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回復: 0

[稗官野史] 揭秘古代科舉考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2-2 10:2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每年的高考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嚴格,現代高考更是為了防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進行了極其嚴格的把控。其實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臨大敵。
  根據南京地方誌資料顯示,古代高考的考生們有「標準裝備」:手提燈籠、書箱、食品等,胸前掛著一個卷袋,用來放置試卷筆墨。卷袋一般是用藍布製成。檔案顯示,古代考生「裝備」也大有講究。
  考生考試一共有四場,開考前一天下午,考生必須靜臥休息,等到夜晚三更的時候,考場放頭炮,店主或者家人就叫考生起床,然後梳洗吃飯,到了四更考場放二炮,考生就出發,到考場外面等候。等到考場放三炮,主考就坐,開始點名,這時候考生就魚貫入內,領取卷子各自進各自的號捨,考場清場封門。五更開始出題,考生看題後開始答卷,一直要答到黃昏時候才放頭牌,就是第一次放出考生,然後考場又關閉。到了吃晚飯時,放二牌,半夜時放三牌。三牌之後考場的門就不再關了,這時候沒有答完卷子的考生已經寥寥無幾。
  著名才子唐伯虎在南京的江南貢院還曾經發生過一段「作弊冤案」。據說唐伯虎在1498年,在南京夫子廟的貢院參加鄉試,考取第一名,為應天府解元。等到赴京再考的時候,卻被誣陷受賄買題而蒙冤下獄。事實情況是:當唐伯虎考取了解元之後,江陰有個巨富姓徐,與唐伯虎在京參加同科會試。徐行賄主考官程敏政的家童,竊取了試題,他曾經拿著試題問唐伯虎是否願意看,唐伯虎自信能考取,就拒絕了。但是後來有人揭露了徐的作弊行為,同時牽連到唐伯虎,唐伯虎也入獄了,從此他就心灰意冷。後來真相大白了,唐伯虎被安排到浙江當個小官,唐伯虎不肯去,回家過起了浪子的生活。
  為了防止考生作弊,古代考場會實行糊名制和謄錄製,把考生姓名封住,考卷也派八百多個人用紅筆重新謄抄,這就叫「朱卷」,原先考生自己寫的叫「墨卷」。這是為了防止考生買通考官,這樣考官就不能認出考生的筆跡了。明清的科舉「安檢」十分嚴格,要求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考場,除了在進場前由衛兵仔細搜查外,清代乾隆時更曾下詔詳細限定考生帶入場各式物品的規格。例如硯臺、木炭、糕點的大小厚度;水壺、燭臺的用料;以至毛筆、籃子的款式都有明確限制。考生作弊一旦被發現,後果相當嚴重。輕則取消讀書的資格,發配邊疆,重則有牢獄之災,以致腦袋掉地。但是古代考場作弊仍然屢禁不止,有賄買主考官的,有夾帶考試經文的,甚至還有請人代考的。尤其是夾帶,簡直是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裏,或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蠟燭等等都曾被用作夾帶。根據嘉定科舉博物館的藏品,展示了古人科考作弊的各種工具,有一件普通的棉布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64篇文章。乍一看,會以為是圖案。
  清朝就已經出現了考場須知,明令禁止「槍手」入內。為了驗明正身,古代考場也有「準考證」,上面寫清楚名字,描述一下體貌特徵,另外,考生得找人證明你是考生本人,考生在考場中的座位號寫在「浮票」上,當時貢院按照千字文的順序給每個小考場命了名,「天地玄皇宇宙洪荒… …秋收冬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7 06:10 , Processed in 0.1330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