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回復: 0

[稗官野史] 秦始皇開創賣官先河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5-29 05: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封建時代買官賣官應該自秦朝始。秦始皇時﹐有一年因飛蝗成災﹐秦始皇下詔書﹐向天下公開出售爵位﹕「凡百姓繳粟千石﹐可拜爵一級。」秦漢時官吏制度分為爵位、秩品、職務3種。「爵」﹐用來區分社會地位的高低﹐貴族的標誌﹐以別於「民」﹔「秩」是工資級別﹐收入多少依「秩」為準﹔「職」是行政位置﹐權力大小由「職」決定﹐現代幹部等級制便受到了此制影響。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秦國首次變法時制定20級爵位。所謂「授爵封田」的說法﹐換種方式表述就是有爵者才可以擁有「自留田」、「宅基地」。最低一級為「公士」爵﹐最高一級為「徹侯」爵。時第五爵的「大夫」可以擔任相當於今縣長級別的「縣尉」﹐據此推測﹐「公士」地位相當於地方頭面人物﹐可以擔任村幹部、小科員什麼的。
  秦始皇嬴政在位時允許買賣官爵。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在嬴政稱皇帝的第四年(前218年)十月﹐當時蝗蟲成災﹐於是政府賣爵賑災。賣價是﹕「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即每繳納1千石粟﹐可以授予爵位1級。所謂「拜」實際就是賣﹐不過比賣好聽。這行情如何?這裡來換算一下。粟不能直接食用﹐舂簸去皮後才是可供食用的小米﹐粟、米之間的比例約為﹕1比0.6﹐1000石粟便是600石小米。
  以秦量制(體積)來算﹐秦時1石等於100升﹐1升約等於現代342.5克﹔那麼﹐1石約等於68.5現代斤。600石小米就是41100現代斤﹐約21噸。如果以秦衡制(重量)算則是1石等於120秦斤﹐600石小米就是72000秦斤﹔秦斤比現代斤少﹐約253克﹐約0.506現代斤﹔那麼1石便是60.72現代斤﹐600石小米就是36432斤﹐約有18噸。
  兩種算法相差3噸左右﹐但當時應該是以前者來計算的。600石小米在秦朝時值多少錢?沒有直接的史料可以參照﹐但可以用目前的小米行情折算出人民幣。如果以每斤3元人民幣來算﹐是10.93萬元至12.33萬元人民幣。如果穿越回秦朝﹐買個秦始皇的村幹部噹噹﹐最低成本超過10萬元人民幣﹐這在當時絕對是「天價」﹐「粟千石」就是30多噸糧食。
  往上推算﹐如果買最高級別的第20級「徹侯」﹐便要花20000石粟﹐合12000石小米﹐折算成人民幣﹐最低是﹕12000×60.72×3=2185920(元)﹐即218.592萬元﹔最高是﹕12000×68.5×3=2466000元﹐即246.6萬元。那麼﹐不考慮腐敗因素﹐在秦代買官爵多長時間能收回成本?
