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8|回復: 0

[稗官野史] 漢高祖劉邦死後的政治安排大解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8-20 21:28: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來。皇宮外的重臣們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無計可施﹔經常在劉邦病榻前伺候的呂后不知夫君到底還有什麼打算﹐也是忐忑不安。一天晚上﹐她走近劉邦﹐試探地詢問還有什麼遺言﹕「您走後﹐要是丞相蕭何也死了﹐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
  劉邦大腦尚且清醒﹐他說出了第二道遺囑(第一道遺囑是指白馬之盟)﹕「曹參。」
  呂后又問﹕「之後呢?」
  劉邦道﹕「王陵。」但隨即又補充道﹕「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餘﹐但是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來幫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許外人會認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觀地說﹐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呂后心裡有些不高興﹐尤其是最後一句話﹐什麼叫安定劉氏天下?她又問道﹕「這些人都死掉了﹐誰還能代替他們呢?」
  劉邦高深莫測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了?」劉邦心想你也活不到那個時候了﹐操那麼多心幹嗎?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劉邦死在長樂宮﹐呂后秘不發喪﹐她把理由說給幸臣審食其聽﹕「朝廷大臣當年都與皇帝平起平坐﹐北面稱臣就怏怏不樂﹐現在要讓他們在我兒劉盈面前俯首稱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統統將他們誅殺滅族﹐天下恐難安定。」
  審食其沒吭聲﹐曲周侯酈商聽說這件事後就大叫不好﹐他勸慰道﹕「陳平、灌嬰在滎陽有大軍十萬﹐樊噲、周勃在燕、代有大軍二十萬﹐若聞諸將遭誅﹐必定聯兵回攻關中。到時候﹐大臣內叛﹐諸侯外反﹐高祖基業就煙消雲散了。」
  呂后當然能分清事情的輕重﹐於是改變了初衷。她按照劉邦的遺囑﹐在蕭何死後﹐任命曹參為相。之後又陸續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
  看看劉邦遺囑中所提到的幾位可以重用的大臣以及他們的排名順序﹕曹參一王陵一陳平一周勃。
  曹參﹐是劉邦堅定的追隨者。在對秦軍、項羽及叛軍的無數次戰鬥中﹐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並非是他被劉邦看好的因素﹐劉邦之所以看好他﹐是因為此人好黃老之學﹐並懂得進退周旋之道。果然曹參接任相國後﹐無為而治﹐「蕭規曹隨」。表面上來看﹐這是黃老之學和當時的漢朝政局所要求的。深一層來講﹐他不能攪動呂后掌管的漢政權﹐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呂后隨時都會掀起一場宮廷政變。
  曹參之後的王陵﹐治國能力並不強﹐但此人寧肯掉腦袋﹐也不會放棄原則﹐使得呂后往往在一些為自己家族爭取利益的情況下碰軟釘子。呂后在這種情況下去詢問陳平﹐陳平是個詭計多端、保身有術的傢伙。他滿口答應呂氏的一切意見﹐而背地裡卻跟周勃聯繫緊密。這正是劉邦的英明之處﹐陳平雖然足智多謀﹐但他沒有軍權﹐而太尉周勃正彌補了這一缺陷。呂后在世時﹐呂氏的勢力已經達到頂峰﹐作為丞相的陳平和作為太尉的周勃幾乎被排擠得無事可幹。可呂后一死﹐陳平立即跳了出來要清除呂家﹐因為他知道﹐一旦呂氏得了天下﹐他陳平就只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聯合掌握帝國軍隊的太尉周勃和劉氏宗室成員﹐以迅雷不及掩耳地誅滅了諸呂。劉邦說「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
