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7054|回復: 14

[列史正傳] 淺談西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7-5 09:2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
也有以東漢與西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西漢為漢太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其間曾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9年-23年)。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
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在,
「漢人」仍然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亦慢慢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逐漸被稱為「漢字」。

漢初;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
認為漢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代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或「炎劉」。


西漢的建立...
前209年,秦末,由於政令越發嚴苛,而最終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六國舊貴族也藉此時機紛紛復國。
前206年,楚國貴族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廷。
其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之後兩股勢力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西漢建國。

前期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
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
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史稱「白馬之誓」。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虛弱,
而漢太祖劉邦在企圖收復秦末被匈奴汗國佔據的河套地區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
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

劉邦在世之時,因為太子劉盈柔弱,曾想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因為呂后和大臣反對未成。劉邦去世後,呂后之子漢惠帝劉盈繼位。
呂后害死趙王如意,並砍斷戚夫人手足,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漢惠帝因呂后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後抑鬱病逝。此後其子劉恭、劉弘先後即位,
呂后垂簾聽政。呂后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
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封呂氏子弟呂臺、呂產等為王,引發朝中群臣和劉氏宗室的強烈反彈,終致在她身後釀成「周勃安劉」。

周勃、陳平等老臣發動政變,斬殺諸呂,廢掉劉弘,迎立漢太祖劉邦五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他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
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
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
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西元前154年)爆發了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
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平叛,在三月即告彌平,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在與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
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時期。

崛起與擴張
張騫出使西域圖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世宗孝武皇帝,即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
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
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積極治國;
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開始逐步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汗國。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
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西漢成為當時的東亞盟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在位後期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
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了衰弱的局面。
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了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也使西漢不至於衰敗滅亡。
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與民爭利,
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
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
對內繼續休養生息,放寬了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的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
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
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
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戰略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了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
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漢武帝中期以來瀕臨崩潰的境況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中衰
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的策略,經常大赦,導致盜賊遍地,土地集中日益嚴重。
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
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劇膨脹。
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同性戀),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
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
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
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基本上漢朝共分為兩個朝代  西漢與東漢  其分界點就在於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 導致西漢的結束  
但若是要以盛世來談 漢武帝劉徹繼承了其祖父與父親的文景之治的平穩盛世 在加以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再加上取消文景之治所使用的老黃學說 無為而治的方針   改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開始逐步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以及當時的漢朝出了許多名將例如衛青 霍去病 李廣 等等
降伏匈奴 朝鮮等等 使西漢成為當時的東亞盟主..
但在他後期卻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以及經年累月的遠征導致前朝所留下的積蓄被他揮霍殆盡
所以在劉徹的治理下由漢朝極盛開始慢慢的轉為衰敗......

[ 本帖最後由 kaewen 於 2010-7-5 19:51 編輯 ]
發表於 2010-7-7 10: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漢 (前202-8)
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時間滅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漢王朝。
中華帝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時期,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強盛,使中國人和漢人划上了等號,從此"漢人,漢字,漢族"就用到今天。
中國人的思維卻遭受到限制,由漢武帝開始,儒學-一種埋沒人性的哲學,開始成為統治者所用的工具,成為讀書人晉身官場的教科書,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帝國的主流思想,抹煞了由春秋時期開始形成的燦爛繽紛的諸子百家思想。束縛了中國人的思維,但鞏固了政治,使中華帝國的政治相對其他民族來得穩定。
------------
這個就是kaewen大文章中出現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真不知道秦始皇老兄看到這樣會不會憤慨= =||..
當時算是儒生抬頭的時代了..李斯看到之後..也可能會說..哪尼..怎會獨尊儒術= =||..我的法家呢一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7-7 10:55:1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覺得 若秦始皇跟李斯還在 因該會瘋掉吧....=.=
皆因當時以法家為本 儒家為輔  再者等等的一些學說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以當時的學說論述的有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及陰陽家等等學說
但自從 董仲舒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無形之中就箝制了 其他的學說思想...
因為儒家思想是有利於君王權威統治的  也就造就後來的皇帝的權威的極致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7-7 11: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aewen 於 2010-7-7 10:55 發表
我覺得 若秦始皇跟李斯還在 因該會瘋掉吧....=.=
皆因當時以法家為本 儒家為輔  再者等等的一些學說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以當時的學說論述的有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及陰陽家等等學說
但自從 董仲舒 罷黜百家 獨 ...

