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2|回復: 1

[轉貼] 蘆笙吹出一片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5-31 23:51: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朋友攛掇下,我踏上黔東南的采風之行。都說苗家婚禮“特色獨具”頗有古風!為此,我還特意去到一處名叫新箐的寨子,老天也很湊趣,讓我在那里見證了一場既生猛粗獷,又古風猶存的苗家婚禮。
  新郎阿果是在去年“蘆笙節”上認識阿細的。他也和所有苗家小夥一樣,先是遞給姑娘一把花傘,然後再用蘆笙向她吹出“求愛歌”,姑娘若有意,便以歌相答。反之,則一聲不啃,放下花傘以示拒絕!
  蘆笙的幽韻在節日上空縈蕩,傾訴著愛的情愫。姑娘靜靜聽著,辨認和收藏著愛的信息。一腔心曲尚未奏完,阿果早已喜出望外了。因為,姑娘不僅用甜娓的歌聲回應他的示愛,還挽起他的胳膊向林箐深處走去。
  時值九月,滿眼的濃翠給人帶來凝重,而不冷不熱的氣溫又給人以春天的幻覺。秋光如抒情的行板,歌吟一般,在每一棵樹的葉萼和果實上,閃爍著對成熟的期許,宛如當地著名的“金秋梨”,一經秋風撫愛,就如青春胸脯,悄悄膨脹起來……
  心照不宣的年青人在這種忿圍里,不玩出點驚心動魄,似乎就對不起節日的浪漫和蘆笙那煽情而充滿野性的旋律,而阿細的主動,一下子又點燃了阿果壓在心底的激情。愛,就是這樣——默默地以心相許固然是愛的範本,但奮不顧身地投懷送抱,則更是一種愛的經典!
  那天晚上,倆人在心曲互吐中,一呆就是月上中天。直到小夥承諾半年後娶她,兩顆擦出火花的心,才在圓月的見證下逐漸平息下來。
  苗家姑娘談婚論嫁,禮節是很多的,而祭祀祖先,更是不可忽缺的禮儀。阿細正是通過這些儀式,祈求祖先對自己的婚姻予以護佑和關愛。
  苗族沒有文字,因而也就沒有家譜。阿細的叔叔對我說:苗家的族系就是父子連名,所謂“父子連名”,就是用父親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頭一個字,世代相連構成一個譜系。苗家任何一位成年人,都能記住或說出自己五輩以上祖先的名字。這種連名制度,有助財產的繼承和宗族的維系,阿細就是根據這種“連名制”,憑記憶念出祖先名字的。每念到一位祖先,她就將幾滴酒倒在地上,祈禱之後,再念下一位,再倒幾滴酒……祭奠儀式,虔誠而肅穆。
  苗家還把婚禮的前一天叫做“插花日”。這天,不僅女家賓客齊聚,男方也要派出迎親隊伍去女家送禮。迎親隊伍的人數必須是單數,通常由7位9位或11位年青人組成,。領隊的男性叫“迎親大哥”,女性叫“迎親大姐”,另外還得請來一班吹蘆笙的樂手。他們一到女家門外便鳴放鞭炮,女方則緊閉大門,必待迎親大哥送上紅包,迎親大姐講出一番求親的“吉祥頌語”,方準進門。迎親人員入座後,新娘的閨中密友和鄰里姐妹,會借敬酒、上菜、勸茶、盛飯的當兒,伺機往客人臉上抹鍋底黑,直抹得迎親客人個個成了大花臉,方肯罷休。有的苗寨還風行用豆渣和蕁麻對迎親人客人圍攻,直打得客人滿身豆渣;或被蕁麻蜇出滿身斑疹……
  據說只有這樣,兩個喜結良緣的寨子或家庭,才能越打越親,越打越發……
  有些苗女,在接到男方定下婚期的前十天,就不再出門了。這些渾身上下都收拾得清清爽爽的準新娘,獨宿在一間小屋里,白天沈默寡言,一舉一動都透著神聖,也透出拘謹,連咳嗽也不敢大聲。她們就這樣用自己的清純和美麗,去憧憬那個激情燃燒的時刻。晚上,也只有到了晚上,她們才在閨房里備上茶點,邀請近親的女性和閨中好友圍坐一圈,唱起“哭嫁歌”來。新娘居中,傍邊的女友為“安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輪流,時斷時續。有母女哭唱的,有姊妹哭唱的,也有姑嫂哭唱的,更有罵媒人“害我離親背友”的……有唱三五天的,也有唱七八天的。內容多是:訴說別離苦,回憶姐妹情,感謝父母恩,托囑兄嫂照護雙親等等。若在從前,新娘的母親還要用“哭唱”的形式,向女兒傳授一些做“女人”的知識或技巧。但隨著社會開放,那些多少讓人尷尬的言傳身教,現已不提倡了。