  但是﹐僅憑這道對人事安排的遺囑﹐劉邦就有那麼大的自信保住劉氏天下嗎?稍有常識的人通過劉邦立的人事安排遺囑﹐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邦把遺囑交付呂后﹐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尤其太子劉盈是個懦弱怕事之人。劉邦在太子一事上曾想過動大手術﹐拿下劉盈﹐立他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是在劉盈母親呂后和眾大臣的反對下﹐他最終沒能成功。
  在劉邦看來﹐因為要被廢掉的是呂后的親生兒子﹐在「母以子貴」的傳統下﹐呂后的反對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可連大臣也反對﹐劉邦就覺得很納悶。雖然大臣們給出的理由是廢黜太子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但劉邦覺得這種理由並不充分。呂后當然有控制劉盈的想法﹐而那些大臣們也未嘗不做如是想。當時的情況是﹐能夠危及劉盈執政的勢力一個是以呂雉為代表﹐包括呂澤、呂產、呂祿叔侄在內﹐可稱其為「后黨」。另一個是以蕭何為代表﹐包括曹參、周勃、灌嬰在內﹐可稱其為「相黨」。雙方都與劉邦至親至密﹐劉邦實在不能將他們明目張膽地幹掉。但劉邦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這種辦法也只有流氓才可以想得出來。
  在遏制「相黨」上﹐劉邦為劉盈培育了一位剛毅堅忍的母后﹐而且母后的身邊還有一群能征善戰的「后黨」!在「后黨」的遏制下﹐由於蕭何羽翼頗豐﹐威望又高﹐劉邦就逼其髒污自保﹐給他戴上與民爭利的帽子﹐使他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同時他又把呂后的妹妹嫁給了大將樊噲﹐讓蕭何不能指揮﹐在經過一番動作後﹐劉邦的預想達成了。
  首先﹐兩股勢力互相牽制、互相制衡﹐誰也不能奈何誰﹐誰也不能消滅誰。但是﹐劉邦的這種牽制藝術之所以能得逞﹐是因為他在上這一道保險前早已經上了另外一道保險﹐這道保險就是誅滅異姓諸侯。劉邦在與項羽爭鬥的四年裡﹐為了爭取與項羽對抗的力量﹐他只能把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封為諸侯。在這一時期﹐他封了韓信、彭越等八個異姓王。可他同時也實行郡縣制﹐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同時﹐就將自己的領土設置了十八個郡。
  當漢帝國初成﹐天下似乎已定﹐劉邦骨子裡的無賴本性萌發了。從漢高帝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三即位﹐直到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病死於長樂宮﹐劉邦這七年時間實在是太忙了﹐忙著給那些異姓王加罪名﹐忙著將他們剷除。劉邦先後征討或懲處了故臨江王共獾、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敖和趙相貫高、代相陳琋、由齊王徙為楚王又貶為淮陰侯的韓信以及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
  毋庸贅言﹐漢初功臣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是歷朝之最。因為劉邦只是把這些人當成了一種工具﹐所以﹐在劉邦千方百計的逼迫下﹐這些諸侯王不得不走上反叛之路。在他統一全國前﹐他所建立的六十二郡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郡﹐那些異姓王對劉邦的皇權威脅之大﹐人所共知。
  緊接著﹐他又為自己的帝國加了另一道保險。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三月中旬﹐離劉邦去世還有一個月時間﹐劉邦拖著重病之身將朝廷重臣和他的老婆呂后聚集在一起﹐殺掉了一匹白馬﹐對天盟誓。這就是在漢朝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共有兩個內容﹐第一﹐對大臣們發誓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也就是說﹐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
