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回復: 0

[稗官野史] 李嚴、王平改名之謎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7-31 23: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年間的南陽郡是一個豪華大郡,治下36個縣,所謂的義陽郡是曹丕時代設立的,不久廢棄,司馬炎篡魏後,恢復了義陽郡,轄12個縣,治所在新野縣(《晉書地理志》:及(晉)武帝平吳,分南郡為南平郡,分南陽立義陽郡… …)。陳壽為魏延作傳時,沒有說魏延是南陽人,只說是義陽人,這到不是要掩蓋什麼,應該是按照寫作時代如實記載。魏延一貫的孤家寡人,性情高傲,人緣很一般。而李嚴和王連在起步上具有較高的相似度,都是在劉璋時代才進入益州的,進入益州後迅速在益州官場站穩腳跟,可見他們和東州系和益州本土系均沒有發生利益衝突,至少是沒有公開化的衝突,王連甚至可以算做東州系的成員,因為從來源上看,王連和甘寧是一樣的。劉備進川後,李嚴和王連也都迅速得到劉備的賞識,委以重任,李嚴更是成為托孤重臣。為了能夠讓李嚴帶兵南征,李嚴和王連可以說戲都演足了。只是諸葛亮亮考慮的更深,深到什麼程度?深到沒有給大家講清楚,或者說不能明說。諸葛亮不願說出來的事情,並不意味著大家不會去猜,有了猜測就會有議論,有了議論就會有行動,這個行動也是諸葛亮不能擺平的,不能擺平就意味著失控,意味著內訌,意味著裂痕的擴大,蜀漢軍隊分裂也是有標誌性事件的。
  李嚴改名的時間是不是在建興八年年底?建興八年發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春天,鎮北將軍魏延、關中都督(遙領)掛討逆將軍銜的吳懿共統偏軍進羌中南安地區大敗曹魏上將費曜及雍州刺史郭淮,曹魏大都督曹真大將軍大怒,忽悠魏明帝同意定在秋天,發動三路大軍征討蜀漢,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諸葛亮急忙下了兩道軍令,一是令魏延軍撤回漢中,二是令大都督(中都護)李嚴上將(前將軍)率兩萬永安軍馳援漢中,同時晉陞了一大批官員和有功將領的軍銜,遠在永安的前將軍李嚴晉陞為元帥(驃騎將軍),後將軍劉琰晉陞元帥(車騎將軍),魏延晉陞一級上將,吳懿晉陞上將。
  這個晉陞大家看的是不是很神奇?建立北伐突出軍功的是魏延和吳懿,晉陞元帥的卻是後方李嚴和前方閒人劉琰?李嚴的改名應是在永安被晉陞為元帥,來到漢中主管丞相府後的行為。李嚴改名?!這是一件相當神奇的事情!兒子李豐被任命為江州都督,進身蜀漢四大都督之一,此時的李嚴最少五十多歲了,五十多歲的老漢改名字?!什麼情況?!李嚴老漢老糊塗了?李嚴改名你怎麼看!依我跟隨大人多年的辦案經驗,此事背後定然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陳壽笑而不語。
  王平到不是什麼改名,而是改姓,王平的改姓似乎很正常,因為王平的母親姓何,王平小的時候養在外婆家,就叫何平,長大了才恢復了父親的姓,按照《王平傳》的這個說法,王平只有一次改姓,也就是小時候姓何,長大以後就姓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改過何姓,至於到底多大歲數恢復的王姓?
  史料不明,我們來看看王平人生有幾個重大的轉折點:
   A、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馬超在天水郡破敗之後投奔漢中的張魯,曹操並夏侯淵軍團先後進軍漢中,張魯的弟弟張衛抵擋不住,兄弟倆舉家投奔巴中地區杜濩部落武裝以及夷王樸胡等少數民族武裝,後又全部降曹,王平就是這個時候隨同漢中降軍首領去的洛陽,代理校尉一職,王平到底是張魯手下還是杜濩手下?史料不明,杜濩手下的可能性更大些;
   B、從曹公征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劉備攻打漢中時,王平跟隨曹操救援夏侯淵,此時,王平投降了劉備,被劉備封為低級雜號將軍;
   C、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此戰,馬謖現眼,王平耀眼,得諸葛亮賞識,並從最低級的雜號將軍裨將軍晉陞為討寇將軍,封亭侯,統率無當飛軍。
  之所以要把王平的這三個人生轉折點列出來,就是要討論何平改王平的合理時間,按照長大了恢復王姓的說法,何平降曹後改王平的時間點為最晚,如果再晚至降劉後改名也不影響我們後續的討論,總而言之,何平改王平的時間怎麼也不可能晚到建興六年以後,因為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必要改名了,難道還存在何、王、何、王改兩遍的事情嗎?
  神奇的是遍查三國誌,只有一處明確的使用了「何平」這個名字。就是前鋒魏延部隊「叛亂」,搶先佔據大軍退回漢中必走的秦嶺褒斜道谷口,反擊蜀漢主力部隊,阻擋楊儀退軍,楊儀令何平所部前出抵擋魏延軍,何平喝散魏延軍,只剩下魏延和幾個兒子數人逃往漢中。這個何平是王平嗎?
