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回復: 0

[稗官野史] 揭秘老北京為何東富西貴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0-3 11:45: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第一,東和西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因清末東城區多商家,西城區多王府。第二,西指老宣武區,東指老崇文區,因清制漢官非功不得居內城,故漢吏多住崇文,他們與商人暗中勾結,多成富人,而漢官多住宣武,清室為漢功臣賜第也多在此。第三,指前門大街,它東邊多票號、大買賣,故稱富,西邊多會館、戲園等,故稱貴。
  究竟哪個更準確呢?
  首先,「東富西貴」說從何而起?一說為明朝,一說為清末,但後者更有道理。因清代城市規劃巨變,內城皆為八旗駐地,就算明代有過「東富西貴」,至清也完全被推翻。到清中期時,北京內城幾乎沒有字號,而典籍中也未見相關記載。
  其次,既然清末才有「東富西貴」說,則不可能指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明時商業已很發達,當時它東邊多是糧店,也談不上「貴」。前門大街原本寬闊,但遊商占路交易,後期甚至修建房屋,使前門大街窄了一半左右,如果是「貴」,豈敢如此操作?此外,東邊的大柵欄一帶也很富。
  第三,老崇文區商貿發達,這是事實,但老北京好幾個城門附近都有商業區,清末老地安門一帶之繁榮並不亞於前門,內務府幾個重要的採買部門都在此辦公,官商結合尤其密切,只因後來前門修了火車站,地安門才相對衰落。可見當時崇文區和宣武區未必「東富西貴」。
  可見,「東富西貴」應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這在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證,最早記錄此說的是清末學者震鈞,此後崇彝在他的名著《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也有討論,他認為「西貴」說無據,並羅列了東城尚存的27所王府與官宅,多於西城的20所。他認為,因西城荒涼,與東城有差距,提西城是為了鋪陳「東富」。而老崇文區和老宣武區為「東富西貴」的記載,出自民國,皆是漢人記載,很可能沿用了清末的傳說,附會以當時北京城的狀況。當時崇文、宣武迅速發展,已成北京城市重心,傳統的東城區、西城區相形見絀,交出「東富西貴」的桂冠,也屬正常。
  崇彝認為只有「東富」沒有「西貴」是否正確呢?這可能是他忽略了什剎海的因素,那是北京城唯一不屬於皇家的水源,從明代起,沿岸便是官家宅院首選地,只是它不斷幹涸,於今已失三分之二,故許多官宅被淹沒在胡同中,今什剎海沿岸王府仍非常多,故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印象:沿水而居,必為貴人。「西貴」說應是這種記憶的體現,並非附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04:56 , Processed in 0.1685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