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回復: 0

[稗官野史] 天下若無曹操,可有漢獻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0-26 00:2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即位之前,劉協或許聽說過曹操。年幼的他可能認為曹操只是家奴、大宦官曹騰的孫子。而這個孫子,也還是曹騰收養乞丐曹嵩為兒子後,曹嵩再生下來的。曹操這樣的出身,很被世人看不起。貴為陳留王的劉協也不例外。之後,劉協莫名其妙地被大軍閥董卓扶持為皇帝,開始了傀儡生涯。關中大亂之時,曹操在關東地區大展拳腳,鎮壓了青州三十萬黃巾起義,被朝廷封為刺史、鎮東將軍。詔書是劉協簽署的。當時的劉協對曹操的印象可能有所改觀。
  劉協雖說是傀儡,但並不是那種昏庸無能的君主。他不同於白癡皇帝晉惠帝,也不同於樂不思蜀的蜀漢後主劉禪。在備受壓抑拘束的生活中,劉協身上不時閃耀出才幹的火花。十常侍之亂的時候,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正倉皇間,迎面遇上董卓率領的三千隴西鐵騎奔騰而來。小皇帝劉辯見到這樣的情形,嚇得渾身哆哆嗦嗦,雙腿戰慄,口不能言。小皇帝劉辯手下的內侍太監和一眾文官也都沒人敢出口大氣,只怕稍有閃失,便惹來殺身之禍。
  此時,劉協挺身而出,問董卓:「你是來劫駕,還是來救駕?」董卓見是一個小孩,不由一愣道:「當然是來救駕!」劉協高聲道:「既然是來救駕,為何見了聖上不跪!」遂朝少帝劉辯指了指說:「這就是當今天子,你還不下跪!」當時的劉協才九歲。能以稚齡之年面對這麼大的陣仗而毫不慌亂,實屬膽識過人。據說,董卓正是因為這次經歷,對劉協印象深刻,日後扶持他為新皇帝的。
  公元194年,天大旱。長安城內谷一斛值錢30萬,人相食。獻帝令侍御史侯汶開倉濟民,餓死者如舊。獻帝懷疑侯汶作弊,於是親自檢驗,用米、豆各5升於殿熬粥,競有兩大盆之多,和平時大不相同,輕而易舉地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濟私。結果是侯汶被當眾杖責五十,很多饑民得到了及時賑濟。顯然,魏國君臣也承認劉協的聰明睿智。在《謚法》中,「獻」的解釋是「聰明睿智日獻」。而劉協死後的謚號就是「漢獻帝」。
  公元196年,劉協逃離戰亂連綿的關中地區,來到已是一片廢墟的舊都洛陽。在洛陽的幾個月裡,漢王朝的宮廷只能在城西殘留的、原大太監趙忠那座勉強有四壁的、破落院子裡臨時辦公。大臣數十人,其中尚書郎以下的大臣必須自己去城外採摘野菜充飢。他們與饑民、亂兵一樣,你爭我奪。體弱的人就再也沒有回來。但是劉協非常喜歡這樣的生活。因為只有在殘破的洛陽,他才是真正的皇帝,可以獨立自主地發號施令。這樣的感覺是他夢寐以求的,儘管他的命令只在小小的洛陽城內部有效。
  為此,劉協正式改年號為「建安」。遺憾的是,曹操隨即率軍來到了洛陽。劉協正式見到曹操時,後者已經是飽經征戰,佔據中原腹地的大軍閥了。只有幾十個人、十幾條槍的劉協不敢再將曹操看作是那個宦官的孫子,而是「朝中重臣」了。
  當時曹操的幕僚們對曹操說,主公應該迎接困居在洛陽的皇帝,拯救形勢危如累卵的朝廷。當然,也有人反對,說為什麼要搭理那個只能算作是洛陽縣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決定,迎接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挾」字,決定了劉協後半生的命運。
