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回復: 0

[稗官野史] 韓信保衛項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7-19 10:3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起義﹐迅速攻佔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起張楚政權﹐天下大亂。兩三個月內﹐以楚國地區為中心﹐秦嘉、朱雞石等起兵於淮北﹐項梁、項羽等起兵於會稽(今江蘇蘇州)﹐劉邦等起兵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英布、吳芮等起兵於番陽(今江西波陽東北)﹐都以張楚為號召﹐復楚反秦。
  當時﹐秦楚之間的抗爭﹐主要集中在泗水郡以西。東海郡在泗水郡以東﹐是瀕臨東海的邊郡﹐局勢相對較為平靜。韓信的家鄉淮陰縣在東海郡中部﹐有關該地在秦末之亂爆發之初的動向﹐史書上沒有記載。同在東海郡內﹐淮陰南部的東陽縣(今江蘇盱眙東南)有陳嬰起兵﹐聚集了近兩萬人。不過﹐東陽叛秦起兵﹐基本上是自保觀望﹐並未捲入戰爭中去。以此推想﹐淮陰縣的動向或許與東陽縣類似﹐不會不動﹐也沒有大動﹐本是楚國的土地﹐趁亂叛秦﹐起兵自保﹐也在觀望等待。
  韓信是志在將帥的人﹐天下大亂﹐兵鋒突起的時代來臨﹐可謂是施展抱負的機遇﹐他躍躍欲試。不過﹐韓信不是呼風喚雨﹐承頭起事的領袖人物﹐他無意造反﹐領頭打江山﹐他只是想找到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臺﹐成就領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偉業。想來﹐在淮陰少年們不敢寂寞的動亂中﹐韓信始終冷眼旁觀﹐不為所動﹐他或許依舊垂釣於河邊﹐苦於衣食沒有著落。他繼續忍耐﹐在淮陰相對平靜的環境中﹐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等待機會的來臨。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項梁、項羽統領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北上﹐進入東海郡。項梁渡江北上的時候﹐正是反秦鬥爭低迷的關口﹐陳勝被殺﹐張楚政權被消滅﹐章邯統領秦國大軍乘勝進入碭郡和泗水郡一帶﹐開始圍攻魏國。被打散的各路楚軍群龍無首﹐鼠竄各地。項梁楚軍的出動﹐宛若集結的戰鼓﹐召喚的旗幟﹐一直在尋找出路﹐觀望等待的楚國軍民﹐奔相走告﹐風驅雲聚般紛紛歸順。項梁軍由廣陵(今江蘇揚州)渡過長江﹐馬上得到陳嬰的響應﹐兩萬東陽楚軍的加入﹐使項梁軍勢大振。得到項梁軍渡江的消息後﹐由陳縣一帶敗退下來的英布軍﹐呂臣呂青父子軍﹐號為蒲將軍的柴武所統領的軍隊﹐也都紛紛投奔加入。謀士居巢(今安徽巢湖)人范增﹐驍將鐘離(今安徽鳳陽)人鐘離昧﹐也都是在這個時候加入到項梁軍中來的。
  合併整編後的項梁軍﹐沿大澤北走高郵(今江蘇高郵)﹐進入淮陰(今江蘇淮安)﹐淮陰軍民簞食壺漿﹐迎接項梁的到來。一直在觀望等待的韓信﹐終於盼到了出世的機會﹐他仗劍投軍﹐成為項梁軍的一名戰士。從軍以後﹐韓信幾乎參加了項梁軍的每一次戰鬥﹐攻佔彭城擊敗秦嘉﹐援救東阿大敗章邯﹐再戰濮陽截斷秦軍﹐他都是親歷者。韓信乘著項梁軍的順風船﹐一路爭戰殺敵﹐在實戰中成長起來。
  濮陽戰勝後﹐項梁滋生驕傲情緒﹐以為秦軍大勢已去﹐鬆懈怠惰中﹐被秘密集結的諸路秦軍會師偷襲﹐定陶城下慘敗﹐身死兵散。年輕的韓信﹐雖說僥倖逃脫一死﹐當時將亡軍潰﹐戰友們被秦軍如同捕羊追兔般屠虜的慘狀﹐他是銘心刻骨﹐欲哭無淚。
  定陶之戰後﹐楚懷王在彭城親政﹐重新整編楚軍。韓信與眾多潰散的將士一樣﹐輾轉回到了楚軍當中﹐成為項羽的部下。秦二世二年後九月﹐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統領楚軍主力北上援救趙國。十二月﹐項羽殺宋義奪軍﹐迅速揮軍北上﹐由平原津渡過黃河﹐打響了決定秦帝國命運的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時﹐韓信身任郎中﹐是項羽的親近侍衛﹐戰鬥的親歷者。遺憾的是﹐關於韓信在鉅鹿之戰中的活動﹐由於史書的失載﹐我們幾乎一無所知﹐我們只能合理地推想。項羽作戰﹐往往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第一線﹐身材高大﹐自幼佩劍習武的警衛戰士韓信﹐不離左右地隨同項羽行動﹐自始至終處在大戰的風口浪尖上。