西漢文學..史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的成就影響深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獨尊儒術的原因..
不過相對之下..雖然最後漢被宦官所搞爛..但我覺得這些儒官..也要負上一些責任..
但在漢高祖稱帝之後..看到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董仲舒不知道是不是看到這才心理不是滋味..覺得..以儒也可治國..何須只獨寵道家思想..
講句實在的..我覺得各流派的爭執..在古時候就有了..一家的興起.一家的衰落..
而我有看大漢天子..只是沒全部看完..不過印象似乎再提呂后的事..真後悔沒全部看完..
畢竟一些歷史古裝劇..還滿好看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7-7 11:42: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suzr 於 2010-7-7 11:05 發表

西漢文學..史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的成就影響深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獨尊儒術的原因..
不過相對之下..雖然最後漢被宦官所搞爛..但我覺得這些儒官..也要負上一些責任..
但在漢高祖稱帝之後..看到秦亡經驗..遂 ...

我也是這樣覺得  
因為儒學之術是造就君王權威統治的論述
也因為王權的確立..就容易產生暴君
如果儒家學說用在一個賢能的皇帝那就是好的
但若是暴君呢 這個儒家學說相對的就變得很糟....

所以從劉邦的觀點來看秦朝的敗亡 而採用老黃之術來治國這個觀點還蠻正確的(秦朝的治國學說建立在法家思想基礎上)
一直到漢景帝都還是延用老黃之術來治國是創出盛世時期的文景之治
然而到漢武帝初期還是採用老黃之術  到了聽從董仲舒的建議 獨尊儒術...而廢除百家
使得各家的學說被打壓 相對的箝制其他的思想了 進而讓封建制度維持了2千多年

再來談談呂后
她協助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以皇太后的身分掌握朝正達十五年之久。
《史記》和《漢書》這兩部著名的史書,都給她立了「本紀」,這是專門給帝王立的傳記體裁─她是中國立是上第一個君臨天下的后妃載入史冊的。

劉邦死後繼位者 惠帝因忠厚懦弱,漢朝的政權自然落入呂后之手。呂后這一次的刀鋒所向,主要是針對劉氏宗室,劉邦的子孫們。
這與他後來大封呂氏家族一樣,都是有者篡權的目標。第一個犧牲者是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和他兒子劉如意。
戚夫人曾與呂后有過爭奪太子的恩怨。故高祖臨死前,曾將如意托付給周昌,讓周昌作趙國國相,保護如意,希望能使之免遭呂后毒手。
然劉邦死後,呂後即命人將戚夫人逮捕,殘忍的先斬掉四肢,再挖其雙眼、損其雙耳、割掉舌頭後,又將他棄至於糞池中,名曰「人彘」,
又毒死如意,惠帝不齒母親作為,從此不問國事,抑鬱以終,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在惠帝不問政之時,呂后干政,在丞相蕭何,曹參等人的輔佐下,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方針,例如減輕賦稅、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等等,
從而使社會保持穩定,經濟有相當程度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社會最安定的一個時期─「文景之治」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正是呂后的重要功績。
惠帝死後,呂后立劉恭為少帝,實際自己林朝稱制。然後大封呂氏家族為王,掌握禁軍軍權,並進入宮中朝內掌權。於是,劉氏王朝實際成為呂家天下。

公元前一八四年,少帝因對呂后有怨言,被呂后廢掉另立劉弘為帝。呂后繼續掌握政權,不但剝奪了劉氏宗室的權力,
更努力培植呂氏力量,以便在適當的時候,取劉氏天下而代之!然而,他違反了劉邦生前規定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禁令。
又削奪了許多開國功臣、元老的權力,使劉氏與重臣元老都對他不滿,積怨越來越深。
因此,當公元一八零年呂后病死的時候,劉邦的老臣陳平、周伯就將早已準備好的消滅呂氏計畫付諸實施,把呂氏一們全族覆滅,
迎接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恒入京為帝,是為一代明君─漢文帝。

