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回復: 0

[稗官野史] 順治皇帝以「無能」為由廢除皇后指的是什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5-22 08:3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順治帝親政後﹐儘管歲數還不算大﹐但在朝臣的輔佐下﹐其政績還是不錯的﹐雖然沒有把國家治理得國富民強﹐但基本上還是做到了興利除弊。其實在歷史記載上﹐有關他治理國家的部分並不佔主導﹐更多的還是他個人生活的記錄。順治帝的家庭生活並不是甜蜜和諧的。當時順治帝雖然只有14歲﹐但卻過早地走入了男女兩性世界﹐那時候的人結婚都比較早﹐尤其是帝王家﹐順治帝也不例外。
  順治八年(1651)八月十三日﹐在北京的紫禁城裡﹐大清帝國舉行了入關以來的第一次皇帝大婚。順治帝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不僅聰明機智﹐還是出了名的美女﹐而且出身高貴﹐是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孝莊皇后的娘家親侄女﹐順治帝的親表妹。按理說﹐順治帝的這門婚姻﹐不僅門當戶對﹐還是親上加親的「姑表親﹐輩輩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兩年後﹐順治帝與這位年輕漂亮的表妹皇后﹐不僅反目成仇﹐還搞起了分居生活。
  順治十年(1653)的一天﹐順治帝令大學士馮銓等人查找前代是否有廢皇后的先例﹐儘管沒有說明什麼原因﹐但是﹐其用意已經很顯然﹐那就是要廢掉現在的皇后。朝臣聞訊﹐百般勸阻﹐順治帝主意已定﹐並不更改﹐手諭「無能﹐故當廢」。群臣見此﹐皆議論紛紛。禮部員外郎孔允樾上奏順治帝﹕
  皇后正位三年﹐未聞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君後猶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過﹐猶涕泣以諫﹐況不知母過何事﹐安忍緘口而不為母請命?朝廷重臣的惶恐沉痛之論﹐於紙上很是動情﹐看得人不禁眼淚汪汪的。但此時的順治帝不為其所動搖﹐並嚴厲斥責道﹕「朕納后以來﹐緣志意不協﹐另居側宮已經三載。從古廢后遺議後世﹐朕所悉知。但勢難容忍﹐故有此舉。」
  儘管順治帝如此表白自己廢后的決心﹐但仍有14名御史再次懇請順治帝收回成命﹐並建議﹕「皇后仍位中宮﹐可以新立東、西兩宮。」順治帝雖然不同意﹐但是苦於群臣的苦諫﹐也不好強硬下旨﹐一時還真沒有了辦法﹐只是有些鬱悶﹐後又生病。孝莊太后見此﹐不僅同情﹐更為擔憂﹐在心裡掂量了很久﹐侄女與兒子相比﹐還是兒子更重要﹐於是﹐降懿旨﹐令朝臣重新討論此事。順治帝用健康做代價﹐終於獲得了母后的支持﹐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順治十年(1653)八月二十五日﹐順治帝諭令禮部﹕「自古立後﹐皆慎重遴選﹐始可母儀天下。今後乃睿王於朕幼時因親訂婚﹐未經選擇﹐宮閫(捆)參商﹐已歷三載﹐淑善難期﹐不足仰承宗廟之重。謹於八月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順治帝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選擇皇后這件事情﹐都需要仔細認真挑選﹐才能真正達到母儀天下的目的。現在的皇后﹐是多爾袞在我小的時候﹐因為她是親戚的關係而指定的﹐我沒有選擇餘地。我與皇后的關係﹐是水火難容﹐誰也不理誰﹐如此已經三年了﹐她的品德難以恢復﹐不能肩負起祖宗給予的對後宮全面負責的重任﹐在八月二十五日﹐我已經把此事告訴了皇太后﹐將皇后降為靜妃﹐令其居住在別的宮殿裡。「宮閫」﹐原指后妃居住的臥室﹐這裡則是指順治帝與皇后的夫妻感情﹔「參商」﹐「參」、「商」是天上的兩個互相不能碰見的星星﹐參星出來的時候﹐商星則正好沉沒﹐彼此誰也見不到誰。這裡是指順治帝與皇后的關係﹐已經水火不相容。「宮閫參商」這句話則是說﹐順治帝與皇后夫妻關係不和睦﹐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生活了。
  順治帝為什麼這麼痛恨自己的表妹皇后呢?根據順治帝的言語以及後來為董鄂妃所寫的《行狀》分析﹐他之所以執意廢掉皇后﹐有五大理由﹕
  第一、皇后與多爾袞有親戚關係﹐是多爾袞在他小的時候選定的﹐不是自己做主選定的﹔
  第二、兩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順治帝稍喜簡樸﹐而皇后則比較奢侈﹐酷愛金銀珠寶。
  第三、皇后「無能」。這裡的無能﹐不知道是指不能博得皇帝的歡喜﹐還是不能夠生育。本文認為﹐這裡的「無能」是指不能夠調諧夫妻兩人的感情關係。
  第四﹐皇后不夠賢惠﹐既任性還嫉妒﹐心毒手狠﹐「每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難以勝任統御後宮之職。
  第五﹐監視、猜疑順治帝﹐干涉、阻止順治帝與其他妃嬪的接觸。
  雖然順治帝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將自己的表妹皇后降為了靜妃﹐並不再理睬﹐但是﹐就他所說的那些「理由」﹐有些實在是牽強。針對已知道的順治帝的性格和本性來說﹐真正令他難以忍受的藉口無非是兩點﹕一是不會調和夫妻的感情﹔二是干預他與別的女人的私生活﹐是一個大醋罈子。