  劉協的朝廷跟隨曹操大軍遷都到了許昌。曹操集團以許昌為中心,不斷擴大勢力範圍。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幾乎再造了一個漢朝。他擊垮了北方佔據冀、青、並、幽四州的袁紹,取下了盤踞東南方向淮南的袁術和割據東邊擁有徐州的呂布的頭顱,安撫了西方割據關中的韓遂、馬騰集團,招降了割據西南方向宛的張繡集團。外圈的遼東的公孫度、幽北的烏桓、河套長城沿線的匈奴都紛紛向曹操低頭,向劉協稱臣。毫不誇張地說,曹操幾乎是親手梳理了一遍中原大地,手把手塑造了一個新的王朝的雛形。在晚年,曹操曾下詔明志:「天下若無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的確,如果沒有曹操,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在劉協生前南向稱帝,又有多少人會稱王一方。
  在許昌的日子是劉協過得最安逸、最穩定的時期。他享受到了作為帝王的一切表面權威。隨著曹操大軍不斷取得勝利,劉協手中的大漢王朝似乎實現了「中興」。一個新的統一國家眼看就要從亂世的廢墟中崛起了。可這不是劉協想要的生活。
  劉協也嘗試著掙脫「傀儡」的命運,但沒有成功。與曹操的其中一次交鋒就是名揚後世的「衣帶詔」事件。建安四年(199),18歲的劉協任命岳父董承為車騎將軍,秘密寫下衣帶詔賜給董承,授意董承聯絡漢室大臣諸侯,聯合剷除曹操。官渡之戰前夕,董承聯絡西涼馬騰、左將軍劉備,動員自己掌握的軍隊在許昌宣稱受漢獻帝「衣帶詔」,發動兵變。曹操毅然回兵鎮壓董承,平定劉備在徐州叛亂,再次派遣衛覬人關,穩定韓遂、馬騰集團。「除曹」行動尚未展開,與謀者董承、吳子蘭、種輯等人就被滅三族了。劉協還曾授意自己的另一位岳父伏完籌劃地下組織,再次遭到了失敗。為此,劉協付出了許多血的代價,他的岳父董承被滅了三族,董承之女董貴妃和腹中胎兒被一併誅殺;貴為皇后的伏氏及兩個皇子連同伏氏的家族也成了曹操刀下之鬼… …
  劉協處理與曹操的關係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劉協的小朝廷全賴曹操的支持,全靠曹操大軍拓展疆土;但另一方面,曹操打下的江山卻不再姓劉了。作為能力出眾、又一心希望中興漢室的君主,劉協為什麼扮演了一個令人同情的末代皇帝的角色呢?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是這樣評價漢獻帝的:漢獻帝並不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之所以在他手裡終結東漢一朝,是因為他只不過是一空頭皇帝而已,「威權去已」。隱隱約約間,一個曹姓王朝的身影開始出現。
  曹操的轟然倒下,給漢末政局帶來的會是巨大的轉折還是之前政治趨勢的加速呢?忠心漢室的人們自然希望是前者。事實上也有部分人希望許昌的漢朝宮廷借曹操的逝世,打壓曹操勢力,收回部分權力,直至最終的劉協親政。曹操陣營內部也許有些人在觀望,在動搖,但是多數人還是希望繼續之前的政治格局的。那就是明劉暗曹。
  身逢亂世的政治家們,往往更加現實。曹操在北方三十年的經營,造就了無數的既得利益者。這種既得利益與曹操的權力一樣,或多或少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對於既得利益群體而言,只有將曹操家族名正言順地扶上皇帝寶座,大家的利益才能「漂白」,同時成為開國功臣,有望擴大自己的利益。但是曹操是個堅持不做皇帝、一心做「周文王」的人。現在曹操死了,魏太子曹丕卻是個一心登基、竊取神器的年輕人。很自然的,大家採取了強化之前的政治格局的措施。
