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84|回復: 0

[稗官野史] 天下之中淮安關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9-26 02:14: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乾隆元年(1736),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弘歷,接到心腹親信、時任淮安鈔關監督唐英的一份奏折,裏面「爆料」稱:淮安關所依據的徵稅冊,居然是以苛捐雜稅著稱的明末天啟年間(1620~1627)所訂,本朝戶部頒發的各項稅則,以往歷任淮關監督,似乎無人願意執行。精明勤勉的唐英據此斷定,鈔關官員隨意私訂稅則,無非是為了收多報少,上下其手,鉆朝廷財政管理的空子以中飽私囊。唐英能否說服新皇帝下大力氣「打老虎」,推動鈔關制度改革,姑且不表。我們先回顧一下,到乾隆朝時設立已三百年之久的淮安關,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
  明宣德四年(1429)朝廷下令自南至北的漕運沿線,分設上新河(南京)、揚州、淮安、徐州、濟寧、臨清、漷縣(通州)鈔關,史稱「運河七關」。此後150年,各大鈔關時有變動,興廢不常。直到萬曆七年(1579)才正式確定為杭州北新關、蘇州滸墅關、江西九江關及揚州、淮安、臨清、河西務(屬今天津武清)等七大鈔關。其間淮安關的地位一直不曾動搖。
  明代在漕運要衝設立鈔關的目的,既為徵收商稅、「寓稽於征」,也為了調節貨幣流通量,平衡銀錢和鈔幣的比重。明代市場上貨幣流通體系比較複雜,既鑄造銅錢如「洪武通寶」,又使用紙幣如「大明寶鈔」,而貴金屬白銀作為通用貨幣廣泛流通,後來更有西洋銀元流入。鈔關徵稅時,錢鈔與銀兩兼收。比如某段時間內,朝廷財政官員報告府庫內錢鈔缺乏,便知會各地鈔關,多收錢鈔;反之則要求折收銀兩。
  當時尚沒有中央銀行統一控制貨幣發行的現代機制,而民間長距離的商貿運輸,又日益興盛,此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調節手段。「鈔關」之名,正體現了設關的初衷。直到萬曆(1573~1620)初期,名相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規定全國賦稅折銀徵收,鈔關才統一征銀。七大鈔關之中,淮安關的地位甚為特殊和重要,至清代中前期極盛之時,號稱「三關十八口岸」,體系相當龐大。這與明清兩代淮安府的行政級別及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有明一代淮安府屬於南直隸,是今江蘇省境內長江以北僅有的兩個府之一,與揚州府並列。它下轄二州九縣,轄區範圍大體上涵蓋今日淮安、鹽城、宿遷、連雲港四市以及徐州市東部。清雍正年間(1722~1735)幾度分拆後,仍轄一府六縣,相當於現在淮安、鹽城二市的大部分。從地理上說淮安一府,為黃、淮、運三河交匯之處,洪澤湖、射陽湖分踞兩翼,境內支流引河眾多,某一水系倘有改道或淤塞,必然波及周邊。而商旅往來,為規避關卡,往往迂迴行進於密密麻麻的水道中,官方不得不在淮安府城的「大關」之外,再於河道交匯、市集興旺之地多設卡口,稽查偷漏稅者。相比之下,其他各鈔關口岸相對集中,「扼要會而據通津」,聲勢自然不如淮安關。
  明代淮安關設立之初,稅收定額為白銀12000兩,當時只對過往船隻按尺寸(寬窄、大小、長短)抽稅,稱為「船鈔」或「船料稅」。後來才逐漸依照所載貨物的種類和數量徵收商稅。經百餘年累計加征後,到明中後期的隆慶年間(1567~1572),淮安關稅收增至鈔三百餘萬貫,錢六百餘萬文,折合(時稱折色)白銀22700餘兩,接近翻了一番。
