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回復: 0

[稗官野史] 中國近代最為嚴重的旱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15 01:4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清朝光緒初年曾經爆發過一場特大旱荒。這是一場被清廷官員稱之為「此千古奇災,是鐵石心腸亦當淚下」的大饑荒。這場大旱荒發生在1876年到1879年,持續了整整四年之久。當時受災的地區包括了直隸、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北方五省,甚至波及到了江蘇、安徽、甘肅、四川等地區,餓死的人數達一千萬人以上,這段期間是清朝以來的特大荒年,這場大旱荒主要是以1877年和1878年為主,因為這兩年的陰曆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在當時被稱之為「丁戊奇荒」。而又因為河南和山西旱情最為嚴重,又被稱為「晉豫奇荒』、「晉豫大饑」。
  在19世紀的70年代,當時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捻,是從捻繩的意思而來的,就是合起幾股為一股,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意思。當時的參戰方主要是皖北、蘇魯豫三省部分地區農民,歷時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陝等10個省區,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國和北方各地的農民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可惜因為捻軍領導者的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而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全軍覆沒。)都已經相繼失敗,農民起義的運動陷入了低谷,清朝對外也沒有戰爭,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社會裡少有的和平局面,是被稱作「同光中興」的一個時期。
  可是就在此時,同治帝駕崩,慈禧選擇了年幼的載湉來繼承皇位,光緒帝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之一,此時的清王朝早已腐敗不堪,他一上台,迎面而來的又是一場特大的的“華北大旱災”。1875年是光緒元年,這一年北方各省的大部分地區都先後出現乾旱的景象,尤其是在直隸、京師地區。根據《清史紀事本末》中所記載:「夏四月,京師大旱。」5月11日(四月初七)清廷的上諭中也說:「京師入春以來,雨澤稀少,節逾立夏,農田待澤孔殷。」在北方的張家口古北口等地區,也因為天氣亢旱,「麥收大壞」。由於旱情嚴重,清廷特意降旨祈禱,並命令五大臣虔誠求雨。可是一直到這一年的冬天,全省的雨水仍然很稀少,農田也大多龜裂。與直隸相鄰的山東、山西、河南還有陝西省,在這一年也出現嚴重的旱情。而處在更遠一點的甘肅省,因「各郡大旱,聚集於秦州(進天水市)的饑民多達數十萬之眾。」
  華北大面積的旱情在持續了兩年之後,在1877年達到了頂峰。在旱情的同時,更是禍不單行,很多地區又接連發生了水、蝗、雹、疫、地震等災害,使當地的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朱壽朋所編纂的《光緒朝東華錄》中記載:「自去年以來,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等省,田禾缺雨,荒旱成災,糧價日增,流民遍野。逮及今年,直隸、山東、河南三省,春麥少有收穫。而山西一省,荒歉更甚於去年,人情洶洶,朝難保夕,子女則鬻於路人攘奪或施於裡黨,啼饑者遠連數郡,求食者動聚千人。戶少炊煙,農失恆業… …實有耳不忍聞者。」面對洶洶而來的災情,清政府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光緒帝頻頻到大高殿設壇祈雨,但遺憾的是卻很少能靈驗。
  可以說在近代中國,只要發生比較大的災荒,總是會「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清朝末年發生的「丁戊奇荒」因為清王朝已經腐敗不堪,災情就顯得更加嚴重,華北災區尤為顯得一片淒慘的景象。這場罕見的災害從光緒初年一直持續到了光緒五年,當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在奏議中說災區「歷時既久,為地尤寬,死亡遍野,誠為二百年來之所無」。根據不完全統計,從1876年到1878年期間,僅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等北方五省,被捲入災荒的州縣中的饑民多達二億多人,佔到了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死於饑荒和疫病的人多達1000多萬,從重災區逃荒外地的人數達到2000多萬以上。僅當時的人口大省山西一省1600萬的居民中,就死亡500多萬人,另有幾百萬人逃荒或是被販賣到了外地。毀滅性的旱災,使山西農村長時間大面積的減產與絕收。連續兩年的饑荒,使農戶蓄藏一空,將愈來愈多的災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飢餓難當的災民為了「苟廷一息之殘喘。只得「取小石子磨粉,和面為食」或者「掘現音白泥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摧,同歸於盡。隨著旱情的發展,可食之物的罄盡。「人食人」的慘劇最終發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的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後吃的。
  山西的部分地區人口嚴重的缺失,如臨汾、太谷、芮城等縣,直到民國時期,當地的經濟和農業生產也沒有恢復到災前的水平。嚴重的災荒不僅使當地百姓大面積的流亡,同時也導致災區的土地大面積的荒蕪。根據山西當局災後的調查,在全省的56476803畝的耕地中,因災害導致的有地無主的「新荒地」,多達22007760畝。而陝西省1880年荒棄的田地約佔全省民田的十分之三。
  大災過去後,當地的活下來的老百姓除了這一條命外幾乎一無所有。當時的土地大量拋荒,勞動力也奇缺,而生產工具也在災荒中被丟失或者毀賣。清朝發生的「丁戊奇荒」使北方的農業元氣盡傷,對社會生活和以後的歷史發展也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丁戊奇荒」之所以造成如此慘痛的後果,除了由於束縛在封建經濟上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外,清代人口過度增長,土地遭到無節制開墾,造成森林植被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生態環境惡化,也加重了天災的危害程度。發生在晚清的這場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這場災難可以說也是當時中國社會歷史進程中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衰落的必然結果,旱災對晚清的歷史走向也發生了深遠的影響,似乎也暗示著中國封建歷史上這最後的王朝正慢慢的走向滅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 05:26 , Processed in 0.0951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