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回復: 0

[稗官野史] 19世紀末唯一出現在世界地圖上的中國小鎮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7-5 09:07: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中國北方有一個小鎮﹐一個並不是非常大的小鎮﹐但19世紀末這個小鎮卻聞名海內外﹐它就是小站﹐清末唯一被歐美列強印在世界地圖上的中國小鎮。
  小站位於天津東南﹐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關於小站的歷史還要從盛字軍說起。1871年為加強京畿防務﹐駐紮在陝西的淮軍一部盛字軍在提督周盛傳的帶領下調到天津附近的青縣馬廠駐防。次年﹐周盛傳奉命在津南新城一帶修築炮台﹐並修了一條長約70公里的馬廠至新城的公路。沿途10里設一小站﹐40里設一大站﹐我們所說的小站原來叫澇水套﹐是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驛站。後來盛字軍的屯駐地遷到了這裡﹐所以士兵們習慣的稱呼它為小站。
  盛字軍為什麼屯駐地要設在小站﹐那就要從小站得天獨厚的條件說起了。津南地區屬於海退地區﹐鹽鹼化非常嚴重﹐在古代屬於種什麼莊稼都不長的不毛之地。但小站卻是一塊風水寶地﹐因為它不僅水草豐美﹐而且適合種植水稻的地方。盛字軍均為江淮人氏﹐不僅喜歡吃米而且擅長種水稻﹐因此就在小站就開河引水﹐南稻北移﹐開墾出萬畝稻田﹐種出了聞名全國的小站稻﹐小站從此繁榮起來。逐漸成為津南的政治、商業和文化中心﹐發展成鎮。
  周邊的很多村鎮也因小站而繁盛起來﹐附近的很多地名都與小站有關。比如洋閘、東閘就當是盛字軍引水修築的水閘﹐渡口、萬家碼頭是盛字軍從小站運軍糧的碼頭。而小站旁邊的西小站﹐東大站卻因小站的興起而被超過﹐因此﹐後來又有了小站不小﹐大站不大的說法。
  小站就這樣由不生稼禾的鹽鹼荒地變成了魚肥蟹美的魚米之鄉﹐成為京畿屯田練兵的首選。「盛軍」因此在小站練成了一支勁旅﹐後來轉戰遼東、京津等地﹐成為當時晚晴為數不多的能打硬仗的部隊之一。甲午戰爭﹐飽經戰火的盛字軍殘部被編入了武衛新軍。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潰敗﹐清政府重建陸軍﹐由胡橘策在小站編練新軍「定武軍」。2個月後﹐袁世凱接替胡橘策負責練兵事務﹐以德國陸軍為藍本﹐編練出中國最強大的北洋新軍﹐並孕育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軍事力量北洋派系。
  小站這個北方小鎮理所當然的受到了世界列強的密切關注。1898年以後﹐歐美各國的世界地圖上多了一個中國小鎮小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1 10:36 , Processed in 0.1105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