  天啟三年(1623)為應付遼東後金侵擾及內地「流寇」作亂,明廷開始大舉加派錢糧,到明末崇禎年間,淮安關稅額已達最初三倍以上,即近40000兩。明代的淮安關,除以鈔關稽徵商貿流通稅外,還有兩項特殊稅源戶部儲糧倉庫常盈倉,以及國營清江督造船廠。淮安常盈倉,每年有百萬石糧食中轉支運北上,納糧民眾、承運客商及裝卸包工頭等都要繳稅。屬工部管轄的清江船廠,也派專員設立「抽分廠」,對過往船隻、竹木、灰石等,按三十抽一的比例徵稅,作為建造漕船的工本銀。這一項每年可帶來收入白銀2萬兩左右。
  入清以後,淮安關覆蓋地域及口岸大為增加,權限更加集中,稅收額水漲船高。順治八年(1651)全關稅銀為58300兩,經過康熙六十年盛世,南北商品流通量持續增長,到雍正年間,稅收定額20餘萬兩,超出的盈餘已激增至23萬兩。乾隆初年唐英執掌淮安關之時,運河四大關(臨清、淮安、揚州、蘇州滸墅關)的平均年稅收為50.5萬兩,淮安關實際稅銀收入多達62.3萬兩,居各關之首。淮安是以漕糧運輸為主的口岸,糧食流通稅佔了稅收總額六成以上。而在全國常關(內地稅關,與徵收進出口稅的海關相對)之中,淮安關歲入長期位列第三。
  據學者研究,這六十多萬兩銀子,只是淮安關每年徵收的正稅。與其他各關一樣,淮安關在正稅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種種附加稅,如蓋印費、單費、驗貨費、補水費、辦公費等,通稱「火耗」和「陋規」。此類稅種及稅率,多由關上稅吏自行釐定,總額往往遠超正稅。唐英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中,嚴厲抨擊歷任關吏的操守,其原因正在於此。
  唐英並沒有在淮安關監督任上一展抱負,改革弊政。上書乾隆後不久,他調任九江關監督。真正讓他青史留名的,是後來出任景德鎮督陶官的十餘年間,對中國瓷器製造技藝發展的卓越貢獻。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陶瓷館內,仍有關於他精心營造的「唐窯」的專門介紹。而自乾隆朝中期起,淮安關與其他各關一樣,上繳稅額開始連年虧欠。時值盛世,關稅反而收不上來,顯然是相當一部分稅款流入了關吏的私囊。
  清人筆記中,反映了淮安關的腐敗情形:「淮關稅額二十萬,而歲征於商者,莫知其數。自監督左右,下至環關而居者,靡衣鮮食,鹹取給焉。」又記述淮關監督的日常應酬云:「淮關盛時,庖人能治鱔魚全集,相傳榷使賓客,輒召梨園,戲不散,席不撤也,每席多至一百餘品。」稅關大小官員,乃至一般幫閑跑腿,就像如今位居權力部門的諸公一樣,吃喝玩樂,聲色犬馬,穿戴名牌,出入豪車,無一不是公款消費。如此揮霍,收稅再多,也只會入不敷支。
  清代中後期,淮安關監督與南河總督(全稱江南河道總督,負責江蘇河道的疏浚及堤防維護)兩大官署,是全國有名的奢腐之地。兩署高官及下屬們駐紮的清江浦,極盡繁榮,十數裏長街上,茶樓、酒肆、浴室密密麻麻,還有上百家青樓妓院,歌舞通宵不停。關政之黑暗,可見一斑。乾隆盛世,是淮安關「三關十八口岸」徵稅格局的定型之時,同時也是它走向下坡路的開始。嘉慶、道光以來,即19世紀中前期,淮安關關稅連年虧額。除上述關吏肆意中飽私囊外,隨著西風東漸,外國政治及經濟勢力入侵,沿海開放口岸城市取代內陸城市地位,而近代化輪船海運又取代木船漕運,淮關事務,不免江河日下。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一度試圖恢復中斷了的南北漕運,但收效有限。光緒(1875~1908年)中前期,每年七八十萬石糧食北運,只有十萬石上下經過運河,其餘皆為海運,且此數逐年還有所減少。而江蘇、山東漕運河道設施維護工費,每年耗銀三十萬兩,顯然得不償失。光緒三十年(1904)清廷下令裁撤淮安關監督,改由淮安知府兼轄。屹立475年之久,見證明清兩朝運河經濟起起落落的淮安關,至此黯然謝幕。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19 18:23 , Processed in 0.0511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