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回復: 0

[稗官野史] 魏晉風度竹林七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8-21 01:0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非常紛亂的時代,翻開中國歷史名人辭典,大家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名人」,無論文人還是武夫,無論是美男子還是醜漢子,最後成為無頭之鬼的相當多。用吾友赫連勃勃大王的話說就是「華麗血時代」。而此時,道家思想卻又重新活躍起來,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人們奉行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玄學,他們返璞歸真,率性自然,放浪於形骸之外,這種飄逸灑脫的風神氣韻,給這個本來以污血為底色的時代加塗了一層明麗浪漫的色彩。
  也許會有人奇怪,為什麼此時老莊之說反而盛行起來?想想也不奇怪,在漢代,漢武帝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講究君臣父子、三綱五常的儒學大盛一時。然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走馬燈般地換來換去,受禪台的使用率出奇地高,什麼是君君臣臣,什麼是王賊盜寇?誰抓住了兵權誰就是王侯。可以說,魏晉之時,是個信仰崩潰的時代,是個迷惘的時代,所以人們似乎突然就明白了莊子書中的什麼「萬物一也」、「悅死惡生」之類的思想,就像一個原本意氣風發的男生,在失戀或事業失敗後,突然體會到什麼叫萬念俱灰,進而捧起《金剛經》之類的書高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所以在魏晉之時,人們似乎於老莊之中更偏愛莊子。在此之前,《老子》一向被視做道家中的最高經典,而《莊子》並沒有太多的人重視。而魏晉的名士們抓住了莊子中的齊物而觀、畸人牟天、憤激嫉俗等特色又加以「發揚光大」,從而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魏晉風度。而竹林七賢,就是魏晉風度的傑出代表。
  竹林七賢的名單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後人開列名單時之所以把嵇康放在第一位,大概正是因為嵇康名氣最大,知名度最高。嵇康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美男子,如果排一個中國美男的排行榜,嵇康肯定能進TOP10。《晉書.嵇康傳》中說他「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說來史書中一般是不會像現下的通俗讀物一樣大寫特寫一個人的相貌好惡的,相貌這方面一般根本就不提,除非帥得驚人。但就像周瑜這樣的帥哥,《三國誌》裡也只用了「瑜長壯有姿貌」這幾個字來形容一下就算了。而晉書用了三十多字,可謂是破天荒了。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想像,嵇康身高至少有1米8以上,目如朗星,面如冠玉。然而這並非最重要的,最難得的是嵇康由內向外透出來的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的那種高華氣質,這是一般繡花枕頭似的美男子難以企及的。看現在選出來的什麼萊卡加油好男兒冠軍、亞軍什麼的,哪個敢說有「蕭蕭肅肅,爽朗清舉」的氣質,哪個敢說有「巖巖若孤松之獨立」的風采?就算他們不和嵇康比文學詩詞(他們所有人捆一塊也沒有那個膽),就算比樂器,嵇康哥哥彈上一曲人間絕響《廣陵散》,還不把評委都聽傻。當然嵇康是何等樣人,就算能來到當世,又哪裡會參加那種比賽。
