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回復: 0

[稗官野史] 司馬光的家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7 04:5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司馬光生性不喜華靡﹐素以儉樸自守。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住在城郊西北一個小巷中﹐居所極為簡陋﹐僅能擋風遮雨。夏天為避暑熱﹐他請工匠挖地丈餘﹐用磚砌成地下室﹐讀書寫作其間。大臣王拱辰當時亦居洛陽﹐所建宅第凌天高聳﹐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邵康節則打趣說﹕「一人巢居﹐一人穴處!」
  司馬光不收任何人送給他的禮﹐就連皇上的賞賜也不受。仁宗皇帝臨終前立下遺詔﹐賜予司馬光等大臣一筆價值百餘萬的金珠。司馬光考慮到國家財力不逮﹐便領銜上書請免。力辭再三未果﹐只好將自己那份珠寶交諫院充作公費﹐金錢接濟了親友﹐自家分文未留。司馬光為官40年﹐僅有薄田三頃﹐所得薪俸大多周濟了窮人。其妻去世時﹐竟拿不出錢來辦喪事﹐只得典當薄田置棺埋葬。司馬光臨終床簀蕭然﹐唯枕間有《役書》一卷﹐故呂公著為輓詞云﹕「漏殘餘一榻﹐曾不為黃金。」
  司馬光府上有個僕人﹐30年來一直稱呼他「秀才」。前來拜會的蘇軾﹐聽後覺得不恭﹐就教他以後改稱「大參相公」。作為稱呼﹐「相公」是指「位居宰相之職並享有公爵爵位的人」。司馬光聽僕人突然改口﹐吃驚地問他誰教的﹐僕人如實稟告。司馬光說﹕「好好一個僕人﹐被蘇東坡教壞了。」在司馬光看來﹐「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他不僅自己不吝身份﹐也不希望家人為世俗所染﹐變得勢利起來。
  俗話說﹕「宰相家人七品官」。在封建社會裡﹐因勢焰熏灼使然﹐官宦府邸中人﹐即便車伕、門子﹐身價也非同一般。如果家規不嚴、門風不正﹐他們就會倚權仗勢﹐尋釁滋事﹐有恃無恐﹐橫行不法﹐甚至貪污受賄﹐作奸犯科。據《清仁宗睿皇帝實錄》記載﹐和珅的大管家劉全﹐查抄資產竟至20餘萬﹐並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縱令需索﹐何得如此豐饒!
  一天﹐司馬光經過獨樂園﹐見新蓋了一間廁屋﹐就問守園者﹐建房的錢是從哪裡得來的。守園者答﹕「是我把遊人給的賞錢積攢起來的。」司馬光說﹕「為什麼不留著自己用?」守園者說﹕「難道只有相公您不要錢?」守園者的回答很有意思﹐一句反問﹐就把主僕雙方的為人都說清楚了。賞錢屬於個人正當得利﹐留為己用合情合理﹐守園者卻用於公共設施﹐這顯然超越了一般職業操守。他能這樣做﹐無疑是受到司馬光的熏陶。人格的魅力有多大﹐影響力就有多大。
  在司馬光手下當差﹐無勢可仗﹐無光可沾﹐也無油水可撈﹐顯然要比其他公府豪門清苦。但因主人夫婦待之以誠﹐持之以禮﹐從不欺凌打罵﹐他們活得自在有尊嚴﹐心裡感到踏實﹐這可不是金錢能夠買得來的。他們不僅安貧若素﹐沒有怨言﹐而且也像主人一樣平和敦厚﹐不慕奢華﹐不圖富貴﹐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
  行勝於言﹕「修齊治平」四字﹐司馬光踐履得十分到位。他深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儉能立名成業﹐侈必墮落自敗」﹐並視為「大賢之深謀遠慮」。因此在身教同時重視言教。《訓儉示康》一文﹐就是司馬光專門教誨繼子司馬康的。由於身教言教並重﹐其家族後人也都以賢德立身﹐絕無「官二代」之累。司馬光一生著述頗豐﹐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16種457卷。影響力大的除《資治通鑒》外﹐就是《家范》了。《家范》廣泛收集了治家有方的實例﹐系統闡述了家庭倫理關係、治家原則以及修身處世之道﹐為歷代推崇的家教範本。司馬光自己說﹐《家范》比《資治通鑒》更重要﹐因為家風是世風之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2 17:44 , Processed in 0.143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