  曹操一黨控制的朝廷中樞馬上以劉協的名義給還在哭悼先王的魏太子曹丕下了一封詔書,說:「令尊曹操幫助皇室攘除群凶,拓定九州。他的功績光照宇宙。朕托他的福二十多年了,現在聽說令尊的噩耗,非常傷心。你曹丕文武兼備,能力出眾。現在我讓御史大夫華歆授予你丞相印綬、魏王璽紱,領冀州牧。當今的天下尚未安定,正是你立功垂名的時候,希望你『敬服朕命』,再接再厲。」
  曹丕馬上繼承了王位,接收了父親所有的權力,又反過來授意朝廷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曹丕這個人,雄才大略遠遜於他的父親曹操。但是卻非常適合做第二代君主的角色。為什麼這麼說呢?開國君主需要氣吞寰宇的氣魄、虎賁狼突的才幹和堅硬如鐵的意志。曹操擁有這樣的條件。曹丕出生後,也跟隨曹操征戰過多次,同時接受了曹操安排的良好的教育。但這些被動的吸收並沒有培養出他指揮官的氣勢,也沒有培養出他文學家的氣質,而是塑造了一個符合主流政治要求的,各方面都稱職的「中上之君」。曹丕這個人擁有統治階級所需要的絕大多數優點,也帶有那個階級特有的大部分缺點。更重要的是,曹丕從小就是貴公子,交遊權貴,已經被同化為貴族階層和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員了,彼此的利益是一致的。
  有能力、有野心、有人緣的曹丕自然成為了權力轉移關頭的首要人選。曹丕這個人,有權術。政治鬥爭技巧是他的擅長之處。他追諡父親曹操為武王,葬於鄴郡高陵,命令于禁監督陵事。于禁跟隨曹操二十多年,是曹氏家族從普通士兵中提拔起來的朝廷重臣、魏軍主將。關羽北伐圍攻襄樊時,于禁作為主帥支援襄樊。不想,援軍中了關羽的水淹之計,全軍覆沒。于禁投降,副帥龐德力戰而死。後來孫權偷襲關羽,救出于禁,送歸魏國。曹丕本來就不喜歡于禁,便想利用這趟差事除去于禁。于禁奉命到曹操陵墓時,發現陵屋中的白粉壁上,畫著關羽水淹七軍擒獲于禁的故事。畫中雲長儼然上坐,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拜伏於地,哀求乞命。原來曹丕早就令人修好了陵墓,圖上陵屋粉壁。年過半百的于禁見此畫像,又羞又惱,氣憤成病,死在了曹操陵前。
  曹丕這個人,為了權力,可以無情無義。曹操多子,其中對曹丕的地位構成威脅的主要是與他同父同母的弟弟鄢陵侯曹彰、臨淄侯曹植、蕭懷侯曹熊。尤其是曹植,文才出眾,聚集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曹操甚至一度屬意他為自己的繼承人。而鄢陵侯曹彰則直接領兵在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曹丕先是指責曹彰在父親死後,帶兵前來洛陽,有爭位之嫌。在華歆等人的幫助下,曹丕嚴令曹彰交割軍馬,押往封地軟禁。
  隨即,曹丕以曹植、曹熊不來洛陽奔喪(估計兩人是害怕自投羅網)為由,派遣使者分頭問罪。前往蕭懷的使者回報:「蕭懷侯曹熊懼罪,自縊身死。」前往臨淄的使者回報,說:「臨淄侯每日都與丁儀兩兄弟酣飲,悖慢無禮。聽說我來了,臨淄侯端坐不動;丁儀還罵我說:『先王曹操本來是想立曹植為太子的,卻被奸臣阻撓;現在離父親的死還不遠,哥哥就來向弟弟問罪了,親情何在?』臨淄侯最後發怒了,叫武士將我亂棒打出。」
  莽撞的曹植自授曹丕口舌。表面大怒心中大喜的曹丕馬上令大將許褚領虎衛軍三千,火速趕到臨淄擒拿曹植等一干人等。曹植、丁儀兩兄弟、侯府大小屬官都被拿解鄴郡,聽候曹丕發落。曹丕下令,先將丁儀等人盡行誅戮。對曹植的處理過程則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七步成詩」的典故。華歆等人勸曹丕殺掉曹植,若不早除,必為後患。曹丕在這時顯露出文人優柔寡斷的特質,難下決心。華歆建議曹丕以試才吟詩的方式殺掉曹植,堵塞眾人之口。於是曹丕召見曹植說:「父親在的時候,你常常用文章向眾人誇耀。我懷疑那些作品都是你讓他人代筆的。