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回復: 0

[稗官野史] 庶族暗戰豪強之前將軍袁世凱綝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4-18 14:4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論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傀儡政權,還是魏蜀吳三國軍方,前將軍這個第一上將的軍銜均授予大名鼎鼎之武將,不是威震一方的諸侯就是軍功卓著的名將。諸侯混戰階段主要有三位:何進時代的前將軍董卓,李郭時代的前將軍公孫瓚,曹袁世凱爭霸時代的前將軍馬騰;而曹魏政權的第一任前將軍是宗室大將夏侯惇,第二任是威震逍遙津的張遼,第三任是先助曹仁守樊城抗關羽,後江陵破吳軍,接替曹休督揚州的滿寵,第四任是名動涼州的郭淮,第五任是淮南叛將文欽;東吳的前將軍呂范、朱桓、唐咨(曹魏叛將)也是一時俊傑,其中朱桓更是東吳版的魏延,還有孫皓時代的前將軍宗室孫秀都是猛將型男(江東十二虎臣到孫權稱帝時大部已死,趕不上授高級軍銜,只有兩位健在,潘璋為右將軍,小字輩丁奉在孫亮時代才晉陞左將軍,孫休時代晉陞大將軍);蜀漢政權的最初兩任前將軍是威震華夏的關羽和五千民兵剿滅數萬叛亂的南陽系大佬李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這些前將軍只要在任上沒有死的大部分均能再上一個台階,晉陞元帥或成為三公,夏侯惇升曹丕的第一任大將軍,滿寵升太尉,郭淮升車騎將軍,呂范升大司馬追授大將軍,蜀漢政權為紀念關羽空缺大將軍,李嚴升驃騎將軍。總之,前將軍這個第一上將銜是四大上將之首,是武將一生追求的榮譽。蜀漢政權的第三任前將軍袁世凱綝是什麼人?壓根就沒有聽說過!他何德何能可以成為繼李嚴之後的前將軍?要知道第四任前將軍也是南陽系大佬,東漢開國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的後人,親自統軍衝鋒陷陣的左軍都督鄧芝,鄧芝後來也晉陞為車騎將軍,要搞清楚前將軍袁世凱綝是怎麼回事,還要繼續對魏延冤死案進行抽絲剝繭。
  很多歷史研究者為魏延之死叫屈,一代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尤感痛惜,但是大師在《三國史話》中《替魏延辯誣》一節中的討論卻是在否定很多基本史料的情況下的大膽猜測,首先呂先生乾脆就認為諸葛亮沒有來得及下退軍的命令就去世了,一切都是楊儀擅作主張,依據竟然是諸葛亮這麼高風亮節的人怎麼可能在臨終前只私底下和楊儀、費禕、姜維三人就商定下退軍大事,認為這種做法不符合諸葛亮一貫穩健的行事風格;第二是呂先生否認王平喝散魏延軍一事,認為雙方一定發生戰事,只是因為楊儀掌握丞相幕府的調兵權才將魏延的先鋒軍打敗;第三是呂先生甚至還否認諸葛亮提前密報後主讓蔣琬接班,而楊儀之所以口出怨恨之言是因為接班人的位置被蔣琬搶去。呂先生這種否認基本史料的推測方法難免說服力不強,好在呂先生對魏延堅定的北伐意志還是非常肯定的。
  我們按照魏延和楊儀傳記的記載來梳理一下過程,第一階段:退軍,A、楊儀接到費禕的試探後決定按照諸葛亮的遺命留下魏延,大軍撤退;B、魏延得知主力開拔後大怒,搶先率前軍部隊退往秦嶺(儻駱道?),進秦嶺後燒燬身後的棧道;C、魏延和楊儀相互告發叛亂的表章在一天內相繼送達成都,劉禪咨詢侍中董允和丞相留府長史蔣琬,兩人都只懷疑魏延造反;D、楊儀在被燒燬的棧道處劈山開路,晝夜兼行,緊隨魏延軍;第二階段:南谷口事件,E、魏延軍先出秦嶺,據守南谷口,派兵反擊楊儀中軍;F、王平喝散魏延軍,魏延和幾個兒子逃往漢中;G、楊儀派馬岱追斬魏延;第三階段:毀滅,H、滅魏延三族;I、朝廷接到魏延和楊儀的表章後,派蔣琬率成都衛隊北上,才走了數十里,魏延死訊傳來,蔣琬部隊退回成都,J、楊儀被賦閒後自毀。從這個經過我們可以明確三個情況,同時發現三個疑問。一是明確雙方的表章在魏延搶入秦嶺之前就已經發出;二是明確魏延沒有大面積燒燬棧道,否則蜀漢的大部隊根本無法緊隨魏延軍撤退;三是明確魏延的家屬和三族均在漢中,未經朝廷審判,被退到漢中的楊儀搶先下手殺光,如果是朝廷下令或者同意楊儀這麼做,恐怕楊儀不會隨後賦閒並被廢為平民;現在需要討論的是三個疑問或者說是蹊蹺處:
  1、魏延到底有幾個兒子?魏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這個「獨」字我們理解是沒有任何護衛跟隨魏延,數人到底是幾個人?兩人不叫數人,八人也不叫數人,只能理解成三到五人,取下限三人,也就是說魏延和三個兒子共計四人逃奔漢中,以陳壽故意模糊處理來說,魏延的兒子們實際人數很有可能不止三個,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魏延父子數人在前鋒部隊裡就是一個很大的派繫了。魏延的兒子們在軍中任何職?比照鍾會和鄧艾來看,征西將軍鄧艾的長子鄧忠隨軍參戰,掛什麼軍銜史料不明,但爵封惠唐亭侯,從鄧忠和司馬師纂負責左右出擊來看,鄧忠的軍銜應為中郎將或偏將軍,鄧艾另至少有兩個兒子留在洛陽(其以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 …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鄧艾傳》)。鎮西將軍鍾會雖然自己沒有兒子(西曹屬邵悌求見曰:「今遣鍾會率十餘萬眾伐蜀,愚謂會單身無重任,不若使餘人行。」),但是卻將兄長鍾毓五個兒子中的四個兒子帶去征討蜀漢,並將其中兩子過繼為己子,在進軍到劍閣和姜維相持時,這兩個養子被大將軍司馬昭進爵為亭侯,鍾家將們的軍銜也應在牙門將上下,還有一個參照系,鍾會大軍出征時,負責開路的許褚的兒子許儀已是低級雜號將軍(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鍾會傳》)。以此類推,魏延的兒子們作為蜀漢先鋒軍團的基層將領們自然成為衝鋒陷陣的中流砥柱。但是我們卻不知道他們多大歲數,什麼時候跟隨父親參加的北伐,建興八年的羌中大捷他們是否參加了?如果參加了,戰後是否晉陞了軍銜?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2、滅魏延三族總計殺了多少人?魏延的兒子們自然在漢中全部被殺,因為魏家被滅了三族,哪三族?《周禮·春官·小宗伯》認為是父子孫三族,《史記·秦本紀》認為是父母、兄弟、妻子,《大戴禮記·保傅》和《莊子·徐無鬼》認為是父母和妻三族(《大戴禮記》:三族輔之。盧辯註:「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莊子》:夫與國君同食,澤及三族,而況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謂父母族、妻族也),我們結合最接近三國時代的《後漢書·楊終傳》的記載(秦政酷烈,違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賢注引《漢書音義》:「父族、母族、妻族也」)。認定魏延被夷滅的三族是魏延的父族、母族和妻族。看出魏延支持北伐的意志是比較堅定的,三族中沒有一個人在成都大後方享受悠閒的生活。那麼魏延的三族具體有多少人?魏延的妻族是哪裡人?不得而知,只能推測一下,如果誅殺的人很多,震動漢中,影響面太大,楊儀得罪的人就會很多,蜀漢還沒有夷官員三族的先例;如果少,抓捕處死的阻力就會很小,過程就會很順利,因此我們推測魏延的三族人數不會多。楊儀滅魏延三族固然有害怕魏延的兒子們將來報仇的因素,但是… …
  3、楊儀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先斬後奏滅了魏延三族?楊儀自以為除了軍方將領以外,在文官中是資歷最老的,劉備時代,楊儀就是尚書了,蔣琬才是尚書郎,後來楊儀和蔣琬雖然都是丞相長史,但是蔣琬是留守成都的長史,楊儀是一直跟著丞相在前線忙碌的長史,且楊儀先於蔣琬就任長史。而諸葛亮臨終召集的四人秘密會議參加人中,楊儀也是資歷明顯高於司馬費禕(偏將軍)和姜維(33歲),整個退軍行動諸葛亮又讓楊儀負責。可見馬岱之所以敢追斬魏延,恐怕也是認為楊儀要接任丞相了。那麼楊儀退軍到漢中之後,僅僅因為朝廷表態支持楊儀的立場,楊儀就敢一鼓作氣滅了魏延三族,這個恐怕就是嚴重違反程序了,何況追斬逃亡的魏延也是違反程序的,魏延這個軍方最高級別的將領,楊儀是沒有權力處決並滅其三族的,就是諸葛亮丞相也沒有。廢驃騎將軍李嚴是諸葛亮聯名漢中前線絕大部分軍政官員上表劉禪,劉禪批准後李嚴才被廢。楊儀怎麼就有這麼大的膽子呢?因為楊儀不但知道諸葛亮和魏延之間存在嚴重的路線之爭,更重要的是楊儀還知道諸葛亮政府最初制定的官僚體系是什麼原則!這一原則還要發端於漢嘉太守黃元叛亂一事。