諸呂之變是漢代歷史上一次慘痛的教訓
而這場有呂后挑起的血腥搏鬥
最終以他全族子孫的生命為代價劃上了休止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7-7 12: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武帝晚年時變成個性猜忌
最後誤信謠言以致殺了太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7-7 12:06:11 | 顯示全部樓層
呂后(公元前241∼公元前180) 名雉,字娥姁,秦代單父(今山東省單縣終興鎮)人,漢高祖劉邦結髮之妻。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封呂雉為皇后,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她是劉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  
劉邦去世後,惠帝立,呂後掌權,惠帝死後,她先後選立劉恭,劉弘為帝。 
她死於公元前180年,時年62歲。是一位性格剛毅、有抱負、有韜略、有作為的政治家

歷史評價
  呂太后當政十五年,推行約法省禁、與民生息的政策,做了幾件大事:叫各郡縣推舉優秀農民,予以勉勵,減輕賦稅,改秦稅什收其伍為什伍稅一;允許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遷徙他鄉的農民回到家鄉,並歸還田宅,官吏不得因其過去有不法行為打罵或歧視;釋放奴婢,回鄉從事農耕,官吏不得干涉;裁減大批軍官士卒,轉業還鄉,優先給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廢秦時因株連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使邊境安定。這些政策的實施,緩和了內外矛盾,刺激了生產發展,增強了漢王朝的國力。   
《史記》評價說:「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亂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呂后先後掌權達十五年,稱制時出現五星連珠(一種天象,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星排成一條直線,古人認為出現這種天像是順應天命),但是史書沒有記載。總之,呂后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統治者。

-------------------------------
其實呂后這人該怎評論..歷史算是兩極..他是為了把自己族人拱上權力核心..做出很多不該為之事..如在你在文章中提的"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挖眼燒耳,給她吃啞藥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任其哀號,名為「人彘」。劉盈不滿其母的殘忍,棄理朝政。 "
而也因為這樣立劉弘為(後)少帝..呂太后照舊臨朝天下..所以劉弘不稱元年..
但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書羞辱呂後..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
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
著實讓人看到這人的政治手腕..但其最終下場..也是被其滅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7-7 12: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asyugu 於 2010-7-7 12:00 發表
漢武帝晚年時變成個性猜忌
最後誤信謠言以致殺了太子

你說的應該是巫蠱之禍吧..kaewen大他這篇介紹中也有簡略到..
算是間接殺了太子劉據..所以他在晚年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在輪台宮殿(並非新疆輪台)裡下《罪己詔》:《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有關漢武帝的史書記載還滿多的..可見後世對於他的評論還算"不錯"..

[ 本帖最後由 hsuzr 於 2010-7-7 12:12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7-7 12:33:0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gasyugu 於 2010-7-7 12:00 發表
漢武帝晚年時變成個性猜忌
最後誤信謠言以致殺了太子


您所言得這一段是巫蠱之禍

漢武帝晚年 好神仙,尚迷信,晚年多病,更是疑神疑鬼。當時許多方士女巫經常出入宮廷,教宮人埋木偶於地下,祭祀禳災。
婦女們猜忌的就告訐是咒詛皇帝。武帝聽了大怒,捕殺後宮和大臣數百人,說是「巫蠱」。
一天武帝晝寢,夢見有數千木人打他,驚醒後身感不適,就令其親信江充率領胡巫,到處掘地挖木偶,
捉到有嫌疑的人就非刑拷問,自京師三輔以至郡國,因此而死的有數萬人。

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於征和二年七月指使胡巫說太子宮中有蠱氣,木偶最多,又有帛書。
此時武帝正臥病在甘泉宮,和京師消息隔閡。太子得知,非常害怕,聽從少傅石德的計策,
詐稱武帝使者捕殺江充和胡巫,並遣人到未央宮,請他母親衛皇后下旨,調發士卒自衛。
有人走報武帝,說太子造反。武帝就派丞相劉屈前去捉拿,雙方在長安城內混戰了幾天,太子兵敗逃走,自縊身亡,衛皇后也因此而自殺。
這一事件,史稱「巫蠱之禍」。事後武帝逐漸發覺此案頗多誣陷,而高寢郎田千秋又上書為太子訟冤。
征和三年,武帝悔悟,族滅江充,腰斬劉屈並梟其妻,並在宮中建了一座思子之宮,以寄哀思。