  嵇康哥哥雖然不會去參加好男兒的比賽,但洛陽城裡的美眉想看一下嵇帥哥的身材還是有機會的。因為,嵇帥哥有個愛好——那就是打鐵。據說嵇康原來比較窮,就學了鐵匠的手藝,後來雖然發達了,但打鐵這個事情成了他的業餘愛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葉茂的柳樹下,脫了上衣,露出一身白練也似筋肉在那裡「乒乒乓乓」地打鐵。魏晉時的美眉是比較「好色」而大膽的,既然敢向潘安擲果盈車,那恐怕偷看嵇帥哥的也不在少數。嵇康打鐵時有個幫忙的下手,此人也非等閒之輩,他叫向秀,也是「竹林七賢」之一。據說和司馬氏一黨的鍾會前來探訪嵇康時,嵇康依舊自顧自的打鐵,讓鍾會好生沒趣,就此埋下了殺身之禍。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司馬氏不容於他。鍾會雖然可能也說了一些壞話,但如果司馬昭不同意的話,嵇康也不會死,正像殺害岳飛的元兇並非秦檜而是趙構一樣。文徵明《滿江紅》詞中曾說「笑區區一檜竟何能,逢其欲!」這裡將「檜」字的木字旁去掉,來說鍾會,也大致不錯。
  嵇康一生最喜歡的就是老莊之說。不過從嵇康一生的所行所為看,他的性格還是比較憤激張揚的。魯迅先生曾說過:「這七人中,脾氣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氣都很大;阮籍老年時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終都是極壞的。」嵇康有名的那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竹林七賢之一的的山濤,後來當上了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推薦官員是他的本職。後來他升職了,就推薦嵇康來接替他作這個職位,結果嵇康不但不感激山濤的「好意」,反而寫了一篇公開信,大發了一通牢騷,聲稱要和山濤絕交。這就是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當時的「名士」王肅、皇甫謐等人為替司馬氏篡位製造禮教依據,杜撰了許多湯武周孔的名言。嵇康卻在上述文章中大談「非湯武而薄周孔」,這無異於公開反對司馬氏篡魏,這無疑戳到了司馬昭的心肺之中,據說司馬昭讀畢此文,對嵇康深為嫉恨,殺心頓起。嵇康的性格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而發」,而且嵇康是魏室宗親,他的妻子是沛穆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司馬昭的瞄射鏡中早就鎖定他的身影了,就等扣板機了。
  一向對嵇康心懷怨恨的鍾會也乘機墊了壞話,他說:「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豁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這段話倒道出了殺嵇康的真實原因,那就是「因釁除之,以淳風俗」——找個碴殺了他,讓別人都聽話,不敢亂說亂動。
  鍾會說的那兩個典故是這樣的,所謂「太公誅華士」是說姜太公封到齊地後,那裡有個「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食掘飲,無求於人」的隱士,姜太公請他三次,他不應,於是姜子牙就把他殺了(此事見於韓非子的書中,不知真假),而孔子當了官七天就殺了少正卯,用的也是這樣「莫須有」的罪名:「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丑謂非義。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撮聚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看來儒家的手從孔老二時就夠黑的,反正就是你太聰明了,太有思想了,太有號召力了,而且又不對統治者那一套唯唯諾諾地信奉,這就是最大的罪過。孔老二還說,上面那五點,有一條就夠該死的份了「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我們拿上面的這五點衡量一下嵇康,恐怕也快達到「兼有之」的程度了,所以嵇康必須要死,他死定了。
  嵇康臨刑前,三千多太學生為他請命,但司馬昭不許。其實看到嵇康擁有這麼多的「粉絲」,更讓司馬昭覺得鍾會所說的「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撮聚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確鑿不假。然而,唯一讓嵇康感到幸運的是,司馬昭沒有秘密地將他處死,也沒有在他臨刑前割喉管、塞竹籤什麼的。嵇康在生命的最後還可以進行一場最後的永別演出——彈那曲人間絕響《廣陵散》。彈完此曲後,嵇康長歎說:「《廣陵散》就此絕矣!」確實,此後世上就算再有曲譜,又何處能尋得嵇康?就算能再尋得嵇康這樣出色的人物,又如何能有嵇康臨終彈此一曲的心情?
