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回復: 0

[稗官野史] 從李連英走上太監之路看清朝的太監培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8-5 15:3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說起來,這個沈蘭玉可是個老太監了。他也是河間府人,這時已經是咸豐皇帝身邊的禦前總管太監。他還能出入禁宮的。於是李連英的媽媽就想方設法與這個名字叫做沈蘭玉的老太監取得了聯系。您想啊!沈蘭玉雖然不能經常出宮,但他也還是有機會回到自己在北京城區的家的。那個時候,一般的太監都有個家,討個所謂的老婆,抱養一個自己弟弟的孩子,在京城買個房子。
  因此李連英的媽媽還是能夠找到沈蘭玉的家的。再說了,這個沈蘭玉雖然很有名,但畢竟是個太監,也是苦出身。現在人家另一個同樣是苦出身的人求上咱們了。咳,不管是親不親、階級分也好,親不親、故鄉人也好,反正這個沈蘭玉與李連英既屬於同一個階級,也屬於同一個家鄉!於是沈蘭玉異乎尋常地、非常痛快地答應了李連英媽媽的要求;不但答應了李連英的媽媽委托他為孩子做手術的要求,而且還負責安排李連英日後入宮的一切大事小情!更為重要的是,這上述的一切,還全都免費!不但手術的所有費用免了,人家要給做手術的人送的禮物咱們也免了。
  說到做手術的費用和給做手術的人送的禮物的費用,有的朋友會說了,是不是不需要花費多少錢啊,是不是人家看在沈蘭玉的薄面上,又沒多少錢呢?這回您可真的猜錯了。做這個手術的費用和給做手術的人送的禮物的費用,可多了去了。要想全都免費,這還真的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也就是沈蘭玉等極少數的太監才能做得到。
  沈蘭玉等極少數的太監,咳,那不是因為人家是皇帝面前的紅人嘛!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繼續說沈蘭玉。這個時候,沈蘭玉心說,誰讓您李連英家看得起咱當太監的呢?咱也得給別人證明一下咱們既屬於同一個階級、也屬於同一個家鄉的人的本事不是?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看來李連英當太監這件事情已經十有八九沒問題了。現在的問題是沈蘭玉找誰給這個日後的大太監李連英免費做手術啊?沈蘭玉向李連英和他的媽媽推薦了“小刀劉”。這“小刀劉”是個什麽人呢?他為什麽能夠答應免費為李連英做手術呢?在中國有專門為想當太監者作閹割手術的行家,人稱“刀子匠”。“刀子匠”沒有固定的薪俸,但都是政府認可的專家。“刀子匠”的職業就是制造太監。每個刀子匠都收有數名徒弟,而且這些徒弟都是與其師傅同一家族的親戚。刀子匠的職業、技藝都在本家族內部世代沿襲相傳,一般不傳給外人。
  普通“刀子匠”的手術費是每閹割一名太監六兩白銀,負責到完全治好。可是接受閹割的人往往都是窮人,大多數沒有現銀,因此要有擔保人,手術費可以事後補交,但無論怎樣,沒有擔保人,“刀子匠”是決不肯動手的。在清朝末年的都城北京閹割制造太監的行業中,有兩家壟斷大戶,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五”和地安門內方磚胡同的“小刀劉”。
  有的記載說,這兩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還有的說“小刀劉”是六品頂戴。他們每個季度給總管內務府送去凈好身的成品小太監40名,每年共4次160名小太監,這是他們的職業。給準備當太監的小孩子凈身一類的“手續”,全部由“畢五”和“小刀劉”他們兩家包辦了。他們積有多年的經驗,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設備。加上技術高超、手段乾凈利落,使被閹割者的傷亡率很低。