  丞相司馬王連阻擋諸葛亮南征三郡叛亂是在建興元年,也就是劉備剛去世,劉禪即位不久,可實際上,劉備兵敗夷陵,羞慚窩火病倒於永安城時,漢嘉郡太守黃元公然率先叛亂,抗命據險堅守。漢嘉郡東北部和蜀郡相連,東部毗鄰犍為郡,西南相接越雋郡,西部就是青藏高原了,這麼一個半山區郡,因緊挨蜀郡也屬於富庶的成都平原地區,可以看出也是蜀漢相當重要的大郡之一。
  叛亂的經過按照《先主傳》的說法是在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不但八月兵敗夷陵,還在永安城一病不起,連成都都回不了,就決定起兵叛亂,「抗命」據險堅守,章武三年二月,諸葛亮奉詔從成都趕到永安城,三月,叛軍攻打和漢嘉郡接壤的蜀郡臨邛縣,劉備派將軍陳曶討伐黃元,黃元兵敗,順長江而下逃竄,被身邊的親兵捆綁住,押到成都處斬,這次叛亂很神奇,神奇的地方竟然有七點:
   一是起因神奇,聽說劉備病倒了就叛亂;
   二是叛亂的行為很神奇,據險自守;
   三是諸葛亮的應對很神奇,置之不理,奉詔去永安城;
   四是過程很神奇,等諸葛亮離開成都後,黃元才囂張起來,發兵攻打蜀郡的南部縣城;
   五是平定叛亂的決策很神奇,劉備遠在永安城,怎麼能派兵平叛?將軍陳曶帶的是哪裡的部隊?
   六是黃元兵敗逃跑的路線很神奇,他不是退守漢嘉郡,反而順長江而下,江州趙雲和永安方向均有大軍駐守,黃元是不想活了嗎?
   七是處置黃元的地點很神奇,黃元被手下活捉後,不是押送永安,而是被押往成都,在成都斬首。
  如果光看《先主傳》的描述,這七點簡直是太神奇了,讓人一頭霧水,好在陳壽一貫的草蛇灰線手法,這次是在《楊洪傳》中解答了這七點神奇之處,原來諸葛亮一向就看黃元不順眼,黃元也早知道自己在諸葛亮眼中不是個玩意兒,自打聽說劉備病重永安時,就擔心劉備死後,諸葛亮要打擊報復,因此才急吼吼起兵叛亂。諸葛亮對黃元的叛亂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軍事安排部署就奉詔東行。這時成都空虛,黃元就更為猖獗,攻打蜀郡的縣城,蜀郡太守楊洪(第二任)當即上奏太子劉禪(17歲),然後派將軍陳曶、鄭綽帶領蜀郡武警和民兵前去平叛,蜀郡官員們認為黃元如果不能圍困成都,一定會退經越雋郡去佔據南中地區,楊洪說了一段超高水平的話:「黃元歷來性格凶殘暴虐,毫無恩德信義,怎麼可能到南中站住腳?如果我們打退叛軍,黃元一定會沿水路東下,去找主公劉備,希望主公寬大處理他,如果主公不饒恕他,他只有投奔東吳一條路,只要派陳曶、鄭綽兩將到南安峽口去攔截,即可活捉黃元」,後面發生的事情果然如此。楊洪洞察局勢的能力和對蜀漢政治生態變化的敏銳度可以說完全不亞於法正、郭嘉等人。
  劉備和諸葛亮的用人原則的不同是非常明顯的,劉備是特別偏愛武人,大力提拔武人,對於射死兩大軍師中郎將之一的龐統的張任,劉備殺後也是惋惜不止,反之對惹惱自己的文人劉備是毫不客氣的,無論蔣琬、張裕,不是訓斥就是乾脆殺了,就是進川時相處的相當融洽的股肱謀士龐統,當初任縣令時,一樣因「不理政務」而被劉備直接免職;那麼諸葛亮就是完全相反,大力提拔文人,打壓武人,劉備要治罪蔣琬,諸葛亮勸阻,劉備要殺張裕,諸葛亮也是請求寬大,劉備對待蔣琬醉酒和張飛酗酒明顯採取了雙重標準,這種用人制度上的巨大反差在漢嘉太守黃元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
  劉備入川,雖然劉璋的舊將只有少數人誓死抵抗,並被處死(楊懷、張任),剩下絕大多數均主動投降劉備,其中尤以東州系更為積極主動,他們的動機當然是幫助劉備匡扶漢室並打回老家去,但是大量接收原劉璋系的政府官員和軍隊,劉備的原從系能否鎮得住場面?