  嵇康的個性偏重於高潔不辱、憤激張揚的一面,其實這也是道家思想的一個成份。我們前面說過,道家始祖中像莊子也有不少這樣的舉動。也許只有這樣,這才是嵇康。嵇康的生命被冰冷的利刀終結,但嵇康的形象卻被鮮血染得更加奪目,嵇康的思想並沒有被專制的屠刀所斬斷,反而在後世的人們心中播下了種子,許多文人都傚法嵇康、阮籍之猖狂。嵇康,像一株挺立青崖間的孤松,永遠傲立於史冊中,為歷代文人所敬仰。
  說是「竹林七賢」,其實倒不如稱之為「竹林七怪」更貼切些。嵇康的脾氣不好,性格偏激,常有「非湯武薄周孔」、「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之類讓禮教偽君子們瞠目的奇論,但說到放浪形骸的惡搞本領在竹林七賢中卻是遠不如二阮(阮籍、阮咸)和劉伶這三人。莊子在《大宗師》一篇中說:「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又在《漁父篇》裡說:「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二阮、劉伶正是深得道家思想這方面的「真傳」,並且發揚光大,從而演出一幕幕驚世駭俗的活喜劇。
  假設魏晉時的洛陽街頭就有娛記的話,那他們只需跟定竹林七賢,尤其阮籍、阮咸和劉伶就可以了。倘若當時也有娛樂八卦版,占醒目位置的是諸如下列這樣的內容:
  ● 酒店老闆娘風騷動人,阮籍天天醉臥其腳旁
  ● 劉伶乘車載酒決心喝死為止,命僕人帶鐵掀隨死隨埋
  ● 阮咸酒席間與豬共飲
  當然那時候不會有網絡報紙的,但是在人們的茶餘飯後的談資中,肯定也少不了這三位人物的笑劇。這裡就說說幾個阮籍的奇談怪行:
  阮籍還有個特點,就是會做「青白眼」。注意,不是青光眼,意思是說,阮籍如果遇到不喜歡的人,他不和你答話還不算,而且將眼一翻,只露出白眼球對著你,阮籍這一手也不得了,給我們留下一個成語叫「青眼有加」,意思就是對你特別看重。阮籍做青白眼的原則是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阮籍母親死後守喪期間,嵇康的哥哥嵇喜去弔喪,雖然嵇喜和嵇康是兄弟,但性格不一樣,阮籍不待見他,就白眼看他,看得嵇喜滿身不自在,就匆匆回去了。
  而嵇康聽說後,不像嵇喜一樣拿著花圈——那時沒花圈,可能是紙錢燒紙一類吧,而是挾著琴拿著美酒燒雞去,阮籍大喜,馬上黑眼珠轉過來了。像阮籍這樣的作為,當時的禮教人士非議他的人也很多,「疾之若仇」,有人向皇帝提議要治他的罪,至少將他發配到偏遠之地,以免損害所謂「禮俗」,但司馬昭很袒護他。說來阮籍的狂放之舉比之嵇康的更加厲害,不過阮籍有個特點,雖然狂放,但並不針對某個人,《晉書》云:「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有句話叫「寧說玄話,不說閒話」,所謂玄話,就是不著邊際的話,比如你可以罵布什也可以罵薩達姆,但如果你罵老闆,那後果可就不大一樣。阮籍「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意思就是雖然他說的話驚世駭俗,但是卻不對身邊的人物加以評論,因此他沒有像嵇康得罪鍾會那樣樹起明顯的仇人。
  阮籍對道家「韜光養晦」的功夫學得不錯。所以阮籍一遇到難題,裝醉(也許是真正把自己灌醉)就成了他得心應手的法寶。這有點類似於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上的那個劉羅鍋的老丈人,經常半醉裝全醉,皇帝問到敏感話題時,就插科打諢,皇上問:「這人是殺還是留?」他就說:「皇上,臣最愛喝二鍋頭… …」阮籍也與此類似,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想娶阮籍的女兒,派人去提親,我們知道司馬炎後來成了晉朝第一個皇帝,要是一般人高興還來不及。但阮籍心裡卻不願意,但不好直接開口拒絕,於是就大醉六十日,提親的人每次登門,阮籍就醉倒在床上打呼嚕,根本說不上話,於是親事只好作罷。