  《王平傳》記載十二年,諸葛亮卒於武功,軍退還,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遷後典軍、安漢將軍。此何平就是王平!王平因此功勞由討寇將軍晉陞頂級雜號將軍安漢將軍,什麼情況?此時的王平已經進入蜀漢陣營多年,並早在六年前就已得到諸葛亮的賞識,成為蜀漢軍的骨幹將領,這個時候還能叫「何平」?!不可能啊,王平又不是長不大的孩子!以一代史學大師陳壽擅長將大事件隱藏在隻言片語中的習慣來看,他這麼記載必然是故意隱匿蜀漢很多重大歷史事件,而又故意露出草蛇灰線讓後世人去猜,那我們只好勉為其難的猜一猜。
  驃騎將軍李嚴五十多歲時突然改名,王平功成名就之後突然改姓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通常百姓改名的原因,一是嫌原來的名字不好聽,容易被人嘲笑;二是生活出現重大變故,需要和過去劃清界限,以迎接新的生活。李嚴和王平均為蜀漢軍方高級將領,李嚴更是位列軍方第一人的驃騎將軍,因此老百姓的改名借口均不能成立,「嚴」比「平」更中規中矩,李嚴也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往事需要逃避,王平是改姓不是改名,也不存在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李嚴和王平改名均不是生活原因,只能是政治原因。政治人物改名又有兩個可能:一是為尊者諱,比如皇室成員以及權臣的名字和某人重了,某人識相的話就必須趕快改名,還得早早改名,而不是等你功成名就的時候才想起來改名。陳壽在寫作中,將元帥「吳懿」(車騎將軍)記作「吳壹」就是避諱晉朝先祖司馬懿的名字,李嚴的「嚴」字在蜀漢政權中有需要避諱的嗎?
  沒有發現,即便是有皇室成員名「嚴」,李嚴也不會等到建興八年才想起來改名,劉禪的兒子在時間上也壓根不會取名「嚴」字,再假設劉禪碰巧在建興八年新納妃子名叫「嚴」,李嚴為尊重後主改名,那這個理由很正常,應在李嚴傳記中註明。可實際上,劉禪17歲繼位,到建興八年的時候已經25歲,妃嬪12個,已經滿編,至於大張皇后死,娶小張皇后,那也已經是延熙元年的事情了,距離建興八年還有八年的時間。所以李嚴改名為尊者諱的理由並不成立,至少是沒有史料支持。那麼政治人物改名只剩下一個原因了,那就是出現政治事件逼迫李嚴改名。王平改姓也是這個原因,否則不能解釋前線戰事緊張之時,主力大將突然改姓這個離奇事情,這個政治事件陳壽認為不適宜寫入史書,或者陳壽故意隱匿,那麼這個政治事件會是什麼事情呢?
  再回顧建興八年時,蜀漢漢中前線的情況,諸葛亮和魏延北伐戰略思路的對立,諸葛亮要在涼州建立戰略支撐點,魏延反對,魏延的思路是強攻關中,實際的戰事正是兩個戰略的交替實施:
   A、建興六年,出涼州,不用眾望所歸的魏延、吳懿為先鋒,強行使用馬謖為先鋒,街亭戰敗;
   B、同年冬,強攻陳倉,無果退軍殺王雙;
   C、七年春,出涼州,克武都、陰平兩郡;八年,李嚴調至漢中;
   D、九年春,出涼州,天水郡略陽縣殺張郃。秋八月,李嚴被廢;十年,遣返和魏延不和的劉琰;
   E、十二年,出斜谷強攻關中,五丈原屯田,秋八月,諸葛亮去世,魏延內訌。在兩種戰略的交替進行中,就意味著矛盾的產生和相互的妥協,妥協的雙方精神上是愉快的嗎?
  1、楊儀和魏延的內訌讓大家印象格外深刻。具體什麼時間開始的呢?苗頭自然是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方案被諸葛亮否定之時,但是楊儀和魏延矛盾的表面化的具體時間還是有很清晰的線索的,不是建興十二年爆發的,而是神奇的建興八年!李嚴又是這年的什麼時候調至漢中的?魏延春天大敗費曜,夏天就傳來曹魏要三路大軍進犯漢中,諸葛亮緊急調動李嚴,李嚴應在曹真發兵前趕到漢中,即八月前後趕到漢中,無論李嚴到達漢中,是在魏延和楊儀之間爆發一個拔刀相向,一個哭哭啼啼的鬧劇之前還是之後,我們相信李嚴的政治敏銳度再差,也看出端倪了,楊儀為維護諸葛亮的涼州戰略,不惜指責魏延,魏延為堅持挺進關中,不惜拔刀咆哮,這種行為為什麼沒有發生在建興六年第一次北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否定之時?因為那時魏延的底氣不足,還沒有魏延獨立統軍的羌中大捷,還沒有軍方所有巨頭聚會,還缺驃騎將軍李嚴,甚至我們還有常識推測,正是李嚴李正方一到漢中,魏延才更加囂張地反對諸葛亮的涼州戰略,因為魏延知道,軍中第一大佬李嚴正是自己的同盟。
  2、支持諸葛亮涼州路線的都有誰?毫無疑問是荊州系文官和涼州系將領,荊州文人主要是參軍馬謖,丞相長史向朗和楊儀,司馬費禕,丞相西曹令史賴宏,丞相東曹掾屬楊顒,前將軍袁綝,征南將軍劉巴等人,諸葛亮的支持者還有大游神車騎將軍劉琰,其中最堅定的支持者馬謖已經死了兩年了,向朗也因包庇馬謖被遣回成都。支持涼州戰略的當然還有涼州系將領馬岱和姜維兩人,馬岱是孤獨一隻,隨姜維來的天水四人組中的梁緒、尹賞、梁虔均在成都任職九卿一類的高官,不在漢中前線。姜維投奔蜀漢才兩年,二十七歲時就晉陞正牌中將,此時才二十九歲,根本不敢和五十多歲的魏延叫板,是不是只有楊儀一個人叫板魏延呢?