  劉邦的這一招非常高明﹐他是把跟自己在一起布衣將相們及其子孫的命運和漢帝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讓他們為維持劉氏統治而無怨無悔地奮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白馬之盟的兩個內容構成了一個整體﹐漢帝國對功臣諸侯們的厚待既是對其過去功勞的報酬﹐又是實現「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基礎﹐後者則是劉邦白馬之盟的最終目的。
  白馬之盟由此而成為漢帝國(包括東漢)的尚方寶劍﹐不久﹐這柄劍就發揮了作用。劉邦死後﹐呂后想要封她的親戚為王﹐丞相王陵立即跳了出來﹐高聲叫喊﹐並指責陳平與周勃﹐你們難道忘了當初與高帝歃血而盟的事了嗎?現在高帝死了﹐呂后想要違反高帝之盟﹐你們卻不制止﹐他日在陰間﹐你們有何面目見高帝?雖然呂后的提案最終還是強行通過﹐但王陵的這一態度至關重要﹐有了王陵的這一態度﹐分封諸呂的行為就永遠是違法的。這樣的前提就為將來誅滅諸呂奠定了現實基礎。
  呂后自然知道白馬誓詞的重要﹐就在臨終前﹐她對自己已經被封為王的兩個親戚說﹕「老皇帝當初與大臣有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我快要死了﹐你們一定要小心從事。」事情果然如她所料﹐當周勃在軍營振臂一呼﹐呂氏瞬間土崩瓦解。
  許多年後﹐漢景帝的王皇后唆使景帝封自己的哥哥為侯﹐時任丞相的周亞夫又把白馬之盟拿出來﹐漢景帝只好作罷。漢成帝時﹐外戚王氏當政﹐大臣們抬出劉邦的白馬之盟﹐最終迫使極不安分的外戚大將軍、大司馬王鳳辭職。由此看來﹐白馬之盟的誓詞簡直就是一道維護劉氏政權的護身符。
  就算到了王莽托古改制﹐想要建立「王朝」時﹐被他逼瘋了的農民和豪強地主們都以「漢後」之名起兵。這些人之所以這麼齊心﹐與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深入人心有著密切的聯繫。當時最強大的造反大軍綠林軍提出的口號就是「立劉氏以從人望」﹐找了個飯桶劉玄做皇帝。
  劉邦並不是神﹐也不是預言家。他與大臣們殺白馬而盟﹐極大的原因是以秦亡的歷史為借鑒﹐以異姓諸侯王的基本被剪滅為前提和以一批功勳卓著的布衣將相功臣為基礎﹐這也就是劉邦為鞏固劉氏統治採取的最後一個影響深遠的戰略性措施。這也正是他最後那道遺囑能讓漢朝江山姓劉的最根本原因。
  劉邦在廢掉異姓王的同時﹐又大封同姓王。同時他又實行秦朝的郡縣制。可以說﹐西漢是一個實行「郡」、「國」並存政治制度的王朝。這主要緣於劉邦對歷史的看法﹐他認為周王朝亡於分封﹐而秦王朝亡於不分封。如果封國林立﹐到處都有皇族成員﹐陳勝、吳廣就不可能成功地起義。所以﹐劉邦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保留秦王朝的郡縣制﹐另一方面則恢復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同時規定﹐封國與縣互不干涉﹐封國享有獨立的行政權和軍權。名義上﹐它和縣一樣都歸中央政府領導。
  但他死後不久﹐封國和中央政府之間就開始了離心現象。這種現象被很多人發現﹐到了景帝時﹐大臣晁錯就極力主張把封國的面積縮小﹐把封王的權力減少﹐後元三年(前141年)﹐這一主張終於導致了漢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雖然被平息﹐卻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如果不是七國聯軍的老大劉濞指揮不當和剛愎自用﹐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如果劉濞真的鬧事成功﹐中國勢必回到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面﹐互相吞併﹐戰爭不休﹐幸好他失敗了。
  景帝乘此機會收回各封國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封國掌握大權的不再是「封王」﹐而是封國的宰相。國相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中央政府遂成為真正的大一統政府﹐為後來的漢武帝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封王大概是劉邦最蹩腳的一個戰略部署﹐他當時還以為這又是鞏固劉氏江山的一道舉措﹐但這一蹩腳的舉措險些就毀掉了他辛苦創下來的基業﹐多虧漢景帝運氣好﹐將劉邦遺留的問題給解決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8 19:05 , Processed in 0.0949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