  阮籍的所作所為雖然像個酒瘋子,但阮籍是有才華的,決非尋常醉鬼。他的內心中明白著呢。阮籍常自己一人駕車出遊,他出遊並不走大路,而是隨意鑽入山林間的偏僻小道,有時轉來轉去就走到死胡同裡去了,這時阮籍就號啕大哭一場,然後才悻悻地回去。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就是用的這個典故。說來阮籍這種行為,看起來似乎可笑,其實也是在發洩心中有志不能伸的苦悶罷了。筆者小時候學語文時,講到魯迅先生寫的《給顏黎民的信》一文,老師讀到「古人看見月缺花殘,黯然淚下」課堂就一片哄笑,現在想想,古人看見「月缺花殘」而下淚,並非是完全為花為月,而是由花殘月缺勾起自己內心中的很多悲涼之意罷了,比如夢一樣的浮生,霧一般難以看透的愛情… …阮籍也是借實際中的「走投無路」,來表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走投無路吧。
  阮籍的文字其實也非常犀利,他寫過一篇《大人先生傳》,把那些「手執圭璧,足履繩墨」滿臉假正經,一身儒臭氣的傢伙們比喻成褲襠裡的虱子,他們躲在骯髒的地方,自認為是能安樂無憂,然而,一場政治上的大火來後,必定要連破褲子和他們一起燒掉。確實歷來的奸黨和小人集團都是得勢時猖狂一時,一旦覆滅,又是全部完蛋,枉作小人,成為歷史上的笑談。
  阮籍對《莊》、《老》的研究同樣非常精深,他寫有一本《通老論》,專門解釋講述《道德經》中的經義。可惜現在已經殘缺不全,《達莊論》則通過虛構的一則故事,假托一群儒家「憤青」(縉紳好事之徒)來和一位得道高人辯論。開始這群傢伙氣焰洶洶,質問道家「齊死生,一萬物」的道理是否正確。文章中阮籍借這位得道高人之口極言道家之宏大,儒家之渺小;道家養性修真之妙,儒家沉湎世俗之苦,為莊周作了有力的辯護,說得這些儒家「憤青」們「喪氣而慚愧於衰僻」,灰溜溜地逃了。
  又有一個叫伏義的人,寫信給阮籍,用儒家的觀點來批評教訓阮籍。阮籍當即寫了《答伏義書》,給予了回擊。看來把阮籍算做是道家的人物,大致是不會錯的。好了,阮籍的事情就先說這些,我們再看看阮籍的侄子阮咸。
  阮咸的趣聞也一抓一大把,比之阮籍絲毫不遜色。這個侄子在這方面比之阮籍可謂是青出於藍。《晉書.阮咸傳》中,上來就先講了一個「阮咸曝褌」的故事。說是阮家是個大家族,其中也有富有貧。於是一條大道的北面,就形成了高級住宅區,住的全是阮姓中的富人,而道南是棚戶區,住的全是窮人。阮咸也屬於窮人這一類的,住在道南。每到七月七日晴的時候,就把家中的衣服拿出來曬。
  我們知道夏天陰雨比較多,而七月七日左右基本上雨季過去了,古人住的屋子一般不是樓房,也沒有水泥地面,防潮性能很差,衣服如果不晾曬一下,會發霉的。所以「北阮」富人們紛紛晾曬衣服,一時間花團錦繡,粲然耀眼。這既是曬衣服,也是一種變相的比富大賽。就像現在的有些同學會就如比富會一樣,到聚會時也不免比一下誰的職位高,誰開的車檔次高。面對「北阮」那邊的聲勢,「南阮」的窮人們都自慚形穢,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來曬,而阮咸卻不管那一套,拿了個竹竿,把自己的粗布破褲頭子拿了一件挑了起來,也曬在路邊。人們看了,紛紛驚怪,阮咸卻不以為然地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不能免俗,姑且這樣吧)」說來阮咸所為,好生令人佩服。現在好多人,都覺得自己如果沒有錢,就低人一等似的,其實有錢的未必就高貴,他穿他的名牌西服,我穿我的破牛仔褲,他開他的寶馬,我騎我的破自行車,那又有什麼?別先自己看不起自己。