若是按照資治通鑑來看

征和元年,巫蠱事起,武帝怒,殺後宮延及大臣,死者數百人。武帝心既以為疑,嘗晝寢,夢木人數千持杖欲擊帝,因是體不平。
江充自以與太子及衛皇后有隙,恐晏駕後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言帝之疾在巫蠱。帝遂使充為使,治巫蠱獄。
充將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蠱及夜祠、視鬼,染污令有處,輒收捕驗治,燒鐵鉗灼,強服之。
民轉相誣以巫蠱,吏輒劾以為大逆無道;自京師、三輔連及郡、國,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
二年七月,武帝春秋高,疑左右皆為蠱咒詛;有與無,莫敢訟其冤者。江充既知上意,因胡巫檀何言:「宮中有蠱氣,不除之,上終不差。」
武帝及使充入宮,掘地求蠱,充先治後宮希夫人,以次皇后、太子宮,掘地縱橫。充云:於太子宮得大人龍多,又有帛書,所言不道。
太子懼,將向甘泉,而江充持太子甚急。太子從石德計,謀斬江充。蘇文迸走,得亡歸甘泉宮,說太子無狀。武帝及使召太子。
使者不敢進,歸報云:「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以歸。」

武帝大怒。於是從甘泉來,幸城西建章宮,詔發三輔近縣兵,部中二千石以下,丞相兼將之。
太子亦遣使者矯制赦長安中都官囚徒,命少傅石德及賓客張光等分將;使長安囚如侯持節,發長水及宣曲胡騎,皆以裝會。
侍郎馬通使長安,因追捕如侯,告胡人曰:「節有詐,勿聽也!」遂斬如侯,引騎入長安;又發楫棹士以予大鴻臚商丘成。
初,漢節純赤,以太子持赤節,故更為黃旄加上以相別。

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召護北軍使者任安,與節,令發兵。安拜受節;入,閉門不出。太子引兵去,驅四市人凡數萬眾,
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五日,死者數萬人,血流入溝中。民間皆云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丞相附兵浸多。
庚寅,太子兵敗,南奔覆盎城門。司直田仁部閉城門,以為太子父子之親,不欲急之,太子由是得出亡。
東至湖縣,藏匿泉鳩裡;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覺。八月,辛亥。
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鬥死,皇孫二人皆並遇害。
九月,吏民以巫蠱相告言者,案驗多不實。武帝頗知太子惶恐無它意,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上憐太子無辜,
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天下聞而悲之。