  皇后被降為靜妃以後﹐就在官方記載上消失了﹐從此﹐她的生活起居和死亡等信息便成為幾百年來的一個歷史謎團。然而﹐最近幾年﹐經過清史專家的潛心研究發現﹐在朝鮮國的《實錄》裡面﹐對這個被廢皇后有著記載。皇后被廢之後不久﹐就被順治帝趕出了北京﹐回到了她的娘家蒙古科爾沁草原﹐因為當時已經懷孕﹐回到娘家不久﹐就生下了一個男孩。經過廢后的精心撫養﹐男孩長大後頗有賢名﹐當男孩14歲的時候﹐北京的清皇室知道了這件事﹐為了防止這個男孩被冊立為新皇帝﹐打算要回這個男孩﹐但是蒙古的娘家拒不交出。後來﹐這個男孩與他生母的事情﹐便不再為人知曉﹐只能期待新史料的發現來給予解答了。
  不管怎麼說﹐對於當時的順治帝來說﹐他是勝利者﹐他最終趕走了他的表妹皇后﹐雖然為此快樂了一段時間﹐但他作為一代君主﹐國家不能沒有母儀天下的皇后﹐說得通俗一些﹐他不能沒有新的女人來陪伴。於是﹐他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中﹐開始選擇新的皇后。
  順治帝廢撣皇后的做法﹐不僅開創了大清帝國後宮女人的地位既可以陞遷也可以下放的先例﹐還為自己日後廣泛選納後宮女人找到了新的理由﹐但最令後世子孫興奮的是順治帝的超前意識﹐即選擇後宮女人有法可依。順治帝為此特意制定了一個選秀女制度。
  選秀女制度﹐是清朝為皇帝及其子孫挑選妻妾的辦法。《欽定大清會典》記載﹕「選秀女﹐順治年間定。」選秀女制度之所以出台﹐就是因為順治帝屢次強調選后妃是頭等大事情﹐必須由他親自選擇確定。於是﹐清宮后妃和宗室子孫妻妾的主要來源﹐均是通過「選秀女」的方式。
  順治朝規定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閒散壯丁家中年滿14歲至16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3年一度的備選秀女﹐17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據說清代八旗之家也因此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在女兒出嫁之前﹐從來不對長輩或其他親屬行跪拜大禮。因為這些女子都要經過選秀女的程序﹐日後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妃嬪甚至「母儀天下」的皇后﹐如果真當選的話﹐這些女子的親族長輩反倒要給她們行朝廷大禮。
  順治十年(1653)十月﹐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運作﹐順治帝最終用諭旨的形式﹐向天下頒布自己挑選后妃的意願和原則﹕「選立皇后﹐作范中宮﹐敬稽典禮﹐應於內滿洲官員之女﹐在外蒙古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選擇。」
  這次以選皇后為由進行的挑選﹐部分地改變了滿族統治者的婚姻方式。清入關前﹐滿族統治者主要通過與相鄰民族或部落通婚﹐特別是與蒙古通婚的方式﹐以達到鞏固和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目的。這次﹐順治帝將滿洲官員和外藩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納入選擇后妃的行列﹐無疑是擴大了聯姻的範圍。可以說﹐順治帝的這種后妃選擇的辦法﹐對後世清皇室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清皇室血統的成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選秀女制度頒布後﹐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順治帝終於迎來了他親自選定的博爾濟吉特氏﹐並在一個月之後正式冊立為皇后﹐即後來的孝惠章皇后﹐蒙古族﹐14歲﹐科爾沁蒙古鎮國公綽爾濟的女兒。富有戲劇性的是﹐順治帝的這位新皇后﹐是廢后的侄女﹐皇太后的侄孫女﹐相當於是順治帝的表侄女。趕走了自己的表妹﹐又換來一個原表妹的侄女﹐看樣子﹐順治帝還真與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家族有緣分﹐並且這種緣分還很深。其實﹐滿蒙聯姻還是當時鞏固滿蒙聯盟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
  按理說﹐順治帝應該滿足和高興了﹐因為自己不僅制定了選定后妃的宮廷制度﹐還親自選定了新的皇后。新皇后不但年輕漂亮﹐還知書達理﹐而且新皇后還是自己的親戚。然而事實上﹐新婚後的順治帝生活並不快樂﹐因為新皇后性情鈍笨﹐不善言語﹐更不會打情罵俏﹐不懂得怎麼安撫一個心靈上受過傷的男人﹐與順治帝在一起﹐很是陌生的樣子。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著名詞賦﹐但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出婚後依舊不如意的順治帝內心的苦悶。這皇宮中﹐居然沒有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女人﹐自己真的就不能找到懂得愛、愛自己和自己愛的女人嗎?