  歷史是時間中過去了的往事﹐往事的痕跡﹐不時可以在現地的空間中尋到蹤跡。2007年8月﹐我隨歷史北上﹐在揚州渡過長江。遙想當年廣陵渡﹐船頭旌旗在望﹐江中戰馬嘶鳴﹐統領八千子弟兵誓師渡江北上者﹐正是項梁項羽叔侄二人。
  過廣陵﹐走邗溝﹐沿高郵湖北上﹐西望東陽﹐一氣進入淮安水鄉。淮陰故城﹐在淮安城西碼頭鎮﹐是內外運河、張福河、二河、古黃河等多條水道的交匯處﹐千年漕運的水路樞紐。河道水澤之間﹐處處是歷史遺跡﹐由南而北﹐有淮陰城故址、枚乘故里碑址﹐有甘羅城址、韓城故址。韓信故里在淮陰城中﹐胯下橋與韓侯釣臺有跡可循﹐漂母墓與韓母墓隔河相望﹐觸景生情﹐勾起當年司馬遷來訪時的迴響﹐「吾入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塚﹐良然。」
  我讀《史記》﹐最愛「太史公曰」﹐那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是我選擇史學為終身之志的誘因。我在淮陰﹐踴太史公足跡尋找韓信﹐鄉土歷史學家徐業龍先生引領我行﹐將千百年來的英雄故事﹐為我娓娓講述開來。
  韓信用兵﹐最善用水﹐攻魏之戰﹐在臨晉(今陜西大荔)渡口陳船為疑兵﹐奇兵從夏陽(今陜西韓城)用木製水甕渡過黃河﹐一舉滅魏。滅趙有背水之戰﹐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綿蔓水邊佈陣﹐置將士於死地而後生﹐大破趙軍。攻齊之戰﹐在高密(今山東高密)阻斷濰水﹐誘使敵軍涉河道追及﹐中途放水大敗楚齊聯軍… …多場依水用兵的勝算﹐都是植根於淮陰水鄉的靈氣。信哉此言﹐當時當地的我﹐又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不由得再次回想起韓信在項羽軍中的點滴記事。
  史書上說﹕「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講的是項梁渡江以後﹐韓信仗劍從軍﹐成為項梁的部下﹐默默無聞。這句話﹐是韓信從秦二世元年二月(項梁渡江)到九月(定陶之戰)之間閱歷的概括。接著說﹐「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講的是項梁定陶戰死後﹐韓信轉而跟隨項羽﹐概括了韓信從秦二世元年九月到三年十二月(鉅鹿之戰)之間的事跡。又說﹕「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是說韓信多次嘗試用自己的策劃影響項羽﹐卻得不到項羽賞識。這條記載非常重要﹐不但是韓信從軍閱歷的概括﹐也透露了韓信之所以離開項羽﹐轉而投奔劉邦的動機。
  從時間上看﹐韓信「數以策幹項羽」的事情﹐應當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以後到漢元年(前206年)三月之間。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統領楚軍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成為反秦聯軍的總帥﹐功業和聲望都達到歷史的頂點。然而﹐從此以後的項羽﹐一步步走入了下坡路。也許﹐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身在項羽身邊的韓信看到了項羽的種種弱點﹐多次進言而不為所用。
  二世三年八月﹐項羽任命秦降將司馬欣為上將﹐驅使二十萬新降秦軍同行進攻關中﹐韓信以為不妥﹐項羽聽不進去?漢元年十一月﹐聯軍行進到新安﹐新降的秦軍出現不穩的動向﹐項羽與英布和蒲將軍密謀坑殺秦軍﹐韓信勸諫﹐項羽不聽?
  漢元年一月﹐項羽進入咸陽以後﹐一心衣錦還鄉東歸﹐不願意以關中為本支配天下﹐韓信進言﹐也不為所用?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鴻門宴。鴻門宴時的韓信﹐身為執戟郎中﹐當也是親歷者之一。刀光劍影的酒席宴上﹐項羽幼稚不忍﹐暴露出不能掌握天下霸權的無能。以項伯為首的諸項用事﹐目光短淺而不和。唯有范增深謀遠慮﹐卻處處受到項伯的掣肘﹐甚至受到項羽的懷疑。此時的韓信﹐大概已經對項羽感到失望﹐他斷定項羽不是王者之才﹐難以託付天下﹐難以託付人生。此時的韓信﹐已經確信項羽不可能重用自己﹐自己的才能﹐不可能在項羽的麾下得到發揮。
  鴻門宴後﹐韓信萌生了去意。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1 14:50 , Processed in 0.1162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