所以始作俑者是江充 借巫蠱之禍來陷害房太子劉據 而漢武帝在不明就以的狀況之下間接害死房太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7-7 13: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競欲構太子
  當初,漢武帝二十九歲時才有了長子劉據,甚愛之。劉據長大後,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漢武帝嫌他「不類己」,皇后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漢武帝察覺後,對大將軍衛青說:「我朝有很多事都還處於草創階段,再加上周圍的外族對我國的侵擾不斷,朕如不變更制度,後代就將失去準則依據;如不出師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們受些勞苦。但倘若後代也像朕這樣去做,就等於重蹈了秦朝滅亡的覆轍。太子性格穩重好靜,肯定能安定天下,不會讓朕憂慮。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聽說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覺,難道真是如此嗎?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轉告他們。」衛青叩頭感謝。皇后衛子夫聽說後,特意摘掉首飾向漢武帝請罪。後來,每當太子勸阻征伐四方時,漢武帝就笑著說:「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
  武帝每次出外巡遊,經常將留下的事交付給太子,宮中事務交付給皇后。如果有所裁決,待漢武帝回來後就將其中最重要的向他報告,漢武帝也沒有不同意的,有時甚至不過問。
  武帝用法嚴厲,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官吏;而太子待人寬厚,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從輕發落。太子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執法大臣都不高興。皇后害怕長此下去會獲罪,經常告誡太子,應注意順從皇上的意思,不應擅自有所縱容寬赦。漢武帝聽說後,認為太子是對的,而皇后不對。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邪臣多黨與,故太子譽少而毀多。衛青薨,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群臣中,為人寬厚的都依附太子。而用法嚴苛的則都詆毀太子。由於奸邪的臣子大多結黨,所以為太子說好話的少,說壞話的多。衛青去世後,那些臣子認為太子不再有母親娘家的靠山,便競相陷害太子。〕
  漢武帝與兒子們很少在一起,與皇后也難得見面。一次,太子進宮謁見皇后,太陽都轉過去半天了,才從宮中出來。黃門蘇文向漢武帝報告說:「太子調戲宮女。」於是漢武帝將太子宮中的宮女增加到二百人。後來太子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蘇文懷恨。蘇文與小黃門常融、王弼等經常暗中尋找太子的過失,然後再去添枝加葉地向漢武帝報告。對此,皇后恨得咬牙切齒,讓太子稟明皇上殺死蘇文等人。太子說:「第勿為過,何畏文等!上聰明,不信邪佞,不足憂也!(只要我不做錯事,又何必怕蘇文等人!皇上聖明,不會相信邪惡讒言,用不著憂慮。)」有一次,漢武帝感到身體有點不舒服,派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回來後對漢武帝言道:「太子面帶喜色。」漢武帝默然無語。及至太子來到,漢武帝觀其神色,見他臉上有淚痕,卻強裝有說有笑,漢武帝感到很奇怪,再暗中查問,才得知事情真相,於是將常融處死。皇后自己也小心防備,遠避嫌疑,所以儘管已有很長時間不再得寵,卻仍能使漢武帝以禮相待。

禍起朱世安
  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時任太僕,為人驕奢不奉法,擅自動用軍費1900萬錢,事敗後被捕下獄。時值武帝下詔通緝陽陵大俠(此大俠非彼大俠,是漢代的黑社會)朱世安,公孫賀為贖兒子之罪,請求皇帝讓他追捕,武帝允諾。公孫賀歷經艱辛,將朱世安捕獲移送朝廷,其子之罪將以赦免。孰料朱世安懷恨在心,笑曰:「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丞相把禍事引到自己家族裡了,終南山的竹子寫不盡我要告發的罪狀,斜谷裡的樹木也不夠製作被牽連的人所用的桎梏。〕於是他在獄中上書朝廷,聲稱公孫敬聲與武帝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專用馳道上埋藏木人以詛咒皇帝等事件。當時的人對巫蠱深信不疑,武帝大怒,最後公孫賀父子死獄中,滿門抄斬。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相繼被牽連入內,被殺。
  這時,方士和各類神巫多聚集在京師長安,大都是以左道旁門的奇幻邪術迷惑眾人,無所不為。一些女巫來於宮中,教宮中美人躲避災難的辦法,在每間屋裡都埋上木頭人,進行祭祀。因相互妒忌爭吵時,就輪番告發對方詛咒皇上、大逆不道。漢武帝大怒,將被告發的人處死,後宮妃嬪、宮女以及受牽連的大臣共殺了數百人。漢武帝產生疑心以後,有一次,在白天小睡,夢見有好幾千木頭人手持棍棒想要襲擊他,霍然驚醒,從此感到身體不舒服,精神恍惚,記憶力大減。江充與太子及皇后有嫌隙,見漢武帝年紀已老,害怕皇上去世後被太子誅殺,便定下奸謀,說皇上的病是因為有巫蠱作祟造成的。於是漢武帝派江充為使者,負責查出巫蠱案。江充率領胡人巫師到各處掘地尋找木頭人,並逮捕了那些用巫術害人,夜間守禱祝及自稱能見到鬼魂的人,又命人事先在一些地方灑上血污,然後對被捕之人進行審訊,將那些染上血污的地方指為他們以邪術害人之處,並施以鐵鉗燒灼之刑,強迫他們認罪。於是百姓們相互誣指對方用巫蠱害人;官吏則每每參劾別人為大逆不道。從京師長安、三輔地區到各郡、國,因此而死的先後共有數萬人。