現在,我限你在七步之內吟詩一首。如果能,就免你一死;如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寬恕!」曹丕接著說:「我們是兄弟,就以它為題,但不許出現『兄弟』字樣。」曹植不假思索,應聲而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完,默然無語言。華歆等人也都鴉雀無聲。危急時刻,曹丕和曹植的生母卞氏聞訊趕到,呵斥曹丕:「哪有哥哥逼弟弟到這個地步的?」卞氏接著向曹丕哭訴:「我的曹熊已經被你害死了。你這個弟弟平生嗜酒疏狂,因此放縱不羈。你如果念同胞之情,保存曹植性命,我死了也能瞑目啊。」曹丕慌忙答應:「我也是深愛弟弟的才華,才這麼做的。我肯定不會為難弟弟的。」曹植這才被貶為安鄉侯,保全了性命,後來死在了曹丕後面。
  曹丕個人品質雖然不足稱道,但他在成功創建魏帝國的過程中所表現的才能卻還是有可稱道之處的。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跑完皇位爭奪戰的最後一程的。曹丕的優勢是他繼承了父親的豐富遺產。作為第一代君主,曹操一生厲行峻法,征戰武功非凡,被人視為多威少恩。這是殘酷的割據背景和政治殘殺環境所決定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第二代君主曹丕往往只要調整父親的政策觸及父親戎馬倥傯的時候沒有顧及的領域,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擁護。
  延康元年二月庚戌,曹丕下令關津減稅,恢復什一稅制。辛亥,曹丕賞賜諸侯將相以下粟萬斛,帛千匹,金銀不等,同時煞有其事地派遣使者巡查郡國,收攬民心。曹丕還調整了魏國官職,以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增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約束宦官。對劉協的監視威逼,曹丕自然也不放鬆。
  在皇權轉移的時候,意識形態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簡單的說,後來者需要往自己臉上貼金。神化自己是最常見的做法,即讓淳樸的老百姓相信自己是天人下凡,相信自己的登基是天命所歸。巧的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會有大批恰逢其時的「祥瑞」出現。
  先是民間開始傳言曹丕出生的時候,有青色的雲氣像車蓋一樣漂浮在他身上,終日不散。風水師傅們一致認為這是曹丕至貴的證明。這時,黎民們才開始明白:「原來曹丕一出生的時候,就不是凡人啊。」此間又出了一個叫殷登的人,說自己在熹平五年的時候記得一件事:當年譙地(曹操老家)出現了黃龍祥瑞。大名士、光祿大夫橋玄就悄悄問太史令單飆:「這個祥瑞什麼意思啊?」單飆回答說:「這說明譙這個地方會有王者興起。在五十年時間裡,黃龍會再次出現。」殷登說自己當時在場,就默默記下了這件事。45年後,也就是延康元年三月,黃龍再次出現在譙。當時殷登還在世,大肆宣揚這件事,引起中原轟動。最後曹丕出面召見殷登,作了一次談話,賞賜殷登谷三百斛,送回家去。
  之後,魏國的形勢一片大好。同月,扶余、焉耆、于闐等部落都派遣使者向中原奉獻。四月丁巳,饒安縣出現典型的祥瑞白雉。曹丕很高興,免了饒安縣的田租,賞賜勃海郡百戶牛酒,太常以太牢祠宗廟。但是事情突然起了波折。當月,大將軍夏侯惇病逝。曹丕親自素服在鄴城東門發哀。有人指責曹丕的行為失禮。按禮,天子哭同姓于宗廟門之外。曹丕與夏侯氏並非同姓,卻哭於城門,是不當的行為。
