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94|回復: 0

[稗官野史] 秦始皇陵兵馬俑三十年未解之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9-8 18:5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在打井時挖出了秦俑的陶片,從此這裡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跡。」陝西省驪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著一組規模宏大、外觀別緻的建築,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位於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經考古工作者連續多年大規模鑽探及研究考證,這裡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之陵園中一處大型從葬坑。從此這塊曾是亂石堆積,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熱鬧起來。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如果把兵馬俑和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馬俑在藝術方面的精美,兵馬俑勝在「奇」上。它究竟是怎樣的奇法?兵馬俑博物館老館長袁仲一先生曾經說過:「為什麼說兵馬俑是個奇跡?我總結出了三個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馬一樣大小,過去在博物館裡經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馬俑真人一樣大小,在感官上超過了人們的想像。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感官上發生一定變化,它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力量和藝術上的崇高感。兵馬俑1、2、3號坑出土的秦俑達到8000多件,僅1號坑就有6000多件,大氣磅礡,鄧小平當年看到後一直感歎『不得了,不得了 』。」
  從兵馬俑發現開始,袁館長就一直沒離開過這個地方,別看挖出來的文物有8000多件。可他都能如數家珍般說得很具體。他介紹說:「兵馬俑都是一個個雕出來的,不是用模子做出來的,雕塑的人很多。據初步統計,發掘和修復過程中,發現製作者的名字有87個,這些人都是老師傅了,下面還有一些徒弟,推算一下一個老師傅帶著10個徒弟,就是870個人。因此估計有上千人參加了這個工作,在中外雕塑藝術史上這都是奇跡。由於製作的人很多,一個人一種風格,有中央宮廷的工匠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馬俑覺得都差不多,由於我們搞的時間長,能看出是什麼人做的,宮廷工匠製作的作品從形象來說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來自民間的工匠製作的風格比較清新活潑,高矮胖瘦都有,這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係。從整體看宮廷工匠的技藝水平高一些比較熟練一些。民間工匠水平有高有低,這主要體現在身體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長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樣。另外從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希拉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當然出土文物在證實一些史實的同時也同樣給專家學者帶來更多的問題,兵馬俑由於其特殊時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製造出的未解之謎也遠遠多於任何出土文物。這些謎團涉及到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過去認為中國的雕塑藝術是在南北朝以後佛教傳入中國才真正發展起來的。兵馬俑發現以後,可以看出中國的雕塑藝術遠在秦代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間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貼畫刻,兵馬俑上都有。另外從雕塑風格上講,秦的雕塑藝術與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寫實,秦俑不是這樣,它寫實但帶著一定的寫意。
  在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劍上,可以看到這些劍出土時候都非常鋒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沒有生銹,製作得也非常規整,經過檢測,它表面上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根據以往的記錄,這種技術德國在1937年發明,美國在1950年發明,但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門技術,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跡。出土的青銅劍在古代到底是怎樣的工藝流程?有人做過各種模擬性實驗,北京冶金技術研究院做過一個實驗,用老陳醋、土硝和鉻礦石加在一起加熱,加熱到800度變成液體,塗在劍的表面。有人還用藍寶石在劍的表面上摩擦,可以把鉻塗在劍的表面上。另外像出土的銅馬車,一輛車有三千多個零部件,組合起來非常複雜。它的車蓋有2平方米,薄度有2~4毫米是澆鑄而成的,這對溫度的要求非常嚴格,過高過低都會「千瘡百孔」,還有車上的傘,首先要澆鑄成銅塊。邊上用鍛造技術,這涉及到合金量的比例,如果含錫量過多或過少都不行。
  兵馬俑的製作也是個問題,這麼大是怎麼製作出來的?現在做都是分節做的,燒出來之後堆在一起的。那時候是整個燒出來的,有兩個問題不好掌握,泥巴從濕到乾的收縮比怎麼掌握?燒製過程中軟化到硬結的收縮比例怎麼掌握?還有兵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時放到窯裡燒,怎麼掌握火候?還有泥巴摻和石英砂的比例怎麼掌握?諸如此類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是怎麼解決的?至今依然沒有搞清楚。
  在兵馬俑博物館的西側,有兩個村子,一個是西楊村,一個是下河村。兵馬俑發現30年後,現如今的西楊村由於兵馬俑的發現和興建秦陵遺址公園,已經「縮水」得所剩無幾,不少農民搬到了兵馬俑博物館的東側居住。這兩個村子的現在耕地已不多,但據村民介紹原來耕地有很多,雖然現在每家都有耕地,但面積比以前少多了,大部分農民都借助兵馬俑和秦皇陵一帶的旅遊景點做起了生意,有開飯館的,有開車的,有做建築工的,有做導遊的,有賣紀念品的。總之不管他們做什麼,都跟當地的旅遊有關。靠著旅遊業,農民逐漸富裕了。在秦陵遺址公園看管樹木的西楊村農民說:「兵馬俑沒有發現前,這裡很窮,農民一天的工分是7分,當時外地姑娘都不願嫁到這裡,這裡年年都沒糧食吃,而且還極度缺水。」30年的旅遊經濟發展讓這兩個村子發生了巨變,有的農民買了兩輛汽車,村裡所有人都住上了兩層小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2 17:37 , Processed in 0.1069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