似﹐理想類似﹐因此產生了認同感。
  《後漢書》云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說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允曰﹕「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在董卓被殺後﹐面對如何處置董卓舊部的問題上﹐王允一直反反覆覆﹐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將領的兵權﹐並且取締所有軍隊﹐同時還想利用關東聯軍去控制董卓舊部。有人對王允說道﹕「涼州兵素來忌憚袁紹﹐畏懼關東兵﹐如果派關東兵去解散涼州兵﹐涼州兵就會擔心性命不保﹐這樣容易引起兵變與動亂﹐還不如派皇甫嵩去統領涼州兵﹐以便安撫軍心。」這個建議也被王允所拒絕﹐王允認為關東兵是反對董卓的義兵﹐是我們的盟友﹐現在董卓已經死了﹐如果把關東兵駐守在險惡的地方﹐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王允居然以擔心關東將領疑心不重視他們而拒絕了這個建議﹐這是典型的紙上談兵﹐雖然這個建議並不完美﹐但是有關東兵牽制涼州兵的話﹐涼州兵斷不可能如此容易攻破長安﹐話雖如此﹐但是關東兵只是一盤散沙﹐或者是一個鬆散的聯盟﹐根本沒有心思對付涼州兵。關東將領們只想著如何去搶地盤﹐當初董卓在洛陽做惡時﹐關東兵中除了曹操與孫堅真的出兵攻打董卓之外﹐其他所有將領﹐包括盟主袁紹都沒有出動一兵一卒﹐這樣的關東兵根本不會為了王允而對付涼州兵﹐王允認為自己和關東兵站在同一戰線﹐多少有點自賣自誇的感覺。
  政治是複雜的﹐敵人的敵人並不一定就是你的盟友﹐王允認為董卓的敵人(關東兵)就是自己的盟友﹐有些過於樂觀了﹐王允只是從身份地位和家庭出身的角度來看待政治問題﹐他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和關東兵是同一戰壕的。事實上﹐關東兵根本不關心董卓﹐也不關心朝廷被誰控制﹐看看關東兵盟友袁紹的表現就知道了﹐當初關東聯軍反對董卓沒有結果後﹐袁紹就來到冀州搶地盤去了﹐他只關心誰能佔領河北﹐根本不關心朝廷是被董卓控制還是被涼州兵控制。
  王允沒有看到這一切﹐一意孤行地認為不能赦免涼州兵﹐再加上消息傳遞不通暢﹐社會上起了流言﹐說王允想要解散涼州兵﹐殺死所有涼州人﹐董卓舊部聽到這個傳言後﹐就陷入了絕望﹐人在絕望之下就會拚命﹐涼州兵認為自己橫豎是個死﹐不如拚命一搏﹐還有活命的機會﹐於是在賈詡的勸說下﹐涼州兵們聯合起來殺向長安城。
  本來這一切都可以避免﹐只需要王允以皇帝名義下一道聖旨﹐內容就是赦免所有涼州兵與董卓舊部﹐只要這麼做﹐根本就沒有李傕、郭汜等人的叛亂﹐朝廷就會再次陷入被軍閥所控制的局面﹐那樣的話﹐大漢會中興嗎﹖
  東漢走到這一步﹐永遠不會中興了﹐只會逐漸衰弱並滅亡。從何進被殺後﹐袁紹等人殺死了所有的宦官開始﹐東漢註定要滅亡﹐宦官是東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力量﹐是皇帝可以依靠的一個政治力量﹐在東漢歷史上﹐每當權臣強大時﹐皇帝都是聯合宦官來剷除權臣的﹐現在宦官沒了﹐士族控制了政權﹐那皇帝永遠只能是傀儡。
  士族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地方上﹐他們有莊園經濟﹐把田地租給沒地的人耕種﹐藏匿並養活了大量的人口﹐他們有話語權﹐有控制輿論的權力。在朝廷中﹐他們有推薦權﹐能向朝廷和地方推薦自己人做官﹐他們有政治權力﹐能讓自己參政議政﹐並且不同士人之間相互聯姻﹐形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士人集團﹐這是一個政治利益共同體﹐其力量強大到能與皇權相抗衡。
  王允掌權的時候﹐漢獻帝仍然是傀儡﹐朝政還是王允說了算﹐王允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於大漢中興﹐那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即使沒有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東漢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13:02 , Processed in 0.0932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