無以自明,子弄父兵
  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遂陷害太子,江充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傢伙,他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到處發掘木頭人,並且還用燒紅了的鐵器鉗人、烙人,強迫人們招供。不管是誰,只要被江充扣上「詛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沒過多少日子,他就誅殺了好幾萬人。
  在這場慘案中,丞相公孫賀一家,還有陽石公主、諸邑公主,長平侯衛伉都被漢武帝斬殺了。江充見漢武帝居然可以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下毒手,就更加放心大膽地幹起來。他讓巫師對漢武帝說:「皇宮裡有人詛咒皇上,蠱氣很重,若不把那些木頭人挖出來,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於是,漢武帝就委派江充帶著一大批人到皇宮裡來發掘桐木人。他們先從跟漢武帝疏遠的後宮開始,一直搜查到衛皇后和太子劉據的住室,各處的地面都被縱橫翻起,以致太子和皇后連放床的地方都沒有了。 為了陷害太子劉據,江充趁別人不注意,把事先準備好的桐木人拿出來,大肆宣揚說:「在太子宮裡挖掘出來的桐木人最多,還發現了太子書寫的帛書,上面寫著詛咒皇上的話。我們應該馬上奏明皇上,辦他的死罪。」此時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不在長安。
  太子劉據召問少傅石德,身為太子師傅的石德懼怕自己受誅連,說:「丞相公孫賀一家、兩位公主、長平侯衛伉都因為巫蠱死了,現在在太子的宮裡挖出桐木人,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不知是巫師放置的還是確實有,我們自己是無法解釋清楚的),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而且皇上在甘泉宮養病,皇后和我們派去的人都被攔住不報,現在根本見不到皇上,甚至連皇上在不在了都不知道,奸臣做出這些事,難道太子忘了秦朝的太子扶蘇是怎麼死的嗎?)」建議太子越權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們的陰謀,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韓說懷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詔,被來人殺了。太子派人稟告皇后,又分發武器給侍衛。太子向百官宣佈江充謀反,把江充殺了。當時江充另一助手蘇文逃到武帝處,向武帝控訴太子,武帝開始並不相信此說,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裡,回報武帝說「太子反已成,欲斬臣,臣逃歸。」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劉屈髦率兵平亂。太子來到北軍軍營南門之外,站在車上,將護北軍使者任安召出,頒與符節,命令任安發兵。但任安拜受符節後,卻返回營中,閉門不出。太子帶人離去,將長安四市的市民約數萬人強行武裝起來,到長樂宮西門外,正遇到丞相劉屈髦率領的軍隊,與丞相軍激戰五日,死者數萬人。長安城有流言說太子謀反,所以人們不敢依附太子,而丞相一邊的兵力卻不斷加強,最終,太子勢孤力弱而兵敗,唯有逃離長安。
  守門官田仁放太子逃出長安,丞相劉屈髦要殺田仁,御史大夫暴勝之對丞相說:「司直為朝廷二千石大員,理應先行奏請,怎能擅自斬殺呢!」於是丞相將田仁釋放。漢武帝聽說後大發雷霆,將暴勝之逮捕治罪,責問他道:「司直放走謀反的人,丞相殺他,是執行國家的法律,你為什麼要擅加阻止?」暴勝之惶恐不安,自殺而死。武帝詔遣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衛子夫選擇了自殺。武帝認為,任安是老官吏,見出現戰亂之事,想坐觀成敗,看誰取勝就歸附誰,對朝廷懷有二心,因此將任安與田仁一同腰斬,漢武帝因馬通擒獲如侯,封其為重合侯;長安男子景建跟隨馬通,擒獲石德,封其為德侯;商丘成奮力戰鬥,擒獲張光,封其侯。太子的眾門客,因曾經出入宮門,所以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太子發兵謀反的,一律按謀反罪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太子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因太子逃亡在外,所以開始在長安各城門設置屯守軍隊。
  漢武帝憤怒異常,群臣感到憂慮和恐懼,不知如何是好。壺關三老令孤茂上書漢武帝為太子申冤說:「我聽說:父親就好比是天,母親就好比是地,兒子就好比是天地間的萬物,所以只有上天平靜,大地安然,萬物才能茂盛;只有父慈,母愛,兒子才能孝順。如今皇太子本是漢朝的合法繼承人,將承繼萬世大業,執行祖宗的重托,論關係又是皇上的嫡長子。江充本為一介平民,不過是個市井中的奴才罷了,陛下卻對他尊顯重用,讓他挾至尊之命來迫害皇太子,糾集一批奸邪小人,對皇太子進行欺詐栽贓、逼迫陷害,使陛下與太子的父子至親關係隔塞不通。太子進則不得見上,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臣竊以為無邪心。(太子進則不能面見皇上,退則被亂臣的陷害困擾,獨自蒙冤,無處申訴,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殺死江充,卻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為陛下的兒子,盜用父親的軍隊,不過是為了救難,使自己免遭別人的陷害罷了,臣認為並非有什麼險惡的用心)。《詩經》上說:『綠蠅往來落籬笆,謙謙君子不信讒。否則讒言無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亂。』以往,江充曾以讒言害死趙太子,天下人無不知曉。而今陛下不加調查,就過分地責備太子,發雷霆之怒,徵調大軍追捕太子,還命丞相親自指揮,致使智慧之人不敢進言,善辯之士難以張口,我心中實在感到痛惜。希望陛下放寬心懷,平心靜氣,不要苛求自己的親人,不要對太子的錯誤耿耿於懷,立即結束對太子的征討,不要讓太子長期逃亡在外!我以對陛下的一片忠心,隨時準備獻出我短暫的性命,待罪於建章宮外。」奏章遞上去,漢武帝見到後受到感動而醒悟,但還沒有公開頒布赦免。
  太子向東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隱藏在泉鳩裡。主人家境貧寒,經常織賣草鞋來奉養太子。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識的人住在湖縣,聽說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於是消息洩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圍捕太子。太子知道自己難以逃脫,便回到屋中,緊閉房門,自縊而死。前來搜捕的兵卒中,有一山陽男子名叫張富昌,用腳踹開房門。新安縣令史李壽跑上前去,將太子抱住解下。主人與搜捕太子的人格鬥而死,二位皇孫也一同遇害。
  太子有三子一女,史書留名的是史皇孫劉進(即劉詢之父),全部因巫蠱之亂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孫子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為漢宣帝。
  官吏和百姓以巫蠱害人罪相互告發的,經過調查發現多為有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會高寢郎田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罷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於是漢武帝霍然醒悟,立即就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並下令將江充滿門抄斬,將蘇文燒死在橫橋之上。曾在泉鳩裡對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為北地太守,後也遭滿門抄斬。上憐太子無辜,就派人在湖縣修建了一座宮殿,叫作「思子宮」,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歸來望思之台」,藉以寄托他對太子劉據和那兩個孫子的思念,天下聞而悲之。


