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回復: 0

[稗官野史] 魏國魏明帝曹叡為何要執意弄死掉皇后和侍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0-6 09:4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誌》和《資治通鑑》都記載了這樣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景初元年(237)﹐魏明帝曹叡擺駕北園﹐臨行前特意囑咐左右千萬不要把自己游北園的消息洩露給毛皇后。俗語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毛皇后很快便知道了﹐在第二天見到曹叡時﹐問道﹕「陛下﹐昨日在北園遊玩可盡興?」曹叡吃驚之餘﹐一口咬定是左右之人給毛皇后通風報信的。盛怒之下的魏明帝下令賜死了毛皇后﹐殺死了十幾位侍從。
  皇后是眾妃之首﹐帥六宮之人﹐更是母儀天下之人﹐難道曹叡就因為毛皇后知道自己游北園之事並在事後詢問﹐便輕率賜死了她嗎?生命誠可貴﹐侍從也是人﹐難道曹叡不知無故濫殺手下會使天下人不服嗎?身為帝王的曹叡不可能不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那他為什麼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執意弄死皇后和十幾位侍從呢?
  有人說這是爭寵惹出的禍事。理由就是﹐曹叡帶著毛皇后的情敵郭氏游北園﹐卻不允許毛皇后一塊去﹐甚至連消息都不讓她知道。其實此言差矣﹐這與爭寵沒有多少關係。如果是爭寵的話﹐必定是兩人互不相讓﹐在史書上就不會有郭夫人請延皇后這樣的記載。爭寵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最終因為什麼﹐都多多少少與「帝弗許」有瓜葛。
  那麼﹐曹叡究竟是為何執意弄死皇后和十多位侍從呢?筆者的結論是﹐魏明帝曹叡在北園做了見不得人的荒淫事情﹐理由有如下四點。
  其一﹐曹叡貪婪享受﹐已是本性難移。曹丕給曹叡留下來的這個江山並不穩固﹐對立政權依然存在﹐內部矛盾日益激化。曹叡即位之前﹐還曾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惟潛思書籍﹐欲磨刀不誤砍柴工﹐計劃在日後有所作為。可在即位後不久﹐曹叡作為堂堂的一國之君﹐因無人管束自己﹐便越發的放縱起來﹐開始享受人生﹐享受皇權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常游宴在內﹐乃選女子知書可付信者六人… …習伎歌者﹐各有千數。
  其二﹐臣子屢次勸諫﹐曹叡早已不耐煩。天子不作為﹐直臣便進宮面聖﹐好言相勸﹐說萬萬不可因此誤國。當曹叡要大張旗鼓的修建宮殿時﹐王朗出來說話了﹐希望陛下不要鋪張浪費。要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當曹叡借婦人再配他人這個幌子﹐行選美女入宮之實時﹐張茂站出來!… …一旦曹叡做事稍有出格﹐臣子們就挺身而出﹐勸諫他不要執迷不悟﹐要好好治國。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魏明帝的耳朵裡面難免都生出繭來﹐聽這些勸諫話﹐聽都聽煩了﹐但又不能直截了當的把臣子們轟走﹐只能採取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的對策﹐聽之任之﹐隨他去吧。所以在後來﹐曹叡不讓人告訴毛皇后也有懼怕其告訴其他臣子再來勸諫的成分。
  其三﹐毛皇后正派﹐曹叡早有不滿之心。她雖出身低賤﹐但卻為人正派﹐不願看到自己的丈夫燈紅酒綠、自甘墮落、荒淫誤國。毛皇后如果知道曹叡將在北園召才人以上曲宴極樂﹐必定會出手阻攔﹐到那時﹐曹叡的雅興可都讓她給攪了。魏明帝也曾深愛毛皇后﹐要不然他不會立其為皇后﹐卻不立虞氏﹐但後來卻也變了。這只怪帝王身邊多美女﹐把畢生心思都放在一個女人那真是少見﹐在中國古代皇帝歷史中這樣的例子鳳毛麟角。對於女性﹐你再漂亮﹐也有衰老的那一天﹐可內涵會伴你一生。只可惜魏明帝不吃這套﹐只會把天生麗質的女子摟在懷中﹐把人老珠黃的女人乾巴巴的丟在一旁﹐任其風吹雨打﹐也與自己毫無關係。毛皇后就是這樣一個犧牲品。
  其四﹐魏明帝心虛﹐怕人知道自己荒淫。雖然史書上沒有直接寫曹叡那日在北園做了些什麼事﹐可通過史書中的隻言片語還是能推斷出來的。魏明帝做賊心虛﹐生怕自己與妃子在北園花天酒地這件事讓毛皇后知道﹐讓臣子知道。一旦傳出去﹐自己又要受折磨﹐聽那些冠冕堂皇之詞﹐實在不能再忍受。
  王朗已經說出「然雖彌猥﹐而就時於吉館者或甚鮮﹐明『百斯男』之本」這樣的話﹐蔣濟也已經說出「又歡娛之耽﹐害於精爽﹔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弊」這樣的話﹐魏明帝真不敢想像在他們知道自己與妃子在北園風花雪月這件事後﹐還能說出怎樣的強勢之語﹐弄不好要用死來逼迫自己改掉這個習慣。
  對於毛皇后﹐曹叡計劃視而不見﹐不願搭理她。可心高氣傲的毛皇后哪裡肯示弱﹐犧牲自己是小﹐可不願看到皇帝的沉淪。當知道皇帝和一幫妃子在北園娛樂時﹐當知道皇帝不讓自己知道這個消息時﹐毛皇后恍然大悟﹐自知自己不可能阻止皇帝的瘋狂之舉﹐但又不甘心看到丈夫的墮落﹐便在第二天見到他時﹐試探性的問了一句﹕「昨日游宴北園﹐樂乎?」毛皇后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句平常話﹐竟然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心中的不滿達到了極點﹐曹叡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殺雞儆猴﹐便下令賜死了母儀天下的毛皇后﹐殺死了十幾位侍從。我連皇后都弄死了﹐連心腹都弄死了﹐看誰還敢把這件事的真相給抖摟出去。試圖掩蓋事實的曹叡﹐沒有想到自己這樣做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事情的真相還在那裡。
  帝王多有這樣的心思﹐幹了壞事﹐卻又不願承認﹐怕在史書上留下記載﹐招來後人的唾罵﹐便費盡心機把自己做壞事的記載抹掉。但其實呢?這樣做恰恰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可笑之舉﹐到頭來﹐白忙活一場﹐反而更能引起後人的關注。你說可笑﹐不可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6 16:05 , Processed in 0.0966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