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回復: 0

[稗官野史] 關於蜀漢後主劉禪的幾個問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13 10:26: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亂世,英才輩出,天下英雄,各領風騷。但後世每每念及蜀漢後主劉禪,不外乎提及「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二詞,一說後主昏聵無能,朽木不可雕;二說後主毫無雄心,國破身囚尚不知自哀。然蜀漢自劉備稱帝到劉禪降魏,國祚四十三年,昭烈帝劉備兵敗猇亭,白帝城病危托孤,僅在位兩年;後主劉禪繼位,經建興、延熙、景耀、炎興,在位長達四十年有餘,數三國帝王,莫出其右。身處亂世,能在位如此之久,實屬不易。是否劉禪真的昏弱無能?且劉備並非只有劉禪一子,為何非要選擇劉禪繼承大統?這些問題都引人深思。
  三國誌蜀書載劉備三子,除後主劉禪外,還有魯王劉永(後改封甘陵王),梁王劉理(後改封安平王)。有說劉禪也並非劉備長子,但是史料無確切記載,不足以為據。從劉禪出身及成長經歷來看,他相對於他的兄弟劉理、劉永來說,有著自身的優勢。
  首先,劉禪(207~271)、劉理(約215~244)、劉永生卒年月不可考,但《三國誌》載其乃劉備次子,可知應比劉禪年少且長於劉理。劉禪於公元223年繼位,年僅17歲,而此時劉理8歲,劉永應也只有10歲左右。劉禪繼位之時,北有曹魏壓迫,東有猇亭之敗,南有蠻族為患,內有新舊勢力之爭,正如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於繼任之事上不可再生事端,於是劉禪繼位,至少在年齡輩分上,順理成章。
  其次,劉禪的生母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誌·二主妃子傳》載「先主臨豫州,駐小沛,納以為妾。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而劉永和劉理的生母是穆皇后,「兄吳壹,少孤,壹父素與劉焉有舊,是以舉家隨焉入蜀。焉有異志,而聞善相者相後當大貴。焉時將子瑁自隨,遂為瑁納後。瑁死,後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孫夫人還吳,群下勸先主聘後。先主疑與瑁同族,法正進曰:『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圍乎?』於是納後為夫人。」由此可見,穆皇后是劉備入蜀後才被納為夫人的,且穆皇后原是劉焉子劉瑁的妻子,她的感情或多或少的偏向於原蜀中劉璋舊勢力。
  劉備入蜀後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平衡荊州舊部所謂「新勢力」以及益州「舊勢力」之間的矛盾。不知道劉備納穆皇后是否或多或少的是為了調節新舊勢力之間的關係,納蜀中舊人,安撫劉璋舊部。而昭烈皇后甘氏跟隨劉備多年,患難與共,常攝內事,劉備稱帝追封皇后且最後合葬惠陵,都說明了劉備對她的感情及重視。
  劉禪生於荊州,從劉備兵敗長阪到成都稱帝,一路坎坷、榮譽,都親身經歷,甚至幾經生死。這些經歷相對於生於安樂的劉理、劉永來說,都是繼承大統十分重要的優勢。劉禪生於荊州,與劉備的荊州舊部一起經歷成長,而劉理、劉永生於入蜀之後,在他們身上是不是也能看出所謂「新」與「舊」的區別。在《蜀史四題》中曾提到「劉備托孤之時,蜀國真正地禍患不在於顓臾,而在蕭牆之內。蜀國臣僚中潛伏著新舊糾葛,是蜀政中最大的隱憂。在蜀國文武臣僚中,論潛在力量,李嚴一方即劉璋舊屬居於多數,不弱於諸葛亮一方即隨劉備入蜀居於少數地位的新人。劉備傾覆劉璋,把新舊之間本來的主從關係顛倒過來了。劉備尋思萬全之策以鞏固新人的統治地位,絕不能讓已被顛倒了的主從關係在他自己死後出現再顛倒。」因而劉禪繼位更顯必要和無可爭議。
  縱使劉禪相對於他的兄弟來說有種種優勢,如果他真如後人所傳的那樣昏聵無能,頗有知人之明的劉備恐怕不會將帝位傳給劉禪,以諸葛亮秉直剛正的性格也不會贊同劉禪繼位。由此而推,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愚笨。首先,就劉禪的成長經歷來看,《三國誌·二主妃子傳》載:「後主生於荊州」。緊接著,建安十三年劉備敗於長阪,棄妻子走,《趙雲傳》載:「雲身抱弱子以免」。從此而後,聯吳抗曹、爭奪荊州、西取巴蜀等等,劉禪經歷了劉備的種種挫折坎坷,在這樣的成長經歷下,劉禪不太可能形成軟弱、怯懦的性格。
  其二,選擇繼任者、尤其是未來的一國之君,劉備不可能不經過多方考察、仔細掂量。《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載遺詔敕劉禪曰:「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這段話是諸葛亮對射援稱讚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讚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的予以勉勵。所以可以排除了諸葛亮當著劉備的面誇讚劉禪、礙於君臣之分恭維劉備的成分,所以比較可信。另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中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甚至可與春秋霸主齊桓公相提並論,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此記載雖可能有失偏頗,但由此亦可見劉禪並非魯鈍之人。
  其三,劉禪在繼位後政務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三國誌·後主傳》載:建興元年,「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二年春又「務農殖谷,閉關息民」。內政外交都有不錯表現。劉禪在對待北伐問題上也表現的非常清楚。蜀漢政權是豪族政權,且堅持王業不偏安,所以諸葛亮急於北伐,但卻徒勞無功,後主劉禪曾規勸:「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於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以國為重、頭腦清醒。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在沒有做到十足準備的前提下,輕言出兵、討伐曹魏,雖互有勝敗,但相對於佔據中原地區的曹魏來說,蜀國給養困難、國力相對羸弱。加之大量的國力財力被消耗在戰場上,愈戰愈弱。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恐蔣琬輕率出兵,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並清楚的分析局勢:「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其四,劉禪作為君主,亦頗有識人之明。除卻對「相父」諸葛亮的信任,他還重用了費禕、蔣琬及姜維等人,都可稱賢臣名士。《三國誌·後主傳》載:建興十二年八月,「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魏延造反在先,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冷靜分析、挑出破綻。後魏延叛亂被殺,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不以偏概全,亦可見其仁主之心。
  最後,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且有人情味。《三國誌·劉琰傳》載:「建興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後棄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獄。」此事後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又《三國誌·後主傳》載:「延熙十二年春正月,魏誅大將軍曹爽等,右將軍夏侯霸來降。」《魏略》載:「蜀聞之,乃使人迎霸。初,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故淵之初亡,飛妻請而葬之。及霸入蜀,禪與相見,釋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片語之間,冰釋仇恨、拉近了關係。
  總之,後主劉禪絕非特別昏聵無能之輩,至少比之「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等,有很大區別。所以他的繼位也顯得毫無爭議,以致後人多產生劉備只此一子之錯覺。後人對後主之錯誤評判,主要出自《三國演義》。而魯迅先生曾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忠君正統思想濃重的羅貫中可能無法接受後主劉禪的降曹保爵,所以才對後主加以編排、貶低;也可能是為了彌補諸葛北伐無功的弊短,以求塑造更加完美的武侯形象,才拿劉禪做了犧牲品。由此而見,看歷史人物,做歷史研究,應該將史料和小說區分開來,不應受小說情節的影響甚至誤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8 02:52 , Processed in 0.1083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