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回復: 0

[稗官野史] 朱元璋的皇后為何被頌馬如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1-9 10:4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當我們懷著上述的目標去搜尋中國古代歷史的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明朝開國帝王朱元璋的夫人馬皇后,不僅是一位真正的開國皇后,似乎也符合現代人的要求。
  朱元璋早年寄身寺中,暫做和尚,窮困潦倒,後見郭子興起兵反元,就投到郭子興的軍中。郭子興見朱元璋氣宇不凡,相貌出眾,也十分看重。朱元璋作戰勇敢,智勇兼備,打了不少勝仗,郭子興對他就更加器重。後來郭子興曾同夫人張氏談及朱元璋的軍功,張氏說:「朱元璋的才能,我不太瞭解,但看他的相貌,將來必定有一番作為,應該加以厚恩,使他感恩圖報,方肯為我們出力。」郭子興說:「我已提拔他做隊長了。」張氏說:「依我所見,這還不足,聽說他已二十五六歲,尚未成家,何不將義女馬氏配給他,一可使壯士效誠,二可使女有所歸,也算是一舉兩得之事。」郭子興思慮了一會,覺得不錯,就挑了個機會,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當然十分高興。
  馬氏不是郭子興的親生女兒,而是他收養的義女。在郭子興微賤的時候曾與宿州的馬公結成了生死之交。馬公是宿州新豐的豪富,為人慷慨仗義,疏財濟貧,天長日久,家業就衰落下去,他的妻子生下一女,不久就病死了。此女從小無人照管,過慣了貧苦的日子。後來馬公殺人復仇,為了避禍,就把女兒寄養在郭子興的家裏,後來郭子興聽說馬公客死異鄉,就收馬氏做義女,加以撫養。好在此女聰慧,郭子興教她文字,劉氏教她針線,一經指導,無不立會。到了十六歲,既出落得一副好身材,更兼知書達理、勤勞賢惠,可謂秀外慧中。馬氏早就聽說朱元璋之名,朱元璋也知馬氏是郭子興的義女,二人相互傾慕,結婚後十分和睦。
  朱元璋做了郭子興的乘龍快婿,不久就被提升為鎮撫,再加上他戰功赫赫,大家都尊稱他為朱公子。郭子興見朱元璋威勢日重,倒還沒有多想,他的兩個兒子看了卻心懷嫉妒,再加上朱元璋同他們稱兄道弟,他倆更覺不滿。於是這弟兄兩人密謀定了,想驅除朱元璋。俗語說,疏不間親,兄弟倆編造謊言,屢屢在郭子興面前讒毀朱元璋,起初郭子興不聽,但說得多了,郭子興不免起疑。尤其是郭子興的性格不夠大度,偏懷苛刻,遇事不能明辨,易聽人言,所以郭子興害怕朱元璋真的擅權自專,將來會危及自己。而這時朱元璋並不知道郭子興對他已起疑心,在軍事會議上還是率先發言,不免有頂撞郭子興的地方。郭子興大怒,找了個借口,把他關了起來。郭子興的兩個兒子聽說了,覺得害死朱元璋的時機已經到來,便偷偷囑咐膳夫,不要給朱元璋送飯,把他活活餓死。
  朱元璋未能回家,馬氏便探知了此事。她偷偷地跑進廚房,拿了一塊剛剛下鍋的熱餅,準備送給朱元璋吃,誰知剛出門就撞見了父母,她怕被義母看破,連忙把熱餅塞進懷中,熱餅燙在皮膚之上,疼痛難忍。馬氏一面向義母請安,一面眼睛瞅著別處,臉上也顯出很不自然的神情。義母見她神情有異,卻偏偏叫住她尋根問底,後來實在燙痛難忍,就伏地大哭,說明了原委。等取出餅來一看,胸乳都被燙爛了。義母瞭解到這一情況,連忙勸告郭子興,郭子興也覺得關禁朱元璋顯得過分,兩個兒子再加暗害更於情理不容,於是放出了朱元璋,對兩個兒子大加訓誡。朱元璋知道了馬氏揣餅爛胸的事以後,大為感動,尤其是馬氏以此打動義母,再由義母說動郭子興,救出了朱元璋的性命,還能使他恢復原職,朱元璋更覺得馬氏德足可敬,才足可佩了。
  至正十三年(1353),郭子興由於受彭大、趙均用兩個將領的排擠,到滁州駐守,趙均用一直想加害郭子興,虧得朱元璋用計賄通了趙均用的左右,接郭子興來到滁州,朱元璋等人共推郭子興為滁陽王,當地的所有軍馬,都歸朱元璋節制。朱元璋帶領軍隊駐守滁陽(今安徽省安肥市東北)時,嫉恨朱元璋的人散佈謠言,說朱元璋手握重兵,為了保全實力,不肯出戰,就是出戰,也不盡力。郭子興性情耿直暴躁,信以為真,把朱元璋的得力戰將都調動到自己的部隊,削弱了朱元璋的兵權,對朱元璋也冷淡起來,遇到戰事也不和朱元璋商議,致使二人互相猜忌。