  我們發現費禕對魏延也是敢當眾忽悠。費禕作為丞相府的司馬是很清楚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的,他沒有再認真地向征西大將軍解釋諸葛亮臨終時的軍令,而採取了欺騙忽悠的辦法,可見,諸葛亮和魏延之間的戰略分歧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費禕也是知道諸葛亮根本就不願意兵出儻駱道屯田五丈原。
  3、追殺魏延的為什麼是馬岱?丞相長史楊儀面對魏延「作亂」是怎麼部署的?第一步上表劉禪,告發魏延叛亂;第二步令討寇將軍王平抵擋魏延;第三步,等王平喝散先鋒部隊,魏延僅帶著幾個兒子逃入儻駱道時,派平北將軍馬岱追斬魏延。分析王平的行為可以看出眾將都是知道諸葛亮的臨終命令:魏延如果不同意退軍,就讓魏延所部留在五丈原,也就是說,諸葛亮是絕對沒有下處死魏延的命令,這個命令是楊儀臨時起意,王平完成喝散魏延軍的任務後,大軍已經很安全了,回漢中後,慢慢處理魏延奪權事件是必然的,也是只有皇帝劉禪才能下處理魏延的命令,殺不殺征西大將軍這個級別的將領根本不是楊儀這個層次的人能決定的!楊儀怎麼就敢下斬殺魏延的命令?馬岱怎麼就敢執行這個命令?!自從馬超去世後,邊緣將領馬岱也不可能還是愣頭青了,這只能說明,漢中前線諸葛亮和魏延的戰略路線之爭已經到了什麼程度了,馬岱甚至都會認為諸葛亮接班人就是楊儀,楊儀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平北將軍馬岱採取了很堅定的站隊意識,背後出刀斬殺魏延!我們只是內心陰暗的想,如果楊儀命令中將姜維、或者上將吳班去殺魏延,會是個什麼情況?姜維會推脫嗎?吳班會當場翻臉嗎?高翔會去勸魏延自首嗎?
  4、李嚴是怎麼站隊的?大家都在站隊,元老系、荊州系文官和涼州系將領迅速團結到以諸葛亮為核心的中央軍委前敵委員會周圍,支持諸葛亮的涼州戰略。東州系將領和南陽系將領自然站到李嚴、魏延和吳懿一邊,認為涼州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沒有必要浪費軍力,趕緊打進關中地區是正著,中原才是他們的老家。問題出來了,李嚴儘管是南陽人,但卻是以荊州文官的身份出場的,劉表使歷諸郡縣,李嚴的母親也必然出自荊州士族大家,否則李嚴憑什麼前腳從劉表的南郡秭歸縣逃入益州,後腳就能馬上到劉璋那兒就任成都縣令?成都縣是什麼地方?那是蜀郡的核心地區,這是什麼樣的財力和人際關係?南陽系武將中有幾個有這種財力的?何況東州系中的南陽分支在劉璋那裡並不討好,李嚴改名就是為了讓南陽系的知道,李嚴和荊州士族有距離,和南陽系沒有距離,遂改「嚴」為「平」,因為李嚴的母親姓嚴,荊州嚴家是士族大家!
  王平的情況類似,從楊儀最後派王平抵禦魏延來看,王平必然是站在諸葛亮一邊,而王平的父親是巴西宕渠人,巴西郡宕渠縣距離漢中郡就很近了,可以說王平基本上就是漢中當地人,又在劉備爭奪漢中之戰中臨陣投降劉備,而魏延就任漢中太守達十年以上(建安二十四年到建興六年),王平可以說簡直就是魏延的直接下屬,等諸葛亮建興六年統大軍到漢中時,將王平劃歸馬謖手下,成為先鋒中的先鋒(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王平的母親是哪裡人?從王平的站隊來看,王平的母親何氏既不會是漢中人,也不會是南陽人,王平在關鍵時刻改姓何,就是要和莽撞的魏延劃清界限,果然,楊儀派王平這個魏延昔日的下屬,又和魏延劃清界限的王平抵禦魏延時,魏延軍一哄而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8 18:15 , Processed in 0.1321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