史料原文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戾太子據,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年七歲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禖,使東方朔、枚皋作禖祝。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元鼎四年,納史良娣,產子男進,號曰史皇孫。
  武帝末,衛後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恐上晏駕後為太子所誅,會巫蠱事起,充因此為奸。是時,上春秋高,意多所惡,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窮治其事。丞相公孫賀父子,陽石、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語在《公孫賀》、《江充傳》。
  充典治巫蠱,既知上意,白言宮中有蠱氣,入宮至省中,壞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時上疾,辟暑甘泉宮,獨皇后、太子在。太子召問少傅石德,德懼為師傅並誅,因謂太子曰:「前丞相父子、兩公主及衛氏皆坐此,今巫與使者掘地得征驗,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可矯以節收捕充等系獄,窮治其奸詐。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太子急,然德言。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客格殺說。御史章贛被創突亡。自歸甘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發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氂等戰。長安中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兵敗,亡,不得。
  上怒甚,群下憂懼,不知所出。壺關三老茂上書曰:「臣聞父者猶天,母者猶地,子猶萬物也。故天平地安,陰陽和調,物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之中子乃孝順。陰陽不和,則萬物夭傷;父子不和,則室家喪亡。故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於瞽叟;孝已被謗,伯奇放流,骨肉至親,父子相疑。何者?積毀之所生也。由是觀之,子無不孝,而父有不察,今皇太子為漢適嗣,承萬世之業,體祖宗之重,親則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閭閻之隸臣耳,陛下顯而用之,銜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飾奸詐,群邪錯謬,是以親戚之路隔塞而不通。太子進則不得上見,
  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子盜父兵以救難自免耳,臣竊以為無邪心。《詩》曰:『營營青蠅,止於藩;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往者江充讒殺趙太子,天下莫不聞,其罪固宜。陛下不省察,深過太子,發盛怒,舉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將,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臣聞子胥盡忠而忘其號,比幹盡仁而遺其身,忠臣竭誠不顧鈇鉞之誅以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詩》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闕下。」書奏,天子感寤。
  太子之亡也,東至湖,臧匿泉鳩裡。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覺。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鬥死,皇孫二人皆並遇害。上既傷太子,乃下詔曰:「蓋行疑賞,所以申信也。其封李壽為干阝侯,張富昌為題侯。」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而車千秋復訟太子冤,上遂擢千秋為丞相,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及泉鳩裡加兵刃於太子者,初為北地太守,後族。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天下聞而悲之。
  初,太子有三男一女,女者平輿侯嗣子尚焉。及太子敗,皆同時遇害。衛後、史良悌葬長安城南。史皇孫、皇孫妃王夫人及皇女孫葬廣明。皇孫二人隨太子者,與太子並葬湖。
  太子有遺孫一人,史皇孫子,王夫人男,年十八即尊位,是為孝宣帝,帝初即位,下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其議謚,置園邑。」有司奏請;「《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禮不逾閒。謹行視孝昭帝所為故皇太子起位在湖,史良娣塚在博望苑北,親史皇孫位在廣明郭北。謚法曰『謚者,行之跡也』,愚以為親謚宜曰悼,母曰悼後,比諸侯王國,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謚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塚三十家。園置長丞,周衛奉守如法。」以湖閿鄉邪裡聚為戾園,長安白亭東為戾後園,廣明成鄉為悼園。皆改葬焉。
  後八歲,有司復言:「《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因園為寢,以時薦享焉。益奉園民滿千六百家,以為奉明縣。尊戾夫人曰戾後,置園奉邑,及益戾園各滿三百家。」