  因此當時想把孩子送到宮里當太監的人,首先要到畢家或劉家去“掛舀子”,也就是報名。然後經過一連串審查,看相貌,聽言談,試伶俐勁兒等全套的檢查。直到他們認為合格以後才能收留下這些孩子。當然李連英畢竟不同於旁人,由於有沈蘭玉關照,他可不需要報名、審查。
  據清代筆記《宸垣雜識》記載,願意凈身入宮做太監的人,必須要由有地位的太監援引,然後憑證人立下“婚書”,把自己當成“女人”那樣“嫁”到皇宮里。其中的關鍵是訂立生死文書,並需請上三老四少作為證明人,寫明系自願凈身,生死不論,免得將來出麻煩吃官司。費用自然是要收取的,一般要交上十兩八兩不等的銀子。窮人家大都拿不出,便要立下契約,等孩子進了宮,發跡後再逐月回扣。月份少,利息大,如進宮混得不好,這筆債要一二十年才能還得清。上述這些也需要在文書上寫明白。
  還有兩樣東西是必須帶著的,一是送給“刀子匠”的禮物,一般是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外加一瓶酒。二是手術期間所用的物品,包括30斤米、幾簍玉米棒、幾擔芝麻稭及半刀窗戶紙。其中米是凈身者一個月的口糧,玉米棒燒炕保暖用,芝麻稭燒成灰後用來墊炕,窗戶紙則用來糊窗子,以免手術後受風。“刀子匠”要準備兩個新鮮的豬苦膽、臭大麻湯和麥稈。豬苦膽有消腫止痛的作用,手術後敷在傷口處;臭大麻湯的功用很多,手術前喝一碗讓人迷糊,起麻醉作用,手術後再喝,讓手術者瀉肚,以減輕小便的排泄量,保證手術成功;麥稈的功用不言自明,即手術後插入尿道。
  然後選上一個好日子,最好在春末夏初,氣溫不高不低,沒有蒼蠅蚊子,因為手術後約一個月下身不能穿衣服。選好了日子之後,要把凈身者關在房間里。那房間必須密不透風,讓凈身者先清理糞便,然後鎖在房里。在這段禁閉期間,絕對不能飲食,免得有排泄的穢物沾染手術後的創口,致使傷口惡化,危及生命。之所以要密不透風也是為了凈身者的安全。這樣經過三四天之後,才能讓“刀子匠”進行實施手術的準備工作。
  手術前,操刀者先要問:「你是自願凈身嗎?」受割者說:「是。」
  又問:「假如你反悔,現在還來得及!」答道:「決不後悔。」
  又問:「那麽你斷子絕孫,可和我毫無關系吧?”答道:「毫無關系!」
  例行話問完,擔任介紹人的太監,把《自願閹割書》循例地再念一遍。在此期間,如果被閹割者表現得不願意甚至有絲毫猶豫,“刀子匠”都必須立刻鬆綁,揮手讓欲被閹割者自行離去。如果其態度堅決,就開始動手術。被手術的人被蒙上眼睛,脫盡衣褲,采用半臥姿勢仰倒在床位上,手腳像一個“大”字被綁得結結實實。助手將他的下腹及雙股上部用白布紮緊、固定。還需有助手抓牢他的頭、肩、膊,壓著他的腰,為的是防止他因痛極拼命、流血過多而嗚呼哀哉,另外的人則用“熱胡椒湯”把被閹割的部位清洗、消毒。
  手術刀是一種呈鐮狀彎曲的利刃,使用時通常並沒有特別的消毒措施,在火上烤一下,便算是消毒了。然後主刀者即用手術刀進行切除手術。手術完成後,由兩名“刀子匠”攙扶被手術的人在房里緩行兩三個時辰後,才允許躺臥。手術後3天內不準喝水,據說由於乾渴和傷痛,其間必須忍受非常的痛苦。3天過後才能大功告成。手術做完後,傷口即使能快長好也不能讓它快長好,而要故意偎膿長肉,這樣傷口才能平復。凈身與療養前後需100天左右。