  這其實暗指曹丕家族與夏侯家族的「不正常關係」。曹丕的爺爺,也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原本是乞丐,被大宦官曹騰收養後才有了姓氏。東漢官場上就一直在傳,曹嵩原來是複姓夏侯的小乞丐。因此在曹操一世,夏侯家族步步顯貴。現在是曹丕登基的前夜,有人重提曹家這件不光彩的往事,殺傷力巨大。這表明,一部分世族大家還並不認同曹氏家族登基稱帝。
  曹操在世時,不少名士就很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曹操也不時做出壓制豪族名門浮華風氣的舉動。客觀上,曹操必須壓抑以清議名士為代表的地方豪族勢力,破壞朋黨交遊便是其一舉措。雖然沒有打擊到世族大家的根本,但曹操對世族大家的厭惡和壓制是明顯的。
  在曹姓代劉幾成定局的時候,世族大家需要曹丕給他們保證,維護和擴大他們的利益。曹丕本人已經完全是一個世家子的出身和行為舉止,但缺乏明確的承諾和制度上的保護,世族大家們還是不放心效忠於曹氏家族。這時候,昌武亭侯、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議改革官員人事制度。九品中正法的內容是在郡國設置中正,評議本地人才高下,分九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官職。評議的標準主要看家世(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其次看道德,最後才看一個人的才能。而擔任評議的都是當地的貴族顯要。這樣的制度到底對誰有利,可想而知。此法一出,獲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讚賞之聲。
  這實際上是世族大家對曹丕出的考題,是世族大家與曹氏家族進行權力交換。世族大家要求確保自己的地位和權益,並希望能夠世代相傳。九品中正法就是一個制度上的保證。曹丕毫不猶豫地批准了這個制度,開始在全國進行人事改革。它成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世族勢力惡性膨脹的制度源頭。
  時間到了五月,劉協「命令」曹丕追尊祖父、已故太尉、乞丐出身的曹嵩為太王,祖母丁氏為太王后,封王子曹數為武德侯。曹丕非常配合地照辦了。六月辛亥日,曹丕在東郊閱兵,集中兵力開始南征。這次南征,公卿相儀,華蓋相望,金鼓陣陣,完全是曹丕對個人勢力的一次檢閱,是對天下百姓的一次試探。
  因此整次軍事行動更像是一次盛裝遊行。曹丕先到了屢次出現祥瑞的老家譙。他在家鄉大宴三軍,並在邑東召集譙地的父老百姓,設伎樂百戲,與民同樂。在歡娛間,曹丕說:「先王非常喜歡家鄉,不忘根本。譙,真是霸王之邦。我要減免譙地的租稅兩年。」當地的三老吏民聞言紛紛向曹丕祝壽,通宵達旦。幾天後,曹丕還去祭掃了先人的墓地。
  到了冬天,曹丕大軍終於到達長江以北。孫權整軍以待。曹丕看到東吳軍隊軍容整齊,說:「東吳還是有人才的,我們暫時先回去吧。」這句話讓江對面的孫權聽得一愣一愣的。
  臨行,曹丕下令:「大軍征伐,死亡的士卒有的還沒有得到收殮,我感到非常悲痛。各郡國要為這些人收殮,送到烈士家中。官府還要出資為他們設祭。」他臨別了還不忘討好軍隊,向天下展示自己的仁慈。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了。自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做足了功夫的曹丕就等著劉協禪讓了。
  關於這次禪讓,正史和野史的記載截然不同。在《三國誌》中,曹丕的傳記有幾乎一半的篇幅刊登了相國華歆、太尉賈詡、御史大夫王朗、九卿、將軍、守令等人的勸進書。劉協一再下詔禪讓,曹丕一再推辭;大臣們動不動就聚集一百二三十人集體勸進,而且週而復始,不厭其煩,也不擔心曹丕生氣。曹丕就是不答應。連劉協都說:「魏王不接受禪讓,那怎麼辦啊?」