  不提倡歸不提倡,有的事情卻必須按例進行:
  由於“插花日”第二天就是婚禮的“正日子”,所以在這天晚上,苗家青年照例是要對唱山歌的,而且一直要唱到淩晨4點,花轎出門。
  “杉木水桶柏木瓢,阿妹擔水顫搖搖……”
  這首在苗區流傳很久的民謠,說不上有什麽意思,但又絕非沒有意思。與那些充滿了火辣辣的質感和呼天搶地般訴求的北方民歌不同,它溫麗含蓄,有一種清新峭健的山野氣息。這就是苗家民歌,與之形影相伴的就是苗家的蘆笙。蘆笙的音色有些野,也較為單調,但吹奏者們卻很投入地把那狂野的聲音送得很遠,連帶自已的那份情緒——其中既有生命的溫柔,也澎湃著青春的燥動。不由讓人猜測:他是在為眼下的婚禮祝福,還是特意吹給某個相好姑娘聽的?真要引來一位銀飾璀璨的苗女回眸一瞥時,吹蘆笙的小夥們便益發拿腔拿式,招搖作態,很有點“人來瘋”的味道。
  這期間,身為新郎倌的小夥子,為了感恩,卻一直在向女家的親友磕頭,三叔五舅,七姑八姨,加起來要磕一百多個。新娘在黎明5點準時出閣。哭嫁聲中,先由媽媽為女兒穿一雙夫家送來的新鞋,再由族中的哥哥或弟弟將新娘從正門背出,送入門外的花轎,並在一群身著盛裝的姐妹陪伴下,吹吹打打擡往男家。新娘轎前,帶有糯米飯和酒,以備沿途拜祭山石、河流,花鳥、樹木,祈求大自然給苗家帶來風調雨順。途中若與別的迎親隊伍相遇,則各自爭先從高處繞過。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承載苗家新娘的工具也在變化著,從擡轎娶親、騎馬娶親,現在的苗族同胞也有用汽車迎娶新娘的了。但信守苗家風俗的阿果,仍堅持用傳統的花轎,迎娶自已的心上人!
  當我隨著花轎與送親隊伍走到一處河邊時,對岸立即吹響歡騰激越的蘆笙,這是男家的親友來迎接新娘了。
  按苗家風俗,迎親的蘆笙是不能停的,只要吹響,就得一路吹下去,直到把新娘迎進家中。那天,迎接阿細的蘆笙,從河邊一直吹進寨子,然後,又不停地圍著阿細家的房舍繞圈。幾位蘆笙手後來說,他們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這一點都不誇張。因為迎親的蘆笙要比小夥求愛用的蘆笙大得多,每支都有三、四米長,不吹你個“呼兒咳喲,”那才怪事!
  新娘進門的禮儀也很特別,在跨過門檻前,我看見一位類如法師的人,手提一只大公雞,念念有詞,不時將雄雞繞過新娘頭上的紅傘。這種苗語叫做“掃”儀式,有驅邪祈福的意思。在苗家的觀念里,雞是光明的使者,用雞“掃”過的新娘,是會給男家帶來幸福與財富的。末了,大家一擁而進,新娘不在堂屋停留,直接住進側房,與新郎分室而居,隔窗相望。這倒不為營造“盈盈一窗間,脈脈不得語”的詩情畫意!而是苗家婚俗傳統——新人在新婚之夜不能同房!
  不同房就不同吧,“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相愛已逾半年的阿果和阿細,那在乎這一天、兩天。何況,喜慶的蘆笙仍在吹奏。它不僅吹出一片愛情;那時而妙曼,時而高亢的旋律,裹挾著苗家那粗豪生猛的情感洪流,正在苗嶺的夜色下,觸摸和撞擊你的心靈。你若未曾聽過,那沒關系。但你只要聽過了,就一定會愛上它,這正是苗家蘆笙的魅力!也正是這觸動心靈的天籟之聲,才讓一對對的苗家青年走進婚姻殿堂,創造新的生命,也讓這個偉大的、知足長樂的兄弟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
發表於 2011-9-1 13:58: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2 12:55 , Processed in 0.0883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