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85|回復: 0

[稗官野史] 風水寶地的帝王陵寢為何擋不住王朝消亡?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2-15 01:5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帝王陵寢一向都是選擇風水寶地﹐也就是「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之地﹐即古代「風水說」。
  起先﹐這種「風水說」只是用於諸如住宅、廟宇這些人類活動場所選址﹐但在傳統「陰陽」學說左右下﹐人死了是去陰間﹐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了﹐所以要「事死如事生」﹐陵墓的選址自然不能馬虎的﹐至今人們在給逝去親人選擇墓地時﹐仍要講風水。而帝王陵寢選址的好壞則直接影響國運、江山的興亡﹐格外受到重視﹐因為選址不慎被帝王殺掉的風水先生不在少數。但為何如此選址的帝王陵寢為何擋不住帝國的消亡、朝代的更替呢?
  說起帝王陵寢的風水﹐明、清兩朝帝王在陵寢的擇址上﹐表現最為明顯。就說清東陵﹐據說是順治皇帝親自跑馬遊山而選定的風水寶地。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的有關專家分析後認為﹐這裏確是一塊風水絕佳之地。其依據是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以北稱「後龍」﹐是龍脈來源﹔陵區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朝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屈曲流過﹐環抱有情。
  應該說﹐清東陵是「山環水繞、負陰抱陽」的水水格局。青山環護﹐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根據當年留下的建陵資料﹐依傳統的「分金立向」風水理論﹐確定陵寢建築的中軸線。東陵主陵孝陵和南部的金星山構成整個陵寢的建築軸線﹐整個陵區的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金星山和昌瑞山一線相連的山向所控扼﹐這條軸線在陵區內諸多陵寢的有機配置下﹐得到不斷充實和強化﹐在空間序列的展開層次上﹐處處得到山川形勝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襯和烘托﹐顯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圖景。
  清代各帝后妃陵寢的選址和營建屆是這樣﹐無不考慮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的相互關係。期望背後龍山重崗、開屏列帳﹐陵區負陰抱陽﹐避免冬季寒風。左右護砂﹐環抱拱衛﹐溪水分流﹐藏風聚景。近案似幾﹐遠朝如臣﹐使建築物前後對景﹐遙相呼應。當自然山川條件不能十全十美時﹐就人工加以修﹐補、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機結合在一起﹐造就出一個理想的「人造」風水寶地。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牆是不規則佈局的﹐若是到過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長的都城牆﹐就會發現﹐牆體都是傍山依地形順勢而建﹐城牆帶景象優美。
  如依傳統的「中軸線」理論﹐方方正正﹐就不會有「鬼臉照鏡」這樣的「金陵四十八美景」了。朱元璋為自己選擇陵寢位址時﹐也追求陵寢與自然和諧統一﹐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形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歷代帝王一樣﹐宗法禮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信﹐對陵址選擇的講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風水佳境﹐賜福朱氏子孫。有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寢制度﹐是在明朝才完備起來的﹐此說不無道理。明朝的帝王陵分佈在四處﹐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這些陵寢所在都是「風水寶地」。
  關於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風水」問題﹐不少專家都作過研究﹐這方面的書籍、論文很多。在明孝陵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時﹐一篇題為《「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解》的報告中﹐就詮釋了孝陵的「風水」。現在面積達三十多平方公里的鐘山風景區﹐幾乎就是當年明孝陵的整個範圍。在這處龐大的帝陵區域內﹐設計者將整座鐘山以及部分水面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齊納入孝陵的建築規劃設計中﹐從而實現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築傳統和文化理念。
  鐘山古稱「龍山」﹐早在江東末年﹐已被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更不會放過這塊寶地﹐自然會擇金陵「龍脈」為葬地。後來﹐孫中山、蔣介石都選擇此地為自己的歸宿﹐也是因為鐘山是風山寶地之故
  朱元璋選擇在鐘山之陽建造陵﹐鐘山之陰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對應﹐尊卑昭然﹐這完全符合「風水」要義。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在風水上稱「華蓋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處於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將這塊地盤視作風水寶地的是梁代高僧寶志和梁武帝蕭衍﹔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稱「小虎山」﹐過去不解其意﹐現從風水地貌上分析﹐方知其正處於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直對孝陵陵宮的「梅花山 」﹐過去都以為乃朱元璋為讓吳大帝孫權這條「好漢」給他的陵寢看大門而留下的﹐其實﹐這一如座如屏的小山是孝陵風水中的「案山」﹐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也具有靈動的「朱雀」風水特徵。
  這樣孝陵陵宮及寶城就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禦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勢﹐這種水風水上稱「冠帶水」﹐亦十分難得。從中國古代帝王陵寢規制上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依山起陵」的觀念﹐後來有了「依山環水」的講究﹐到秦、漢、唐、宋幾代﹐帝陵逐漸發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宮的制度和中軸對稱的規整格局﹐這種佈局的基礎非風水寶地不建。現在有人提出發掘的「秦陵」、「乾陵」﹐就是典型的風水寶地。秦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符合《大漢原陵秘葬經》中的「立塚安墳﹐須籍來山去水」之陵寢擇址標準﹐可謂吉壤。
  位於關中的乾陵﹐地形地貌結合完美﹐有山有水﹐山是梁山﹐水是漠穀河﹐陵區如裸睡少婦﹐棒槌嶺如男根插在中間﹐應合「陰陽二儀、天地配合」之原理。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
  《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藏風聚氣﹐得水為上… …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乾陵具備了風水寶地的所有條件﹐據說﹐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命當時有名的星相大師袁天罡和專掌陰陽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他擇萬年吉壤﹐這塊地是袁、李兩人共同定下的。朱元璋則新創了一套帝陵體制。孝陵以鐘山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繞山而建﹐這一點與明初京師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規﹐彎曲而行﹐與陵宮部分構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狀。
  《大明孝陵神宮聖德碑》記載﹐朱元璋「審天象﹐作地誌」﹐此即是採用了像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圍按二十八宿構成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環繞的神秘佈局手法﹐這裏就「風水說」。古人認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這種追求「魂歸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區佈局﹐影響到了後代王帝陵寢的擇址和建設。北京城的規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構建規制同樣源自南京﹐源自孝陵。
  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長陵的規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標準構造的。其後的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的營造﹐雖有大小之別﹐但規制相同。整個陵園以長陵為主體﹐向東南、西北和西南展開﹐周圍約八十里﹐形成了明朝規模宏偉的陵園。
  說到迷信﹐朱棣比他父親朱元璋更相信「風水說」。當初為選擇陵址﹐他頗費心思。初定京西燕家台﹐因與「晏駕」諧音﹐覺其不吉﹐只好作罷。繼選京西潭柘寺﹐又認為既為寺院﹐怎能再建陵墓﹐朱棣不悅而放棄。最後選定燕山山脈的支脈黃土山﹐形勢優美。朱棣表示滿意﹐只覺地名太俗。恰在此時﹐正逢他的生日﹐於是改黃土山為天壽山。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講究人與自然的統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隨便葬的﹐生前「萬歲」﹐死後得有「萬年吉壤」。「風水說」其實只不過是中國特色的「環境觀」﹐帝王陵寢無論選擇什麼樣的風水寶地﹐都難以阻擋帝國的消亡﹐朝代的更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6 16:29 , Processed in 0.1585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