-----------------------------------------
我做補述而已.. ..kaewen大是屬於資治通鑑的..會比較完整..
我是用漢書裡面的..”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可以直接點取文章中的文字..
我有做連結..另外..注意我反橘色部份..是講述江充和幾位宦官的傑作= = ..
大致上..宦官的作為已經差不多浮上檯面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7-10 11: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文
感謝大大認真整理出來的資料
讓小弟受益非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0-21 12:48:06 | 顯示全部樓層
犯我強漢者,其遠必誅!
豪情萬丈!
今天漢人給其他人定為支拿人,東亞病夫!
今天中國無國格,
對自家人(台灣)卻鐵腕無情,張牙無爪;
對賓賓國、安南、倭人卻無底氣。
我們負了大漢祖先爺們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10-21 16:47:25 | 顯示全部樓層
剛稍微看了一下ivyang大您的言論....
我覺得  您的論調比較適合去政版區塊

這邊是歷史區...是個理性且客觀討論歷史的地方.....
而不是討論兩岸的地方....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1-17 13:33: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機會當黃帝的話
要引以為鑑
不要太短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1-17 14: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hsuzr 於 2010-7-7 10:22 發表
西漢 (前202-8)
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時間滅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漢王朝。
中華帝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時期,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強盛,使中國人和漢人划上了等號,從 ...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並不是說只有儒家才行 獨尊儒術主要是應用在朝堂之上 以求建立一個思慮統一的中央統治集團
更何況 儒家文化是走兼容並蓄的中庸之道 並不會排斥其他的思想 既然在儒術之下亦可以發展其他思想
那麼再分化出其他思想流派顯然是非常多餘的行為 那麼就獨尊儒術就好了
只是這樣的想法到了後代都被扭曲了 委實可惜

大家都只知道董仲舒進言獨尊儒術 卻不知道他進言的目的是因為當時思想流派眾多
常造成制度數變 國無常制 朝堂言論紛雜 國議難行 所以才會推出獨尊儒術的政策
有空可以去看看余秋雨的"中華文化" 很不錯看的 看看大師們的想法 長長見識吧

[ 本帖最後由 s100104 於 2010-11-17 14:36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04:23 , Processed in 0.1233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