  劉備和諸葛亮的做法就是益州本土系文官仍是文職,如:後部司馬張裕、議曹從事杜瓊、蜀部從事楊洪、從事祭酒秦宓、勸學從事尹默、議郎孟光、博士許慈和胡潛、典學校尉來敏、儒林校尉周群、尚書令史李襈、書佐李福等人;大力提拔東州系官員,委以重任,如:法正、孟達和吳懿;最突出的措施是對入川的原從系官員大授中將銜,武將自不必說,文人們均被授予中將銜,糜竺授頂級雜號將軍安漢將軍,孫乾秉忠將軍,簡雍昭德將軍,伊籍昭文將軍,這四人此前均為從事中郎,標準的文職崗位;對於像許靖這樣的德高望重,又可以算做是東州系外圍的元老官員,劉備給予特顯的地位,封左將軍長史,漢中王時,加封許靖為太傅,稱帝時,許靖成為諸葛亮以外唯一的三公,在許靖的本傳以及《先主傳》的記載中,許靖都是標準的文官,一直任的也是文職崗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許靖沒有掛過將軍銜,在群臣勸進漢中王的上表中,許靖赫然掛鎮軍將軍銜,緊隨馬超之後排名第二;如果說劉備入川初期,用給原從系文官大授將軍銜的辦法來震懾不服的益州本土系的話,那麼到諸葛亮時代,這種制度安排有必要嗎?
  劉備和粗俗武人的關係不是一般的融洽,劉備明知黃元性情凶暴,仍決定黃元就任漢嘉太守,明知張飛經常酗酒鞭撻士卒,且屢教不改,仍待張飛如故,甚至讓張飛兼任司隸校尉監督百官。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出,漢中太守一職,起初劉備就是準備讓張飛就任的,只是因武都戰役中發生張飛排擠馬超事件,才推出南陽系大將魏延。那麼諸葛亮心目中的漢中太守一職是誰呢?既不會是張飛也不會是魏延,只能是馬超的堂弟馬岱,因為馬家既有先祖馬援的忠於漢室的心,也有熟悉涼州和關中地區的優勢。我們說如果遣趙雲和魏延並一部分南陽系武將們回去鎮守江陵,調換關羽關平來漢中,加封馬超掛涼州牧、關羽掛雍州牧、張飛掛豫州牧,吳懿為關中都督,馬岱為漢中太守,全面啟用東州系武將,那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北伐局面。
  從漢嘉太守叛亂案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得出這個結論。關羽和張飛的忠誠自不用懷疑,但是其他武將的忠誠度並不能保證,比如南中地區的雍闓等豪族,東州系的孟達、南陽系的劉封、李嚴和魏延等人。黃元為什麼敢叛亂?諸葛亮一定是已經多次約談黃元進行誡勉談話了,如果再不改正飛揚跋扈、魚肉一方的行為,不要說撤職了,查辦都是必然的,問題是黃元囂張慣了,一時半會兒怎麼改的過來?!