  有一次朱元璋打了勝仗,向郭子興報功,但郭子興只是冷淡地敷衍了幾句。朱元璋非常懊喪,回到自己家中,長籲短嘆。馬氏見了,就關切地問:「聽說夫君打了勝仗,我正為你高興,為什麼夫君卻悶悶不樂?難道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嗎?」朱元璋說:「你怎會知道我的事?」馬氏說:「莫非是我義父薄待了你?」朱元璋被妻子猜到心事,更加煩悶,說:「你雖然知道,又有什麼用呢?」馬氏說:「你可知道義父為什麼這樣對待你嗎?」朱元璋說:「以前怕我專權,已削了我兵權。現在懷疑我不肯盡力,我已爭先殺敵。如今打了勝仗,你義父仍然對我冷淡。我不知道什麼地方得罪了他,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好。」
  馬氏想了一會兒,問:「你每次出征回來,有沒有給義父禮物?」朱元璋聽了一楞,說:「沒有。」馬氏說:「我知道其他將帥回來時都有禮物獻給義父,夫君為什麼與別人不一樣?」朱元璋忿然說:「他們是擄掠來的,我出兵時秋毫無犯,哪裏會有禮物!就是有從敵人那裏奪來的財物,也應該分給部下,為什麼要獻給主帥?」馬氏說:「體恤民生,慰勞將士,理應如此。但義父不知道這些,見別人都有禮物,只有夫君沒有任何表示,反而懷疑你私吞金帛,因此心中不高興,這才薄待了夫君。我有一個辦法,可以使你與我的義父前嫌盡釋。」朱元璋問:「你能有什麼辦法?快講出來!」馬氏說:「我這裏還有一些積蓄,把它們獻給義母,請義母向義父說明情況,義父一定高興,不會再難為你。」朱元璋覺得十分過意不去,說:「既然這樣,就按你說的辦吧,不過這樣有點太委屈你了!」
  第二天馬氏將自己積蓄的貴重首飾等物品一一撿出,送給義母張氏,並且說是元璋孝敬義父、義母的一點兒心意。張氏滿心歡喜地告訴郭子興,郭子興神色怡然地說:「元璋這麼有孝心,以前倒是我錯疑了他。」自此以後,郭子興對朱元璋疑慮漸釋,遇到戰事都和朱元璋商議。翁婿和好,滁陽城從此鞏固。
  然而郭子興的兩個兒子卻覺得朱元璋的權力太大,威望太高,十分嫉恨朱元璋,總想找個機會除掉他。不久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邀請朱元璋出去飲酒,馬氏囑咐朱元璋說:「這兩個人幾次三番想害你,這次一定沒安好心,你一定不要喝他的酒。」經馬氏提醒,朱元璋就想了一個計策。等他和郭氏兄弟一起走到半路,朱元璋忽然從馬上一躍而下,對天喃喃而語,若有所見,過了一會,翻身上馬,馳騁而回。郭氏兄弟在後面追喊,朱元璋回喊道:「我不負你,你何故設計害我,如今天神告我,說你們二人,在酒中下毒,天神下令我返!」郭氏兄弟聽了,真嚇得汗流浹背,私語道:「置毒酒時,我倆未對任何外人說過,他怎地知道,難道真有天神助他?」從此兩人再不敢陷害朱元璋了,就是在郭子興的面前也不談及朱元璋的功過。
  後來郭子興病死,朱元璋逐漸成為主帥,馬氏成為朱元璋的重要參謀之一。朱元璋每次出兵打仗,軍中的文書多交給馬氏辦理。史書記載,馬氏仁德慈善,有智計鑒斷之能,愛好文史,朱元璋每次出征,文書之類均交馬氏管理,即使在緊張倉促之中,馬氏也未曾丟棄過。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兵從和陽渡江攻太平,和陽空虛,馬氏料定元兵必來劫掠義軍的家屬,便未經請示,就率領義軍家屬渡過長江。果不出所料,馬氏的隊伍剛到達長江對岸,元軍就向和陽進攻。
  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同陳友諒會戰於南京。當時陳友諒的勢力比朱元璋強大得多,很多人都認為很難取勝,城中人心惶惶,竟有人挖地窯埋藏金銀。馬氏卻把自己的金帛拿出來鼓勵將士,激勵士氣,結果朱元璋大勝,消滅了陳友諒建立的「大漢」政權。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又攻克了蘇州,俘虜了張士誠,於是在掃平群雄之後,朱元璋於明洪武元年(1368)做了大明的開國皇帝,冊封馬氏為皇后。