  在苦悶空虛的日子裡﹐順治帝唯一能做的﹐也許就是處理政事和信佛﹐藉此來轉移感情上的孤獨和寂寞。此外﹐順治帝還開始注意到來自自己身邊的特殊群體太監。
  一般來說﹐在皇宮中除了皇帝和他未成年的兒子外﹐還能在裡面過夜的男人﹐那就只有太監。太監﹐俗稱「老公」、「公公」﹐在史書上﹐太監又叫寺人、閹人、宦官、中官、內官、內侍等。「太監」這一稱呼﹐是明、清時期才開始叫的。
  太監與一般男人不同之處﹐是他們身體器官少了一件東西﹐這個東西是男性繁殖後代所必需的生殖器。說得文雅一些﹐把「割掉生殖器」叫做「去勢」﹐「勢」沒有了﹐便無威風可逞。太監去了「勢」之後﹐生理上也隨之發生變化﹐最明顯的特徵是不再會長出鬍鬚、說話的聲音尖細、像女人、缺乏性慾。因為這種人在後宮伺候后妃﹐不會使皇帝戴綠帽子﹐所以歷朝皇宮裡都使用太監。
  清宮的太監﹐基本都是從民間招募來的。這些人大多數來自比較貧窮但離北京很近的地方﹐比如今天的河北省青縣、靜縣、河間、大城、南皮、任丘、涿縣以及今天北京郊區的昌平、平谷、大興、宛平等處﹐這都是出太監的地方。當太監的大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因為生活所迫﹐忍痛把他們的孩子送入宮中做了太監。當然﹐也有些已經結婚生子的青年為了生活﹐也自願淨身做太監。因為他們在入宮時﹐每人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安家費。入宮後﹐每月還可以按品級得到相應的「月薪」﹐按時領取一份「口糧」。根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的規定四品宮殿監督領侍、正侍﹐即敬事房大總管和總管太監﹐他們每月能得到銀八兩﹐米八斛(清制﹐一斛為五斗)。即使剛剛入宮的小太監﹐每月也能得二兩銀子﹐米一斛半。除了按月領取銀米外﹐太監還可以經常得到名目繁多、數量不等的賞賜銀兩及物品﹐有時其得到的賞賜及物品甚至超過他們的月薪和年薪。
  清朝的太監等級森嚴﹐對其管理也是非常嚴格的。宮內專門設有管理太監的機構「敬事房」﹐又謂「宮殿監辦事處」。規定在督領侍下面﹐有大總管、副總管、帶班首領、御前太監、殿上太監、一般太監和下層打掃處小太監之分。到了清代末期﹐太監等級更加複雜。在宮殿監中﹐就有總管、首領、掌案、回事和小太監之分﹔在各處所中又有首領、大師父、師父、帶班、陳人、徒弟之別等等。如此層層節制﹐一級管一級﹐一級壓一級﹐管理得非常嚴密。清宮之所以對太監管理得這麼嚴格﹐這一切的結果還應該歸功於順治帝。
  原來﹐在順治帝整頓後宮女人的時候﹐也沒有忘記整頓後宮裡的太監。雖然說太監只是服侍和保衛他及后妃的家奴﹐但他們畢竟是一群長年在自己身邊、在后妃身邊的人﹐因此整頓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關係到自己的人身安全。鑒於明朝太監把持朝政﹐已經威脅到了帝后人身安全的事實﹐所以﹐如何管理好這群貼身奴才﹐讓他們服服帖帖地為自己服務﹐還不能干預朝政﹐也就擺到了順治帝的面前。
  順治十年(1653)﹐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摸索﹐順治帝頒布上諭﹐對太監作出了六條嚴厲的規定﹕
  其一﹐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
  其二﹐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
  其三﹐不許招引外人﹔
  其四﹐不許交接外官﹔
  其五﹐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接﹔
  其六﹐不許假借弟侄之名置買田產﹐把持官府﹐擾害民人。
  雖然順治帝明確作出了這些規定﹐告誡後人和太監﹐什麼樣的事情太監不能做﹐但是順治帝還是不放心﹐於是﹐兩年後的順治十二年(1655)六月二十八日﹐順治帝再次發佈一道上諭﹐嚴禁太監干涉朝政﹐並將這道上諭寫在一塊鐵牌上﹐立於交泰殿門前。這塊高1.34米、寬0.70米的鐵牌內容是皇帝敕曰﹕「中官之設﹐雖自古不廢﹐然任使失宜﹐遂貽禍亂。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劉瑾、魏忠賢等﹐專擅威權﹐干預朝政﹔開廠緝事﹐枉殺無辜﹔甚至謀為不軌﹐陷害忠良﹐煽引黨類﹐稱功誦德。以至國事日非﹐覆敗相尋﹐足為鑑戒。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職掌﹐法制甚明。以後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接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