  當然李連英畢竟不同於旁人,由於有沈蘭玉的關照,李連英是可以直接上手術臺的。“小刀劉”給李連英做的手術也是非常順利的。手術成功後,李連英回家療養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多長呢?他是怎樣度過的呢?他的媽媽是怎樣想的呢?根據《宮女談往錄》的記載,手術成功後,李連英回家療養了一年時間。這是李連英的媽媽最苦最累的一年,也是和李連英談話最多的一年。媽媽幾乎都是含著淚教李連英怎樣為人,怎樣處世。媽媽告誡李連英:打人一拳,防人一腳的事,千萬不能幹;自己吃飽了,也要想著別人。但行好事,蒼天不會辜負好心人的;不修這一世,要修你的來世等等。
  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特殊傭婦”(保姆)的太監制造專家。有些父親如果決定自己的兒子長大後做太監的話,孩子還在繈褓時,便特意雇請一個“特殊傭婦”來“照看”孩子。“特殊傭婦”兼擅一種特別手術,即輕巧地搓揉嬰兒的小睪丸,每天3次,每次用力捏到嬰兒痛楚啼哭為止,並且慢慢增加力量,這樣漸漸地破壞他的生殖機能,長大後絕不產生生命的元素(精液)。因此經過這種殘忍的手法後,孩子的生殖器便漸漸萎縮。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顯出女性特徵,沒有喉結,雙乳突出,臀部隆起,聲音尖銳,行動扭捏,變成了太監的模樣。
  當然也有另外的一些辦法:有些窮苦人家,付不起或者捨舍不得6兩白銀的閹割手術費,就幹脆大膽蠻幹,自己動手閹割。清末有名的大太監小德張就是個典型例子。當然這樣做的結果能夠像小德張一樣成名的很少。這些年紀在10歲左右的孩子被送進宮里,充當“童監”和“孩監”,那些俊秀的孩子常常得到后妃和貴人的喜愛。
  既然說這個閹割手術這麽賺錢,而“小刀劉”給李連英居然連一分錢也不要,可見這個咸豐皇帝身邊的禦前總管太監、名字叫做沈蘭玉的人的面子得有多大!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些來自河間府的太監,他們之間有多麽的團結!新的問題又出來了:給小小年紀的李連英做個手術容易,可是把這個剛剛入道的小太監李連英放到哪戶人家,才能夠使他在短期內迅速地出人頭地呢?
  有的朋友說了,就直接送到紫禁城里不就得了麽?為什麽還要放到別的人家呢?這您就不懂了吧?這麽大點的小孩子,不經過一些必要的培訓、不經過必要的實習,就直接送到宮里照顧皇帝?那哪兒行啊?皇宮里的太監可都是培訓好了的!因此必須要考慮把這個剛剛入道的小太監李連英送到誰家培訓、實習合適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不但是這個剛剛入道的小太監李連英和他的媽媽要思考的問題,更是他們的恩人沈蘭玉要思考的問題。畢竟,在沈蘭玉的心中,除了要思考如何安排小小年紀的李連英的未來之外,還要思考下面的諸多問題:
  第一,自己已經這麽一大把年紀了,又混到了咸豐皇帝身邊的禦前總管太監的職位,這個剛剛入道的小太監李連英恐怕永遠也不會成為自己的威脅。
  第二,自己這麽一大把年紀了,可以說是來日無多了,已經到了做一件善事是一件善事的年紀了;再說了,將來萬一自己的身體不行了,沒有辦法為咸豐皇帝服務的時候,自己還有可能依靠李連英的照顧呢。
  第三,既然自己已經做了一件善事,那為什麽不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
  這個時候的沈蘭玉一邊思考著一邊想起了一個人來,鄭親王端華!對啊,為什麽不把這個剛剛入道的小太監李連英安放到鄭親王端華的府邸呢?這個時候的小太監李連英,已經不叫自己在家的名字李英泰,當然也不叫做日後的名字李連英,而是改叫李進喜了。現在的問題在於,這個鄭親王端華到底是個什麽人呢?為什麽沈蘭玉在為剛剛入道的小太監李連英尋找這入道以來的第一份工作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親王端華呢?