  所謂阮咸和豬共飲,是這樣一回事:有一次,阮家人一起吃酒席,阮咸來了後,不耐煩用小杯小碗斟來斟去的,就拿了一個盆子,盛滿了酒,直接湊到盆邊上喝。魏晉時代,是沒有現在這樣的高床高椅的,一般是在地上鋪一張席,跪坐在席上喝酒吃飯。想來阮咸恐怕要躺在席上喝了。想必酒席是設在室外的,像我們現在有的農村過事辦酒席時也是在院子裡,於是就發生了下面這一幕:有一群豬過來了,聞到阮咸盆裡的酒味還挺香的(那時的酒,由於人們還不會蒸餾技術,度數都比較低,相當於現在的啤酒的度數),於是就跑過去也「呱唧呱唧」地喝起來,而阮咸不知是醉得迷糊了還是怎麼著,也不趕這些豬,就在豬中間擠過頭去,把嘴伸到盆裡,和豬共飲。眾人大笑,傳為奇談。
  阮咸雖然看起來有些瘋癲,但也有非凡的本領。雖然他的詩文沒有傳下來,但他的音樂才華卻是非常高的。當時主管音律的權威是荀勗,他製造了12枚新律笛,用來校正樂音。阮咸一聽,就說他造的律尺與古尺長短不合,校得不准。荀勗生氣了,就向皇帝進言,貶了阮咸的官。後來地下挖出一把周代的玉尺,用這個玉尺一比較,果然比荀勗所造的短4分,和當初阮咸說的一模一樣。這個荀勗其實是個大糊塗蟲,音律上低能也就罷了,在政治上也弱智,司馬炎當時要廢傻兒皇帝司馬衷,他極力反對,結果後來司馬衷這個白癡皇帝幾乎把晉朝江山斷送掉。
  阮咸在音樂史上的貢獻就是留下了一種叫「阮」的樂器。《新唐書》中說:「有人破古塚,得銅器似琵琶,身正圓,人皆莫能辨,行沖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聲亮雅,樂家遂謂之阮咸。」意思說是說,有人在古墳中出土了一把類似琵琶的銅製樂器,人們都不知道這個叫什麼,有個叫元行沖的人說,這就是阮咸當年發明並擅長的樂器,命人改用木材加工一把,做出來後聲音清亮高雅,因此,樂家就把這個樂器叫做阮咸。直到現在,我們的民族樂器中,還有「阮」這一種。說來阮咸在我國的音樂史上也是應該有一席之地的。
  再說一下酒鬼劉伶,相比於世人公認的酒仙李太白,劉伶對於酒似乎更為癡迷和專一,不過歷代酒家做廣告時,首選的卻是李白,酒樓上寫「太白遺風」的更多一些。如果真付廣告費的話,劉伶拿到的價位肯定要低得多,想來劉伶形象不佳,是個重要因素。《晉書》上說劉伶:「身長六尺,容貌甚陋」。前面說過,史書上寫人,不是寫徵婚啟事,多數不大寫形貌如何,除非特別帥的,或者特別醜的。劉伶就是特別醜的這類,據描寫看,劉伶相貌醜陋,又長得瘦小枯乾。據說此哥們兒喝醉了和鄉間的老粗們拌嘴,人家揪起他的脖領子要揍他,他把脖子一縮,不慌不忙地說:「您看我這瘦得和雞似的肋條骨,能挨得了你的一拳嗎?(雞肋不足以安尊拳)」把人家倒給逗樂了,就饒了他。我覺得,如果有導演拍劉伶的影視劇,讓演《神仙喜來樂》的李保田來演劉伶這一角色,必然十分傳神,再好不過。
  劉伶常乘著鹿車(有人說鹿車指一種很小的車,並非鹿拉的車),拿著酒壺,命一個僕人拿著鐵鍬跟著,聲稱什麼時候我喝死了,就當場埋掉。其實劉伶這種行為,炒作的成份居多。且不說劉伶只拿一壺酒,恐怕倒出來還沒有阮咸與豬共飲的那一盆酒多,而且劉伶想喝死就喝死唄,整天讓人拿著鐵鍬跟著轉,還沒有真挖過一回坑,埋過一回他。所以十有八九就像木子美徵婚一樣,賺點名人效應罷了。