  最後彷彿勸進的大臣們都著急了。尚書令桓階對曹丕說:「現在漢朝的氣數已經盡了,臣等都認為天命降臨大魏,陛下還前後退讓。漢氏衰廢,就要嚥氣了,史官和耆老們的記錄都證明了這一點。天下百姓都唱著歌謠,呼籲明主出現。陛下應該響應上天,接受禪讓,馬上登壇禱告上帝。不然就是久停神器,抗拒上天和億萬百姓的意願啊!這可了不得啊。」曹丕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說了一個字:「可。」
  於是大臣們和百姓都歡天喜地開始慶祝了。這段完美的記載總讓人懷疑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融洽,是否如此順利。
  《三國演義》《華陽國志》和其他野史則完全為我們描述了一副逼宮的鬧劇:華歆等一班文武,去見劉協,要求劉協禪讓。華歆說:「魏王德布四方,仁及萬物,是古今第一人。我們大臣都認為漢祚已經盡了,請你傚法堯舜,以山川社稷為重,禪位魏王。」他還撂下一句狠話:「只有這樣,你才能安享清閒之福!我們都商議定了,特來奏請。」
  平時文質彬彬、以才學震天下的華歆竟然說出這樣的大逆話語來,真是讓人吃驚。後世有人據此否定了華歆的為人和才學。這裡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禪讓過程中,總有一批平時名望震華夏的文人出來充當權力轉移過程中的急先鋒。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人和權力運作都是非常有趣的課題。
  據說劉協聽說大臣們這麼說,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終於劉協壓抑著的情緒爆發出來。他注視著百官哭道:「高祖皇帝提三尺劍,斬蛇起義,平秦滅楚,創造基業,世代相傳,到我這裡已經有四百多年了。朕雖不才,但也沒什麼過錯,我怎麼忍心將祖宗基業捨棄不顧。」劉協頓了頓,真誠地說:「祥瑞圖讖,都是虛妄說不清楚的事。請各位大臣深思!」
  與華歆同來的、學問更高的王朗說道:「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天底下哪有什麼不亡之國、不敗之家啊?漢室相傳四百餘年,到現在氣數已盡。陛下還是早早退避為好,遲疑了就要生變了。」一旁的九卿、尚書和禁軍將領等都頻頻點頭。話已至此,劉協只有大哭,逃入後殿去了。
  百官哂笑著散去。第二天,百官再次雲集金鑾殿,命令宦官請出劉協。劉協恐懼地不敢出來。劉協的新皇后是曹操的女兒,曹丕的妹妹。見到丈夫這樣的窘態,曹皇后大怒,說:「我哥哥怎麼做出這樣亂逆的事情來!」外面的百官推舉曹洪、曹休兩人帶劍進人後殿,逼劉協出殿。曹后大罵自己的這兩位叔叔,說:「都是你們這些亂賊,貪圖富貴,造反謀逆!我爸爸功勳卓著,威震天下,都不敢篡竊神器。現在我哥哥登位還沒幾天,就想著篡奪皇位。老天爺是不會保佑你們的!」曹洪、曹休兩個人才不去理會自己的侄女,裹脅著劉協出殿。
  劉協萬般無奈,只好更衣出來接受最後的審判。面對華歆等人的再次逼宮,劉協痛哭流涕:「你們都領取漢家的俸祿多年了;中間還有很多人是漢朝開國功臣的子孫,現在怎麼就忍心做出這樣的事情啊?」
  華歆冷笑著說:「陛下若不聽從我們的話,恐怕馬上要蕭牆禍起了。這並非我們不忠於陛下。」
  劉協大喝:「誰敢殺我嗎?」
  華歆厲聲說:「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沒有人君之福,導致四方大亂!如果沒有魏王父子在朝,殺陛下的人何止一兩個?你這麼不知恩報德,難道不怕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嗎?」
