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回復: 0

[稗官野史] 徘徊漢魏間的荀彧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1-9 01:3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荀彧也許大家並不是很熟悉,也難怪,誰讓他和曹操、諸葛亮同時代呢?再加工的三國演義中又把郭嘉的戲份提高了,因此荀彧的光芒反倒減了一些。然而在當時,荀彧則是「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英俊鹹宗焉。」
  荀彧作為曹操帳下謀臣,具有敏銳的政治和戰略眼光。當漢獻帝在洛陽被李傕、郭汜搞得昏天暗地的時候,荀彧勸曹操立即去救駕,也就是所謂的「奉天子以令諸侯」了,不然人將先我而為之。其實曹操不去搶漢獻帝,漢獻帝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也會被別人挾走的。因此荀彧此招是讓曹操佔了先機。
  袁曹官渡之戰,雙方相持數月,曹操這方人少倒還不算什麼,要命的是,糧草將絕,缺糧的後果就是普通士兵都知道會是怎麼樣,曹操就更不用說了,甚至想到了退兵。然而,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彼此都處於困難時期的時候,就看誰有耐力了。一旦有一方堅持不住則情勢會極為不利。
  曹操修書詢問留守許昌的荀彧,荀彧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先退者勢屈也的道理,勸曹操把握住機會,不要退兵。後來官渡大捷,曹操想起當時曾想要撤兵的念頭,不知是否會出冷汗呢… …如果沒有荀彧在關鍵時刻的一封信,袁曹的結果就要倒過來了。
  定都許昌後,曹操決計先伐袁紹,卻又苦於力量不足。又是荀彧指出了袁紹的弱點,無疑這些都是致命的弱點,將導致袁紹的最終失敗。郭嘉也曾指出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基本上和荀彧的看法是一樣的,只不過又多分了幾條,而且難免有拍馬成分在內,而荀彧的五勝五敗說似乎更貼近實際而且更客觀。而且對袁紹手下幾個謀士如田豐、許攸的命運他都說的分毫不差,真令人拍案叫絕。不過,伐袁紹之前,應該是去除呂布這個陷患,否則臥榻之側豈容一隻猛虎酣睡?而正是滅掉了呂布,使得曹操終於可以集中注意力對付當時北方最為強勁的對手了。
  荀彧當然是個文士,雖字為「文若」,實際卻並不「文弱」,他的膽識只怕有些武將尚且不及。曹操在征徐州時,袞州張邀叛變,這位張將軍,聯合陳宮迎來呂布一起攻打袞州,一時搞得曹操這方很被動。當時除了甄城、東阿等三縣由荀彧、程昱把守沒有發生變亂,袞州其他地方簡直開了鍋。袞州是曹操的大本營啊,如果這個地方丟了,曹操何異於「喪家之犬」?正這時,又來了個劉翊,還帶著幾萬兵馬。這下甄城有點慌了。劉翊呢,則邀請荀彧去和他見面。夏侯惇當時在城裡,極力反對,讓為不該去,去了肯定很危險。其實這也是正常思路。不過呢,荀彧還是應邀出席了劉翊擺下的宴會,理由是,如果不去,那麼劉翊肯定會知道甄城已經快守不住了,而去呢,好歹還能唬他一下。其實荀彧大概也是豁出去了。不過這一招還真管用,再加上荀彧大概也很會做戲了,居然在劉翊面前毫無懼色,倒嚇得劉翊撤了兵。這比演義裡關公的單刀赴會怎麼樣呢?只不過,荀彧手中沒有關公的大刀,多了分文雅,威武卻差不了許多。
  荀彧既有才,又有德,可謂德才兼備。他是曹操的第一個謀士。此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是荀子之後。不過荀彧卻沒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認定袁紹無所作為之後毅然投奔了曹操。而自從他來之後,曹操的人氣一度攀升,謀士幾撥幾撥的來,一時間謀臣如雲,武將如雨。像程昱啊荀攸啊郭嘉啊,這都是曹操手下叫的出名的人物,都是荀彧推薦來的。這就得說荀彧大公無私了,不計個人得失,不然,阻擋賢路是在他這個位置上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而他所薦之人才能上都是很出色的,可說是「慧眼識人」了。且慢,識人者,識人才也,非識人心。荀彧在識人心上似有欠缺。比如司馬懿。不過,年輕時司馬宣王表現還是不錯的,而且司馬懿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