  劉伶長得這麼醜,居然也有老婆。看來劉伶也是有幾分怕老婆的,老婆討厭他喝酒,把他的酒都潑了,酒碗全砸了。然後哭著說:「你這樣非喝死不行,以後戒了吧。」劉伶假意說:「夫人說的好,但我自個管不住自己,現在我要在鬼神面前發個誓,拿祭神的酒肉來。」他老婆以為他要痛改前非,便匆匆到外面打了酒,買了肉來。劉伶見酒肉供好,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口中唸唸有詞:「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女人之言,慎不可聽。」說罷,端起供案上的酒一飲而盡,肉也大吃特吃,不一會兒醉倒在桌下。他老婆見狀,哭笑不得,實在無可奈何。
  劉伶由於出身遠不如其他「六賢」高貴,所以行為也更大膽古怪。有一次可能是夏天吧,劉伶酒後躁熱,正脫光了衣服在屋裡發愣,這時來了一個客人,劉伶聽了,居然也不穿衣服,就裸體見客。客人見了光著屁股像褪了毛的瘦雞一般的劉伶,大吃一驚,哭笑不得。劉伶卻臉不紅心不跳,說道:「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意思是說「我以天地為房子,屋子當衣褲,你跑到我褲襠裡來幹什麼?」劉伶這句話,倒也有點《莊子》中「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繼送」這樣的意味。酒瘋子一般的劉伶,文采也不錯,他有一篇《酒德頌》,寫得不錯。這篇文章雖然名為《酒德頌》,但實質上歌頌的卻是道家的風範:
  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這個文中的「大人先生」沉醉於酒中,將天地視為一朝,日月當窗戶,八荒當院子,而那些貴公子們,富商名人們,都嫉之如仇,爭相攻擊他。然而「大人先生」滿不在乎,不喜不怒,無思無慮。在他面前,那些公子縉紳們算什麼,小小爬蟲罷了。酒醉佯狂的背後,劉伶瘦瘦的雞肋骨還是挺硬的。
  劉伶也做過一段時間的芝麻小官,他極力主張老莊的無為之治這樣的主張,當然不被統治者所喜歡。劉伶沉溺於酒中,也是隱於酒中,所以《晉書》說:「伶獨以無用罷,竟以壽終。」——劉伶瘋癲無用,倒是平平安安地老死了。
  山濤,如果按年齡來說,在竹林七賢中應該是大哥。但是竹林七賢放浪形跡,不拘常禮,恐怕也不講究這個,也沒有見竹林七賢中的哪一位稱山濤為「山老大」。有一些人因為看到嵇康寫過的那篇《與山巨源絕交書》,所以就誤認為嵇康和山濤真的恩斷義絕,甚至覺得山濤是竹林七賢中的敗類,是暗中加害嵇康的兇手。這未免就有點離譜了。史書上載,嵇康臨刑前對他的兒子嵇紹說:「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山濤,山濤不負所托,不避嫌疑,推薦嵇紹當了秘書丞一職,走向了仕途。
  嵇康的那個《與山巨源絕交書》,表面上雖然寫的是要與山濤絕交,但實際上卻是藉機杼發自己的一種情緒罷了,並非對山濤深惡痛絕。文人嘛,有時候常這樣,表面上像是罵,其實倒是誇,表面上是誇,暗裡卻是罵。這也算是一種文人之癖吧。山濤和司馬氏是有姻親關係的——司馬懿是山濤的表姑夫。但山濤並沒有倚仗這層關係鑽營於仕途。山濤的政治嗅覺是非常敏感的,「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的前夕,山濤就敏銳地意識到,要出大事了。他半夜裡,突然悟出了其間的詭異,越想越怕,連夜起身,辭官而去。沒有多久,京城裡果然就演上了司馬懿發動兵變,誅殺曹爽的那一幕。山濤超乎常人的預見力實在令人佩服。就像一個炒股老手一樣,在「行情」即將有變化前,就敏感地意識到危機,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