  首先要明稱呼。按宮里的習慣,太監把皇帝稱作萬歲爺,把太后稱作老佛爺,把妃、太妃、皇太妃都要稱作主子。至於太監們彼此的稱呼,同輩的互稱爺,姓張的張爺,姓李的李爺,低一級的把高一級的稱作師爺。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太監,如果把他們叫做老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這一套稱呼是一定要記住的。
  忌聖諱,這在宮里是一件最要緊的事。不單是與萬歲爺的名字同音的字不能上口,太后、太妃的名字也一樣。這些應避的字音是要牢牢記住的。比如慈禧時候的太監小德張,本來他的名字叫春喜,因為隆裕皇后的小名叫喜哥,喜字犯了聖諱,小德張就被改名叫恒大。此外紫禁城里是不許講喪氣話的,凡不吉利的話,就是在私下里也不許說。
  學習跪拜禮。遇皇上和太后的生日萬壽節、春節、冬至節三大節日時,要對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謝恩、謝賞的時候也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三跪九叩就是雙膝著地,叩頭三次;連續三回,共叩頭九次。給主子請安、回話時,跪的是雙腿安,即兩條腿先左後右地跪下去,身子要挺直,摘下帽子,放在身右邊。為了表示感謝浩蕩的天恩,有的時候還要把頭往地上撞,撞出聲音來,這就是俗語說的叩響頭。還有單腿安,這是用來對待上司或者品級比自己高一些的人的。每逢值班,無論是站在主子身邊或者在廊沿下聽候吩咐,都得筆直地站在那兒,兩隻手緊垂在身子的兩旁,要像廟里的金童玉女塑像一樣,紋絲不動。這些禮法學不到家,首領太監是不會把這樣的太監提拔上去的。
  回主子或者頂頭上司的話也有一定的規矩,要熟練的是上邊的吩咐一入耳就得明白,即不能向上邊要求再吩咐一次或者解釋一遍。給上邊請安,雖然是個俗套子,但是也得學。比如“吉祥”這句話是用在日常問安上,“進得好”是用在飯後的問安上。當師傅的並不是按什麽計劃來教太監,毫無系統性。關鍵是要隨時注意,隨時學習。等待一朝被看中挑上去,比如到禦前或者某一個宮里,那時候還要拜那里的頂頭太監作師傅,繼續學。
  比如斟茶、倒水、擺膳、遞東西,不能一下子拿過去就算了事。第一,不能捧在太監自己的腦前遞,必須把東西捧在身子前邊,同時又得把身側過去。第二,不能捧得過低或過高,高度大約在太監自己的眉心處。服侍上邊穿衣服,有專管禦衣的太監按季節準備。可是直接服侍的太監也得記清楚,而且主子的胳膊、腿不能隨著服侍人的意思動彈,要讓主子在穿著的時候一點不覺得別扭。這也是太監必須學習的內容。
  膳房里有葷局、素局、點心局,哪一宮、哪一個主子每天都有一定的進獻樣數。傳膳聲一下,取膳的太監不能慌,要按大太監的號令從膳房的轉動架上往下取,取錯了是不行的。跟主子到哪一宮去,或者到什麽地方去散心,除了主子身旁的兩名太監隨在左右攙扶之外,其余的要隨在身後,捧著應攜帶的東西。如果主子坐轎出去,扶轎軒的、隨轎的,都要走一定的步伐,起轎、落轎、搭簾子也得小心謹慎。
  晚上坐更,白天站班,盡管什麽事也沒有,太監也不能擅離職守。如果皇帝召見哪位大臣,聖旨傳下來,太監得準確地往下傳:「帶某某大臣… …”大臣或王爺被帶上來之後,太監得放下簾子,趕緊躲開,站到既聽不到室內的談話,卻又能聽到主子命令的地方去。學習宮中的規矩禮法,要憑太監自己的心計,師傅從不講明要點,也很少指點,要太監自己去琢磨,或者太監自己私下去演習。但是師傅很註意檢查太監的現實活動,如果太監在哪一方面有錯,輕則狠狠地挖苦一番,重則被打巴掌。徒弟挨師傅打,非但不能爭辯,還得說師傅的好話,臉也不能往左右躲閃。至於出了大錯,挨板子、關禁閉是常事。
  就在李連英一邊做著他的發財夢、一邊努力學習“功課”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很嚴肅地正告他說:別做夢了!天大的危險都已經來臨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19:43 , Processed in 0.0926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