  馬皇后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歷盡艱險,不僅常常參與軍事,在空閑時間,還帶領婦女趕製軍衣,可謂竭心盡智,勞苦功高,應算得上「開國皇后」。作為一個女人,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但最為難得的是她在建國以後的表現。在她被立為皇后以後,朱元璋曾深情地對她說:「朕起自布衣,登得帝位,外靠功臣,內恃賢後,為朕司書,為朕隨軍,為朕親緝甲士衣鞋,種種勞苦,不勝枚舉。古稱家有良婦,猶國有良相,今得賢惠如後,朕益信古語不虛。」馬氏卻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無忘君臣同艱難。」馬皇后的話,可謂語重心長而又適得其時。
  朱元璋把她比作唐代的長孫皇后,馬皇后謙辭不敢當,待到朱元璋要把馬皇后的宗族故舊請入朝廷,授以爵祿,馬皇后叩謝道:「爵祿所以待賢,不應私給外家,妾願陛下慎惜名器,勿徇私恩。」但朱元璋為了表示對馬皇后的感佩之情,還是追封了她的父母,並設廟四時祭拜。馬皇后的這番話,不僅令朱元璋倍加感動,就是放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今人聽來,尚猶自敬佩。
  馬皇后起自寒微,一直不忘本色,雖貴為皇后,卻過著較為儉樸的生活。平時她衣不重彩,多穿絲麻織成的練布,過去的破爛衣服什物也總是修補再用。但她並非吝嗇,在許多地方,她十分大方。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馬皇后聽說太學生有幾千人之多,便問他們的生活是怎樣安排的。當她得知太學生是由國家供應飯食時,便說:「太學生雖免去了饑寒之虞,但他們的家屬卻不一定有生活保障,希望能給那些家境貧寒的太學生以補助,讓他們的妻子老小不至挨餓受凍。」還特別建議設立了紅板倉,積聚財物贈送生員的家屬,以保證太學生無後顧之憂,安心讀書。
  朱元璋剛開始製造紙幣時,屢次試制都不成功。一天他夢見有人告訴他說,如果想製成紙幣,必須取秀才的心肝來才行。夢醒之後他想道:「這難道是讓我去殺讀書人嗎?」馬皇后聽他說了這個夢,就對皇帝說:「照我看來,秀才們所做的文章,就是他們心肝了。」皇帝聽了很高興,立刻命主管的官署找來秀才們進呈有關文章,加工來用,紙幣果然就製造成功了。
  在明朝建國初年,宰相胡惟庸謀反案應是最大的謀反案之一,其株連之廣,在中國古代史上也是少見的。中國著名文學家、洪武朝大學士、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因年紀已大,早已退隱林泉,離京師千裏而居,但他的孫子宋慎知道胡惟庸謀反而未舉報,就被株連逮捕到了京城。馬皇后聽了,連忙跑去對朱元璋說:「聽說皇上要處死宋學士,不知是何緣故?」朱元璋說:「宋濂的長孫宋慎知情不報,形同謀反,屬大逆不道之罪,按律當誅,且應禍滅九族!」馬皇后求情說:「宋學士閑居浦江,早已不問政事,且離京城有千里之遙,根本不知其孫謀反的事,怎麼能處他以死刑呢?」朱元璋對謀反之事恨之入骨,所以不聽馬皇后的勸告,拂袖而去。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只見馬皇后直落眼淚,朱元璋很奇怪,就問她是什麼原因。馬皇后說:「宋學士跟隨皇上四十多年,德高望重,四海敬仰,又兼滿腔赤誠,肝膽照人,出生入死,明昭目功。如今年逾古稀,卻要受刀斧之刑,我哪裏能吃得下這珍饈美味?」朱元璋聽了這番話,被深深地打動了,就免了宋濂的死刑,改為發配茂州。