  恐怕荀彧最大的失誤要算曹操了。荀彧應該說是忠於漢朝的,然而卻投在了「漢賊」曹操帳下,也難怪啊,畫龍畫虎難畫骨,當年只抱著為漢征西將軍曹侯之志的曹操也沒想這番翻天覆地的變化吧。當初,曹操的表現確實是一個不朝的忠臣良相,就拿討伐董卓一事來說,我就十分欽佩他,當然了漢朝與我無甚瓜葛,倒不是替劉氏高興,而是感歎十八路諸侯,竟無一人有曹操那樣的志氣。
  在眾人都各掃門前雪的時候,曹操說:「君自向東,我自向西… …」說什麼也決不姑息。那首著名的《蒿里行》開前就這樣寫道: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兵。結果寡不敵眾還差點丟了性命。如此看來,可謂忠臣矣。不過,曹操如此作為,更多的是為了天下,並非全為漢室江山。想來這一點荀彧就不得而知了。
  荀彧勸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是想讓曹操匡扶漢定,而最終卻成了挾天子令諸侯之勢,也多少有些始料未及吧。不過,曹操越來越暴露其本來面目了,他的專橫直逼得漢獻帝想以衣帶詔了事。荀彧私下除了暗自叫苦還能怎麼樣呢… …不過好在此時曹丞相還只是做做丞相,就算有篡逆之心也還沒表現出來,皇帝好歹還是皇帝,將就一些也是可以的。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曹操不滿足於已經位極人臣的丞相了,他要做魏公。這個可說是分水嶺了,分開了曹操的志向,也分開了曹操和荀彧的合作。
  其實自從荀彧投奔曹操以來,曹操是十分看重荀彧的,認為是自己的「張良」,而且很多大事都托付他,很多大事都和荀彧商量,他自任丞相,封荀彧為尚書令,以當時眾人對他的態度來說,是十分尊敬的,儘管荀彧其實還很年輕。可以說曹操拿荀彧是當作心腹的,然而令他沒想到的,當他讓董昭悄悄問荀彧魏公之事時,荀彧竟從原則上否定了此說。這算是對曹操的「背叛」,令曹操大為光火,這就為荀彧之死埋下了禍根。後來曹操出兵攻打孫權,他不再讓荀彧留守都城,而是讓他隨軍征。
  猜測一下,以前許昌中也有過幾起幫助漢帝要發動政變的先例,而如今荀彧既已識破曹操真面目,會不會也來這麼一手呢?曹操素來多疑,如果這麼想的話倒也不奇怪。而以荀彧的名望權力,要是在背後捅曹操一刀曹操還真受不了。或許這次出征這樣決定有這個原因吧,但更主要的,似乎曹操已經下決心處置他了。因此半路上荀彧借口留在壽春。他大概也情知自己的處境是怎樣的,但也很無奈。當曹操派人送的空食盒到來的時候,會意的荀彧也就只好自殺了。
  對於他的死,不同人持不同態度。演義中說:操甚悔之。不過總覺得曹操的心情不會這樣簡單。要說憐惜,應該是有的,畢竟相處了二十年,而且荀彧也算是居功至偉了,以他的德才兼備,在曹操來講還是很需要的。但如今荀彧已邁向異己的道路,從荀彧死後曹操才加九錫來看,荀彧的確是曹操成為魏公的絆腳石,殺他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後悔只怕未必吧。
  後世的人很多都這樣認為,他們覺得漢朝的滅亡,荀彧難辭其咎。荀彧主觀上是想擁漢,客觀上卻幫了曹魏的大忙。曾聽過一段京戲,裡面提到荀彧最後的鬥爭,是把他當作忠良的。當然有好的看法,也有不好的看法,有些人對荀彧很不以為然,認為他根本不值得同情,他本就是幫助漢賊的人,最後的死也無非是為了博名罷了。對此真是不理解,要是這樣的話,荀彧何苦如此呢?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難道不好嗎?拿性命來博名,只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為了忠和義而死,名則不求自到;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另一種就是頭腦有問題了。記得好像杜牧就是不大喜歡荀彧的。不過一般的看法是,很讚賞荀彧的才華,同時感歎他一片忠漢之心卻是在曹操帳中——怎麼感覺好像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解釋呢。這個還算公正吧。其實不管怎麼看也好,都是外人的見解,最直接的辦法是看看當事人漢獻帝是什麼反應。史載,漢獻帝聽說荀彧死去的消息後感到很傷心,還下令祭奠。既然當事人都沒怪罪荀彧,後人又何必吹毛求疵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6 20:26 , Processed in 0.1554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