  司馬昭決定太子之位時,山濤曾說「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國之安危,恆必由之」,從而堅定了立司馬炎為太子的決心。司馬炎繼位後,對山濤當然十分倚重。山濤雖然深得皇帝依賴,但他深明道家思想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的思想,一直謙沖退讓。山濤任吏部尚書多年,但每選用官吏,都先探好晉武帝的意思,然後對這些候選人親作評論,供皇帝參考,時稱《山公啟事》。
  山濤控制力可以說是很過人的,就連喝酒這樣的小事也不例外。據說山濤喝酒八斗以上就會醉,皇帝有意想看他喝醉的樣子,就表面上說是只喝八斗酒,暗地裡卻偷偷地不斷加多了酒,但山濤飲到八斗的時候,就堅決不喝了。正所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山濤可當此譽也。山濤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他曾多次上書要辭官。皇帝屢次加以挽留。山濤堅決推辭說:「臣聞德薄位高,力少任重,上有折足之凶,下有廟門之咎,願陛下垂累世之恩,乞臣骸骨。」在哪個濺滿鮮血、危機重重的亂世中,山濤辭官歸家後,安度晚年而逝,終年七十九歲。在竹林七賢中應該是高壽的了。
  向秀的知名度在竹林七賢中可以說是比較低的,正像他經常在打鐵時默默地為嵇康搭下手一樣,向秀的為人比較低調。但是向秀卻是很有內秀的一個人,他十分喜歡老莊之說,少年時就想為《莊子》做註釋。當時已經有不少人給《莊子》作注了,嵇康也說《莊子》這本書是不需要作注的,注出來反而就沒有意思了。但是向秀還是堅持自己的思想,把莊子精心加以註解。完成部分後,他首先拿給嵇康看,並問:「是不是還不錯啊?」嵇康也不得不由衷地讚許。由於向秀,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讀《莊子》熱——「發明奇趣,振起玄風,讀之者超然欣悟,莫不自足一時也」,比之於現在劉心武談紅樓引起的紅樓熱恐怕猶有過之。
  可惜的是,向秀花了畢生心血的莊子註解文章被郭象剽竊了。向秀只活了四十六歲就英年早逝,當時他還有《秋水》和《至樂》這兩篇沒有注完。向秀死後,他的兩個孩子年歲尚小,書稿就零落於外。郭象得到後,就自已注了《秋水》和《至樂》這兩篇,然後其他三十一篇都竊用了人家向秀的書稿。當時雖然未必有版稅稿費什麼的,但郭象欺世盜名,注莊的美名竊居了好久。《龍文鞭影》中的典故也是說:「郭象注莊」,沒有提向秀的事。向秀的《莊子注》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著作,《莊子》這本書能在魏晉之時被發掘出來而重新認識,向秀是功不可沒的。
  向秀和嵇康是非常好的朋友,嵇康被殺後,他寫了一篇文章叫《思舊賦》,這篇賦很短,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寫到:「年輕時讀向子期的《思舊賦》,很怪他為什麼只有寥寥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是啊,向秀有滿腔的激憤,無法寫,不敢寫,不能寫。所以他只好寫了這樣一篇言猶未盡的短賦。而我們讀了這篇賦,心中卻還是被篇中「日薄虞泉,寒冰淒然」的冷氣所浸透,耳邊也彷彿響起那讓人無限惆悵的笛音。
  後來,向秀雖然也當過散騎侍郎、黃門侍郎等官職,但《晉書》說他「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做官只是他聊以安身的一個方式罷了,他雖然身在官場,但卻像一隻網在籠中的野鳥一般,心在山林。
