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回復: 0

[稗官野史] 和珅一生的致命失誤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1 03:3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正因為和珅知道有錢不會遭到皇帝的猜忌,「愛權」才會遭到皇帝的懷疑,因此他終其一生,絕不拉幫結派,也盡量不和王公貴戚多來往。他只求自己的「一人之下」,安享太平富貴。和珅終其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就在於他沒想到「乾隆死了我怎麼辦」。他十分明白,只要乾隆不死,他就不會倒臺。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係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係了。兩方面只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係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係,也會逐漸鬆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係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首先確定一點開始階段,和珅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態度是興之所至,「偶然垂顧」,事先並沒有想到要在侍衛中間尋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開始階段,一個比較主動,抱有希望;一個只是隨意應付,甚至僅僅只是為了打發空閑的時間。現在咱們來看看乾隆皇帝與和珅兩人各自的優缺點。這些優缺點,對自己來說,就是主觀因素;對對方來說,就是客觀因素。他們兩個人能不能緊密地結合、親密地合作,就取決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禪位」後又當了三年有實權的太上皇)。在清代,他們又都是「開拓疆土」最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爺爺更勝一籌的是:他不但推崇、發揚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養。他不但精通漢文化,還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維吾爾文;他會作詩,會寫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還特別善於欣賞、鑒定歷代書畫… …可以說他的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儘管他喜歡女色,貪圖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樣,因為愛好女色而荒廢朝政,寵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讓陰險毒辣的流氓惡棍太監去管理。也可以這樣說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後期的皇帝那樣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較「勤政」,就連熱衷於聲色犬馬的咸豐皇帝,在他已經病得吐血的時候,也還是關心朝政的:自己沒有力氣和精神了,就讓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替」他「幫」他看本章,用指甲劃出痕跡,然後再由皇帝來看、來作決定。對一個病人來說,能做到這樣,也算是頗不容易的事情。
  其實中國的老百姓,心中所喜歡、口中所稱道、文中所讚頌的,還是皇帝的武功:兵力強大,不但有足夠的力量抵禦外敵,還能主動出擊,開拓疆土。像漢武帝那樣,儘管他也喜歡女人、寵幸女人,迷信道家方士的長生不老邪說,還濫殺無辜,莫名其妙地殺了許多人,包括自己的兒女。種種跡象,都說明他是個昏君、暴君,但是僅僅因為他敢於反擊匈奴、出擊匈奴,後人對他的定評,最後還是落在「明君」兩個字上。秦皇漢武,其實是兩個暴君,但是都得到後人的稱頌。
  反過來說,一個皇帝,是不是有文化,老百姓似乎並不太計較。如果你不能組織強大的國防力量,總是受周邊小國、特別是文化落後的遊牧民族的欺負,你當皇帝的就是文化再高,老百姓也不欣賞,更不買賬。不管宋徽宗的花鳥畫得怎麼栩栩如生,不管李後主的詩詞寫得如何纏綿悱惻,最終定論,還是一個「亡國之君」!
  清代以武力取得政權,乾隆皇帝繼承祖先「以武立國」的傳統,有一個「武」字當頭,在老百姓面前顯示的,首先就是國力強大,所以他的「文化」,相應地也就顯得特別突出,於是他就成了被人歌頌的「文武全才」皇帝。不管怎麼說,以強大為前提,一個有文化的皇帝,總比一個沒文化的文盲皇帝好不是?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於「戀棧」,過於留戀帝位。僅僅因為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六十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只限於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家步入了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峰,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六十歲了。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為「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儘管清朝從康熙以後,採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病:愛猜疑,愛專斷,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六十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了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餘地治理好國家;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於處置朝政的幹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繼續當他的鬆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
  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幹了?不錯,乾隆朝是出了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余蕭客、翁方綱、陸錫熊、余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醜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後,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裏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裏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還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樑。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了《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回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了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禦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22:05 , Processed in 0.0898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