  劉協受到極大驚嚇,拂袖而起。旁邊的王朗向華歆使了個眼色。華歆竟然快步走上皇帝寶座,扯住劉協的龍袍,變色厲聲說道:「同意還是不同意,就一句話!」劉協哪經受過這樣的場面,渾身戰慄不能回答。他環顧四周,宮殿內外披甲持戈的幾百人全部都是魏王親兵。
  劉協哭著對群臣說:「我願意將天下讓給魏王,請各位保存我的性命。」
  當權力鬥爭的失敗者在尋找撤退的底線的時候,往往發現:其實生命才是每個政治人物最基本的需求。遺憾的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它不幸成為了奢求。
  逼宮的賈詡當場許諾:「魏王必不負陛下。陛下快快下詔書,以安定人心。」
  劉協只好讓陳群起草禪讓詔書,讓華歆捧著詔書和玉璽,引導百官到魏王宮前,請曹丕即位。曹丕大喜,但堅決推辭,要求劉協禪讓給「真正的大賢人」。在華歆的導演下,劉協又下了一道詔書,再次恭敬地請曹丕登基。曹丕更加高興了,但還是對賈詡說,還是怕「不免篡竊之名」。賈詡馬上獻計說,讓劉協築一壇,名受禪壇;擇吉日良辰,集結大小公卿;讓當今天子親自在壇上獻上璽綬,禪讓天下。
  於是,劉協啟動了漢王朝的最後一項國家工程,派遣太常院官卜地,築起三層高壇,選擇十月庚午日寅時舉行禪讓大典。庚午日,東漢王朝的禪讓儀式正式舉行。
  《獻帝傳》描寫道:曹丕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出席。當場燎祭天地、五嶽、四瀆,曹丕宣讀即位詔書,劉協和眾大臣跪聽。曹丕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將劉協封在河內郡山陽,為山陽公,邑萬戶。劉協可以用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劉協的四子降為列侯;更換周邊各族印璽,為魏國百官更名。總之是皆大歡喜。
  「自曹魏以迄於宋,皆名為禪而篡者也」「包裹禪讓的理想主義面紗徹底地被篡位者剝去,禪讓成為赤裸裸的篡位工具。禪讓也擁有了固定的程序,成為一種制度。」以曹魏代漢為始作俑者,禪讓作為權臣和平交接政權的主要方式,得到廣泛地應用。之後的禪讓基本是仿照漢魏故事進行的。
  禪讓儀式上有兩件小事值得一書。一是《魏氏春秋》上說,曹丕在壇上行禮完畢的時候,曾經對周圍的功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後人對這句話多有評論,大抵都是認為曹丕自我感覺過於良好。魏國事實上的創建者應該是曹操。但是曹操滿足於「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的自我定位,不願意登基。曹操如果說這句話,方才是名正言順的。
  第二件事是《三國演義》描寫的怪事。傳說在儀式上的時候,百官請曹丕答謝天地。曹丕剛下拜,忽然壇前捲起一陣怪風,飛沙走石,急如驟雨,對面不見身影;壇上的火燭都被吹滅。曹丕驚倒在壇上,被百官急救下壇,半晌才醒過來。這陣奇怪的風和隨即而來的疾病讓曹丕在宮中休養了多時。病情老不見痊癒,曹丕就懷疑許昌宮殿內外有妖怪,決定從許昌遷都洛陽,大建宮室。
  晉朝人非常喜歡談這兩件小事。因為他們需要以此來證明曹丕得位的不正當性,為司馬家族從曹氏家族手中奪權來製造輿論基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03:17 , Processed in 0.1066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