  竹林七賢中的最後一個人物王戎,倒也是個很有名氣的人物。他小時候就被視為「神童」,有「幼而穎悟,神采秀徹」之稱。有人誇他兩目「如巖下電」,王戎這雙會放電的眼也不是蓋的,著名的王戎識李的故事就是由他而來的。王戎七歲時,有一天,他和一群小朋友在大路邊玩耍。這時大家才發現路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李子樹,樹上結滿了李子。小夥伴們爭著上樹摘李子,王戎卻一動不動。別人問他為何不摘,他說:「這麼大的李子,在人來人往的大路邊卻沒有人摘,這些李子必然是苦澀難吃的。」大家一嘗,果然不出王戎所料。
  然而,正像聰明太過的人往往學不會「左右互搏」這樣的功夫一樣,王戎雖然聰明過人,但對於道家思想領會的卻遠不如其他人多。王戎為官多年,在宦海沉浮中練得週身是刀。王戎的族弟王敦很有名氣,但王戎卻總是推托自己有病而不見他,實際上是想和王敦劃清界限。後來,王敦果然叛亂,王戎因素來與王敦疏遠,故得以安然無事,沒受到牽連。孫秀為琅邪郡吏時,王戎勸弟弟王衍不要得罪孫秀,後來孫秀得志,殺了一大批官吏,王戎、王衍則安然無恙。「八王之亂」中,王戎因為出錯了主意,司馬冏震怒,旁邊的大臣也提出殺他,王戎假機要上廁所,佯裝五石散藥力發作,故意掉到茅坑裡,弄得渾身屎尿,醜態百出。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倒就此罷休了。
  但晚年的王戎的作為,卻不能不讓人搖頭,晚年的王戎,成了一個地道的中國式葛朗台。王戎變得越來越吝嗇,他平生好興財利,廣為收買園田及米水碓(以水為動力的舂具),周遍天下。王戎常常手持算盤親自算賬,不分日夜地勞心算計,一點也不嫌累得慌。王戎家中生產香甜的李子(看來王戎確實對李子有研究),惟恐他人得到種子,於是費盡心思,每次出售前都將李核鑽壞,使他人沒法用來種李。
  王戎女兒嫁裴頠為妻,曾經向王戎貸款數萬錢,一直沒有奉還(這數萬錢相對王戎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罷了),但王戎卻耿耿於懷,女兒回娘家時,王戎的臉拉得比驢臉還長,臉色要多難看有多難看,她女兒知道是因為欠錢沒有還的事,急忙將所借的錢全還清,王戎的臉色馬上就陰轉晴。王戎的侄兒結婚,王戎送他一件單衣,婚後又責命他交了回來。王戎對親生兒子王萬也極為吝嗇,王萬小時候過於肥胖,王戎不給他請醫生治病,而是讓他吃糠。結果把兒子弄得早早地就一命嗚呼了。他的小老婆生的孩子王興,行為不端,忤逆難馴,王戎於是不認他為兒子。最後後繼無人,竟然以其侄王愔繼承後嗣。人們都譏笑王戎吝嗇一生,到頭來家業卻給了侄兒。《世說新語.儉嗇》篇是寫魏晉時的吝嗇鬼的文章,一共9篇,王戎自個兒就占4篇,看來稱其為魏晉第一吝嗇鬼倒是名至實歸。
  竹林七賢這七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或者在行動上秉承了道家的思想,或是對道家思想加以研究注述。當然,這七個人各有特點,所體現的道家思想也各有側重,就像《天龍八部》上的函谷八友一樣,依據天性,各學得師父的其中一項技藝。竹林七賢也是這樣,嵇康偏重於道家的高潔出塵,不流於俗的思想;而阮籍、阮咸、劉伶等人更側重於放浪形骸、支離其德的作法;山濤則是游刃有餘,知進知退;向秀恬淡沉默,不事張揚;而王戎未免走上了道家的邪派——楊朱一派的道路,成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實踐者。
  所以竹林七賢都應該算是道家人物,而嵇康、阮籍、向秀這幾人更為符合老莊之說的精神,雖然他們的所為並非百分百地遵循道家的真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5 23:39 , Processed in 0.2495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