  這道上諭﹐就是清宮中關於管理和治理太監的祖宗家法。令人奇怪的是﹐這嚴厲的清宮制度﹐雖然是順治帝本人親自指定的﹐但不按照此規定辦事的人﹐也是順治帝本人。
  順治十五年(1658)﹐太監吳良輔參與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勾結外官案。在案件處理過程中﹐順治帝不但將案中涉及的大臣免除死罪﹐而且還將罪魁禍首太監吳良輔留在自己身邊﹐處處庇護。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在順治帝臨死的前五天﹐為了達到最終保全吳良輔性命的目的﹐以給自己當「替身」為理由﹐親自將其送到憫忠寺出家﹐藉此希望能保住吳良輔的性命。然而﹐終究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順治帝死後的第三天﹐已是皇帝替身的佛家弟子吳良輔還是被綁赴刑場斬首示眾了。其理由就是﹐「變易祖宗制度﹐把持朝政」。因此﹐吳良輔成為這個家法的第一個祭刀人。
  清朝的其他皇帝﹐對於太監的管理﹐更加趨於健全和完善。乾隆朝的《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和《國朝宮史》中規定凡太監在宮外犯法的﹐由司法機關依國家法律審理治罪﹔凡太監在宮中犯法違紀﹐情節嚴重的交總管內務府審理治罪﹐情節較輕的由敬事房自行審理處分等。在這些條例中﹐都非常明確地規定了太監的等級、職掌、待遇和管理權限。
  雖然有著這麼多嚴厲的管理辦法和整治措施﹐但還是有個別太監勾結外人和干預朝政的事情發生。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天理教的義軍攻打北京紫禁城﹐就有皇宮中的太監參與其中。不過﹐縱觀清朝近300年的歷程﹐由於清朝統治者都嚴格遵循了太監的管理制度﹐因此沒有出現很多的太監干預朝政的現象。大清皇帝的後宮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是安全的地方。後宮是皇帝的家﹐後宮安全穩定﹐皇帝也就安全穩定﹐國家也能安全穩固。這就是順治帝整治後宮的初衷﹐並最終達到了預期目的。
  雖然說順治帝制定出了管理太監的辦法﹐但事實上﹐他的後宮生活還是令他很糾結﹐他並不缺少與女人的性愛﹐但他缺少的是與女人的情愛。有人說﹕「人的生命是一項隨時都可以中止的契約﹐而愛情在最醇美的時候卻可以跨越生死。」是的﹐那麼愛情究竟是何物呢?對於這個問題﹐古語說得好﹕「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的確﹐愛情這東西不但神聖而且很莫名﹐如果說愛情是甜蜜美好的﹐那為什麼兩人之間還會產生那麼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糾葛呢?也許﹐兩人之間的感情﹐只有一起廝守到老的時候﹐才能算是最高境界﹐才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和幸福。順治帝喜歡和追求的正是這些﹐但恰恰相反的是﹐他雖然有著帝王的高貴﹐擁有著後宮的美女和佳麗﹐但卻沒有普通男女之間的火熱愛情。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此﹐人生中的真情真愛也是要經過一番痛苦過程的。在順治帝的人生中﹐他最為幸福快樂的時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悄悄地來到了。在中國歷史上﹐順治帝留下了一段為女人而瘋狂的傳奇故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6 14:27 , Processed in 0.0925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