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回復: 0

[稗官野史] 李斯因何成為秦國宮廷政治犧牲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0-7 00:3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戰國後期﹐一個叫李斯的﹐眼看秦國業已成為超級大國﹐就想到秦國去應聘。李斯的老師是荀子﹐有名的儒者﹐當時的職務大概相當於齊國的社科院院長。對這個學生的選擇﹐荀子卻不以為然。「秦國倒是個強國﹐」他搖著頭說﹐「可惜一點也不文化。」不過李斯還是去秦國了﹐或許心想﹕「秦國缺少文化正好是我的機會。」憑他的一筆好字就能在那兒吃香的、喝辣的。李斯有個同學﹐從小是個結巴﹐但文采極佳。他叫韓非﹐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被秦始皇看上了。沒想到剛到秦國不久就被李斯害死了。
  荀子另有一個學生叫張蒼﹐還是一個數學家和科學家。此人也為秦朝服務過﹐當過御史﹐但混了一陣就逃跑了。後來參與了漢朝的體制創立和文化復興﹐還當過漢朝的丞相。荀子的學生很多﹐還有一位一直跟著他研習儒家經典的﹐叫浮丘伯﹐也稱鮑丘或包丘子。浮丘伯跟著荀子從齊國退休後遷往楚國蘭陵﹐而後就留在魯南一帶﹐飯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樂其志﹐安之於廣廈芻豢﹐無赫赫之勢﹐亦無慼慼之憂。以上幾個人﹐都知道秦國戰勝六國﹐已是大勢所趨。但荀子不願跟那種沒有文化的強大和效率發生任何瓜葛;他寧願退守寂寞﹐為後人著書立說。
  張蒼年輕﹐又是科學家﹐倘若不做高級公務員﹐恐怕一點兒也實現不了自我。當秦國是唯一選擇時﹐他只好就去了秦國﹐不過從他私藏《春秋左氏傳》一事來看﹐大概對秦政難久有所預見﹐暗自在為取而代之做準備了﹐而且好像也並沒有人通知他這樣做。而浮丘伯的生涯選擇最為簡單﹐僅收徒傳經而已。一旦全國起義﹐秦法不行﹐浮丘伯隨即繼續教書生涯﹐據說當劉邦垓下取勝後舉兵圍魯(即曲阜)時﹐浮丘伯等魯中諸儒已在城中講習禮樂﹐絃歌之聲不絕﹐以致劉邦感歎不已﹐遂對魯採取了招降政策。漢朝建立後﹐浮丘伯一直在長安講學。漢儒中的「魯學」﹐就是由他開創的。
  荀子的弟子中﹐除了倒霉的韓非之外﹐只有李斯從不懷疑秦國的強大﹐一門心思靠為它服務換取功名利祿。相比之下﹐浮丘伯和張蒼這兩個人﹐貌似「患得患失」﹐論個人修養、社會責任﹐卻要高尚得多。秦國沒有能夠博得他們的認同﹐偏偏叫李斯賴著不走﹐結果成為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先於那兩位同學而慘死﹐並不足為怪。
  現代社會的人才﹐當然比起戰國來有廣闊得多的選擇。但基本規律不會改變﹐一個組織﹐如果本身存在邪惡﹐那麼願意向它靠攏過來的人﹐一定都是圖謀私利;如果本質就是保守﹐那麼在它周圍聚集起來的人﹐也一定都是反對革新。像這樣的組織﹐在它土崩瓦解之前﹐也只能靠籠絡像趙高、李斯那樣一批道德低下的馬仔來運行。即便有人天真爛漫﹐被它優厚的招聘條件所誘惑﹐用不了多久﹐肯定會吃盡苦頭﹐理想破滅﹐要麼像樂毅一樣被擠走﹐要麼像韓非一樣被陷害。
  同樣道理﹐堅持「清白」、「節義」標準﹐志向高遠的人﹐在求職應聘的時候﹐也會反過來考察招聘者自己修的是什麼禮﹐行的是什麼道。這就像經典兵法《黃石公三略》講的﹕「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所以﹐別說後來沒有人會像燕昭王那樣千金買士了﹐即使有﹐真正傑出的人才更未必用黃金即可招來。這一點﹐後世的士大夫算是相信了﹕昭王當日有高台﹐陛級原因郭隗開。千載黃金留士價﹐多年駿骨不重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04:38 , Processed in 0.5871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