  劉備去世前後,許靖、糜竺、簡雍、孫乾等一批元老以及四大上將均逐漸離世,馬超和張飛是在元帥銜上去世,諸葛亮也在緊鑼密鼓準備北伐大計,建興三年,平定南中叛亂,建興四年,晉陞了兩位上將,李嚴為前將軍,劉琰為後將軍,左將軍和右將軍均空缺,李嚴因是劉備安排的《隆中對》之永安方面軍司令,自然是第一軍銜,劉琰是和趙雲一樣碩果僅存的元老級人物。
  此時的魏延和趙雲雖然仍是高級雜號將軍(鎮北將軍、鎮東將軍),但已經不亞於上將銜,魏延是北伐的急先鋒,趙雲為戰略總預備隊司令。大規模北伐前的和平時期裡四大元帥全部空缺,上將只有兩位的這個高級將領銜級應該是貫徹了劉備臨終前的意圖。到建興六年第一次北伐時,增調南陽系呂乂出任漢中太守(呂乂掛何軍銜,史料不明)。吳懿、吳班、廖化、高翔、鄧芝等其他將領均為一般雜號將軍,大批軍二代們二十多歲掛都尉銜均到漢中前線效力。
  這些都正常,唯一不正常的是劉琰這個人,劉琰是豫州元老,一個標準的文人,一身貴族氣,既不出征也不管理漢中俗務,只是閒逛,衣食住行卻又非常奢侈,光隨身伺候的婢女都有幾十名。諸葛亮弄這麼個影響士氣的文人到漢中前線掛後將軍銜,是出於什麼目的?隨時提提意見而已,不能小瞧了這個提提意見而已的作用,在關鍵時刻,提提意見就是一個支持票,支持誰呢?當然是支持諸葛亮這個唯一的文官統帥,反對誰呢?當然是反對武將群中的冒進派,諸葛亮空缺三大帥(因諸葛亮自統大軍,丞相形同大將軍)和左右將軍當然是為了激勵眾將奮勇向前,街亭戰敗後,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如果街亭戰勝呢?這兩個上將銜就是給馬謖等參軍們預留的上將銜,馬謖沒有等到這個榮譽,誰等到了?袁世凱綝。
  前將軍袁世凱綝閃亮登場。三次北伐後,無論攻佔領土還是殲滅魏軍人數,戰果均不理想,在建興八年,魏延和吳懿率領偏軍挺進羌中地區大勝曹魏後將軍費曜和雍州刺史郭淮才算是真正的大勝,為鼓勵士氣,諸葛亮大批晉陞軍銜,兩位上將得以晉陞元帥,儘管這兩位,一個在江州努力謀求巴州刺史官職,一個在漢中驕奢淫逸。魏延因卓著軍功得以跳過上將銜,直接晉陞一級上將,「委屈」了一生的趙雲於建興七年去世,楊儀也得以晉陞雜號將軍,那麼四大上將的位置全部空缺出來,都是誰得到這一榮譽呢?
  袁世凱綝晉陞前將軍,吳懿晉陞左將軍,高翔晉陞右將軍,吳班晉陞後將軍。吳懿和族弟吳班代表東州系挺進上將銜一點都不意外,有軍功有鬥志,盡打敗仗的高翔作為高級龍套帝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麼這個袁世凱綝是何許人也?他憑什麼軍功能掛第一上將銜?不幸的是,我們查遍《三國誌》正文,不但沒有記載袁世凱綝軍功的文字,壓根就從來沒有記載過這個人!只在《李嚴傳》的裴注中,引《亮公文上尚書》中記載諸葛亮廢李嚴的聯合上表中,袁世凱綝排名居於車騎將軍劉琰和征西大將軍魏延之後的第三位,赫然是四大上將之首的前將軍!
  地方志性質的史書《華陽國志》提到袁世凱綝是穎川郡人,在建興十五年的時候任征西將軍。這本史書的三國部分基本是在《三國誌》的原文上加了一點時間概念和細節,但是在時間順序和行文上,不知是流傳的原因還是原本表述上的因素存在一些瑕疵,因此只能做輔助的分析,《華陽國志·卷七·劉後主志》記載:十五年,魏景初元年也。… …時南郡輔匡元弼、劉邕南和,官亦至鎮南將軍;穎川袁世凱綝、南郡高翔至大將軍,綝征西將軍。實際上,在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後,鄧芝就晉陞為前將軍,那麼袁世凱綝也應在此時間而不是建興十五年被貶為征西將軍,另外高翔也只可能是雜號大將軍。儘管這條史料的內容在時間上有明顯的錯誤,但還是可以得到相當有用的信息:
   A、袁世凱綝是豫州穎川郡人,推測和劉琰都是在劉備任豫州刺史時投奔的;
   B、袁世凱綝在魏延內訌結束時被貶為征西將軍,原征西將軍姜維晉陞最頂級雜號將軍輔漢將軍。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只有街亭之戰是個敗仗,隨馬謖被殺的還有將軍張休、李盛,以及將軍黃襲被剝奪兵權,陳壽的父親被處以髡刑,剃光頭髮,是個告誡性質的懲罰。在漢中前線,純粹軍人沒有一個被貶職的,那麼前將軍袁世凱綝在建興十二年被貶職的唯一可能就是和車騎將軍劉琰一樣,以支持諸葛亮的名義和魏延發生口角,那麼袁世凱綝上將的作用也就和劉琰是一樣的了,是為投票權存在的,但袁世凱綝憑什麼是第一上將?在元帥中,南陽系大佬李嚴高於文人劉琰,那麼在上將中,就要文人袁世凱綝高於武人吳懿、高翔、吳班。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2 00:28 , Processed in 0.1838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