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回復: 0

[稗官野史] 劉曄和曹操誰棋高一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6-1 00:4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伐張魯,破陽平關,直入南陳,遂平漢中。巴七姓夷王樸胡等率族來附。主薄劉曄趁機進言:「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待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也。今不取,後必為憂。」
  劉曄的分析的確很有見解,對當時的形勢和對手的優劣都有正確的判斷,極力主張要得寸進尺、挾東川勝利的餘威,一鼓作氣拿下西川,消滅立足未穩的劉備;但曹操不從,他不想有得隴望蜀的念頭,僅留都護將軍後轉任征西將軍的夏侯淵督平狄將軍張郃、平寇將軍徐晃守漢中以拒劉備,自己匆忙引軍還師中原。對於曹操的此舉,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世人眾說紛紜,尚無明確的定論。究竟是劉曄的謀略高明,還是曹操的行動正確?世人也是各據其詞。
  其實,曹操在勝利面前突然撤軍,使劉備有了喘息之機,也是出於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早在當時,法正就直接看出其中的原因,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當時就漢中方向而言,曹操是取得了相當有利的可進取之機;但從當全局來看,曹操不但無優勢可取,反而處處都是危機四伏。
  在朝廷中樞,曹操謀士雖多,但缺少能替他把持局面的可信之士。本來曹操出征在外,家裡的全靠荀彧看守門戶,可荀彧在建安十七年就病故於壽春,連本來可以用作替補的荀攸也於建安十九年薨,許昌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忠於皇室的漢朝舊臣和曹魏新貴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暗中較勁也逐漸走向公開。從而影響朝政的把持,危及到曹操的統治地位。
  曹操離京近一年,難以保證這中間沒發生變故。必須回去看看才放心。劉備雖然剛奪下西川,民心難穩,但其實力卻正當頂峰。不但荊州的舊部沒有多大的損失,而且納入了西川的精英和前來歸降的馬超餘部,如果曹操真的入侵西川,那與征討東川張魯時的情況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別說短期拿下西川,恐怕連能不能打進去還是個問題。一旦發生混戰,主力如陷入泥潭而難以脫身。
  同時別忘了關羽久據荊州,雄心勃發,養精蓄銳,虎視眈眈一心在尋找時機北伐中原,使深知內情的曹操如坐針氈,因此在曹操的心目中始終將荊州的關羽作為自己的心腹大患。平定關中馬超之亂一結束,便立即從關中調來征南將軍曹仁和汝南太守滿寵屯樊城、以鎮荊州,遏制關羽的發展。後又調來徐晃屯宛城作為後援。進行嚴防死守,絲毫不敢鬆懈。
  而東線合淝的戰事自建安十八年以來就一直呈膠著狀態,面對東吳的進犯,雖然有張遼、李典、樂進在抵擋;但劉備為了緩解漢中的險情,竟不計前嫌地主動與孫權連和,分出自己辛苦奪來的荊州中的江夏、長沙、桂陽於吳,暫時消除了兩人的對抗陣勢,使自己消除了來自東吳方面的危險,一心對付北方的曹魏;也使孫權能在對抗中抽出身來,更加傾全力用於合淝方向的進攻。
  在當時的局面,如果曹操真的聽從劉曄的進言,發兵取川的話,不但難以如願以償的奪下西川,反而極易是諸葛亮在隆中時規劃的兩路出兵成為現實。再加上孫權在合淝的牽制性配合進攻,劉備極可能會佔盡中原的先機。而曹操即使能取得西川方面的勝利,也肯定丟了中原,與劉備易地而據。曹操也應看出這一點,但他不會做以西川換中原的賠本買賣,所以他在勝利面前撤軍了。回過頭先救合淝之急,擊潰孫權。然後留守鄴,多在長安、洛陽兩地居中策應各方,順利地平息了許昌之亂。後來,雖然被劉備在東川方向捅了個口子,夏侯淵陣亡。就連自己親自去救,也難以挽回頹勢,丟了漢中。但曹操在中原的根基還是沒有受到震動,始終佔據天下先機。
  綜上所述,劉曄所提的得寸進尺之計對前線的實際情況看得精準,也有遠見,聽起來很實用也挺誘人,但他缺少曹操那樣統籌全面識大局的戰略眼光,權衡輕重知得失的戰略頭腦,在小利前不忘根本的堅定立場,所以他只能當個出色的戰術家,而成不了戰略家。曹操能開天闢地成就開國的大業,而劉曄只能在其位上盡忠職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8 05:28 , Processed in 0.0980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