  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這一點,在朱元璋一朝表現得尤為突出,馬皇后在諫阻殺戮、保護功臣方面,其做法也可謂前無古人。建國之初,明朝定都南京,但南京城牆不夠堅固完整,朱元璋準備修建,因國庫中資金缺乏,朱元璋就向民間募集資金。吳興人沈秀是一位深藏於江南小鎮的富商,用「富可敵國」四字形容,毫不為過。他一生精明蓋世,老來卻犯了兩個大錯誤:一是他自動捐款要求修半邊城牆,二是他修的這半邊比朱元璋修的那半邊提前三天完工。本來朱元璋對沈秀主動要求修半邊城牆就大為不滿和嫉妒,覺得一個商人竟敢同皇帝平起平坐,且是用錢來修城牆,豈不是為沈秀自己立紀念碑,滅了他皇帝的威風?再加上比皇上提前三天完成,那就更是壓倒了皇上,有「欺君之罪」!朱元璋性情忌刻,哪裏能容,就找了個借口沈秀亂掘山脈,把沈秀捕入獄中,準備處死。馬皇后知道了此事,急忙前去問詢,朱元璋說:「民富敵國,是為不祥。」馬皇后抗言道:「國家立法,所以誅不法,非以誅不祥。沈秀雖富可敵國,卻並未犯法,為什麼要處他死刑呢?」朱元璋理屈詞窮,只得把沈秀改謫戍雲南,沈秀終於死在貶所。從此江南富人吸取教訓,更加深藏不露。
  馬皇后做了十五年的皇后,於洪武十五年(1382)病重,醫治無效,群臣紛紛訪求名醫,督責醫官,馬皇后卻很平靜地對朱元璋說:「生死有命,禱祀何益?世有良醫,亦不能起死回生。倘服藥不效,罪及醫生,轉增妾過。」這種寧靜安詳而又慈悲的情懷使朱元璋及群臣大為感動。朱元璋問她有何遺言,馬皇后說:「妾與陛下起自布衣,賴陛下神聖得為國母,誌願已足,尚有何言!妾歿之後,只願陛下親賢納諫,如是而已。」言訖而逝,年五十一歲。馬皇后的這番不是遺言的遺言,至為樸實而又至為深刻。自朱元璋及群臣百姓,聞馬皇后死訊,無不慟哭。
  是年九月,葬馬皇后於孝陵,臨葬風雨雷雹大作,朱元璋以為不吉之兆,愀然不樂。送葬僧人宗泐口宣一謁道:
  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
  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
  朱元璋聽了,才轉憂為喜。馬皇后死後,宮中有很多追憶馬皇后的歌謠,其一曰:「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懷德難忘,於萬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蒼天。」
  這裏倒不是要為一位封建皇后樹碑立傳,而是因為馬皇后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一個特例。她的特別之處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品德端正,處事得當。馬皇后身為郭子興的義女,朱元璋的妻子,其地位與作用都十分微妙。如果她存有私心或是處事不當,極有可能導致郭子興和朱元璋關係的破裂。如果真的出現了那種情況,不僅朱元璋當時死無葬身之地,就是對於郭子興和農民起義軍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損失。馬皇后能夠以大局為重,不計較義父和丈夫一時的曲直得失,維護了他們的團結,發揮了朱元璋在農民起義軍中的作用,為義軍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二、馬皇后既能輔佐朱元璋打天下,又能輔佐朱元璋治天下,如此善始善終,實屬難能可貴。貧賤而不餒,富貴而不驕,這是中國傳統的做人標準之一,在馬皇后身上確實體現出來了。至於大和尚頌她為救苦救難的「馬如來」,雖有過譽之嫌,也實在是不無道理。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多殘暴,後宮多穢亂,而馬皇后卻像一道耀眼光芒,劃破了黑沈沈的夜空,顯示出了人性之美,女性之美。實可謂斯人雖已逝,千載有餘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21 15:29 , Processed in 0.1213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