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回復: 0

[稗官野史] 乾隆年間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9 03: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漢族成年男人自古以來都是束髮的(這個古指的是周朝以後,從出土發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辮髮的),束髮不僅是成年的標志,也是華夏民族文化的象徵。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頭留辮,成為一個時代最突出的歷史影像,所以我們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視劇都稱作「辮子戲」。但是那些影視劇裏,清朝男人雖然留辮子,但他們留著「陰陽頭」,只剃光了頭上前半部分,在後面才梳成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當時滿清皇朝把肯不肯剃髮留辮提到願不願意做順民的高度來看待,這才有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俗諺。且因為剃髮令的頒布,在江南地區激起許多反抗,比如讓韋小寶韋爵爺提起來都要罵聲「辣塊媽媽」的「嘉定三屠」,就是因為清朝蠻橫地強制推行剃髮令激起來的民變。
  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髮,然後梳一條小辮兒。那形象,不是搞行為藝術的,還真不敢去挑戰大眾的審美。反正我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抗一下的。實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清朝統治者呢,對「金錢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順治四年廣州「易服剃髮令」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另一方面就是威脅,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個遺民說:「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倖免,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檀」。而且不剃要殺頭,剃的不對也要殺。也就在順治四年,江南滸墅關有個叫丁泉的平民,因為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儘管他無奸宄之心,但因為違同風之化,還是被著就彼處斬,連帶著縣官、家長、鄰裏也受了牽累。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髮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髮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若非要分辨鼠尾巴和豬尾巴哪個好看,實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
  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髮型又有變化,留的頭髮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很多人形容為「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國人怎麼嘲笑,我們已經以辮子為美了,不讓留還不高興。太原有位鄉紳,滿清滅亡後,因為辮子被革命黨剪了,自己在日記裏寫:「上年五月被賊剪髮半截,恨賊為亂難當,莫能寢其皮而食其肉,為此生之大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04:06 , Processed in 0.1013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