  以徹侯來說﹐擁有徹侯爵﹐在朝官至三公。三公是秦時級別最高的官職﹐即太尉、司徒、司空三職﹐其權力和地位相當於今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級﹐都是「萬石級」大官。要注意﹐這裡的「石」不是計量單位﹐而是品級單位﹔所謂「萬石」不是實際年薪1萬石糧食﹐而是「萬石」級別的高官。
  那麼﹐秦代「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年薪是多少?漢承秦制﹐依《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的工資標準﹐漢代萬石級別高官年薪(俸祿)是粟4200斛﹐以此推算﹐秦時三公年薪也應該差不多。秦時量制計量單位有斛、斗、升等﹐1斛等於10斗﹐1斗等於10升。「斛」與用於計量的「石」的比值又有差別﹐且各個朝代的兌換關係也不盡相同。秦時1斛約等於0.52石﹐這樣4200斛就是2184石﹔粟2184石約合1310石小米。如果不再考慮量制與衡制上的差別﹐一律視為較低的衡制「石」來算﹐摺合成人民幣是23.86萬元。也就是說﹐秦時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年薪在人民幣24萬元左右。
  對比賣價便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買了可當三公的徹侯爵﹐要想收到20000石買官投資成本的話﹐約需10年左右的時間。但是上述僅是理論上的推算﹐實際上秦時像「三公」這樣高級別爵位是不出賣的。而且即便買到了﹐也並非是可以拿工資的實職﹐多是虛的。
  與秦代相比﹐漢代買官賣官市場更為成熟。到劉徹(漢武帝)當皇帝時﹐貨幣政策走強﹐買官已不再收糧食﹐直接收錢。據《漢書·食貨志下》記載﹐元朔六年(前123年)﹐朝廷開賣武功爵。時武功爵分為17級﹐但從下往上只賣到第八級的「樂卿」。這爵位畢竟是虛的﹐買主不太積極﹐為刺激消費﹐朝廷便給買武功爵的人試著授以「實」官﹐武功爵中的「千夫」與文職中「五大夫」相同。
  當時的價格是﹐第一級17萬金﹐每級加2萬金﹐那麼買允許出售的最高爵位第八級「樂卿」﹐價格便是31萬金。注意﹐這裡的「金」不是黃金﹐而是銅錢﹐1個銅錢就是後代說的1文﹔「萬金」便是1萬銅錢﹐在當時等值於1斤黃金。這樣算來﹐17萬金就是17斤黃金﹐31萬金就是31斤黃金﹐分別等於現代的8.5斤和15.5斤。以每斤黃金約17.5萬元的價格換算﹐分別是人民幣148.75萬元和271.25萬元。
  如果以人民幣來比照﹐漢武帝這官價要得比秦始皇高﹐秦時買個「中央政治局常委」高算才合人民幣246.6萬元。如果以當時的糧食價格來算﹐劉徹賣官的行情又如何呢?
  和今天一樣﹐糧價歷代變動都很大﹐豐欠年也不一樣。劉徹爺爺劉恆(漢文帝)當皇帝時﹐正常年景下「粟至十餘錢」﹐其老爸劉啟(漢景帝)當皇帝﹐糧價也不高﹐到劉徹當皇帝時前期也算穩定﹐但在對匈奴用兵後﹐糧價很快便漲了起來。以《居延漢簡甲編》中「谷六十六石﹐直錢二千三百一十」條來推算﹐谷即粟﹐這樣劉徹時粟每石是35錢﹐實際糧價可能還高。
  以每石35錢的糧價來說﹐17萬錢可以買4857石粟。西漢時最大官「三公」們的年薪才2184石粟﹐漢武帝賣官要價真的不低!如果覺得這糧價算低了﹐以漢武帝死了30多年後、其曾孫劉詢(漢宣帝)當皇帝時西域張掖(今甘肅張掖)「粟石百餘」的糧價來算﹐17萬錢也可以買到1700石上下的粟。
  對比一下之後幾代皇帝賣官價格﹐劉徹的要價確實是獅子大開口?有兩個原因﹐一是時人有錢﹐經過「文景之治」﹐西漢老百姓富起來了﹐民間大款很多﹔二是劉徹的官有權﹐又能發出工資﹐物有所值。
  由於時人買官很積極﹐劉徹當皇帝期間﹐漢代官民比例躥升﹐到劉欣(漢哀帝)當皇帝的末期﹐西漢京官從佐史到丞相已達12萬人。當時國家財政年收入的一半﹐得用於發官員工資。據東漢初經學家桓譚在其《新論》中記述﹐劉詢當皇帝時﹐財政年收入40多億錢﹐「吏俸用其半」﹐意思是其中20億用於官員發工資。
  在劉徹之後﹐賣官成風。東漢後期﹐劉宏(漢靈帝)當皇帝時還專設賣官「批發部」﹐想買官卻又沒錢者甚至可以「打白條」上任。買劉宏官出手最大方的是曹操老爸曹嵩。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騰為東漢後期最有名的太監之一﹐在宮中用事長達30餘年﹐先後侍奉了4位皇帝。因迎立劉志當皇帝有功﹐被封為費亭侯﹐年薪僅次於三公﹐積攢下了數不清的家產﹐可謂東漢末超級大款。
  有「官二代」和「富二代」兩重身份的曹嵩﹐雖然繼襲了老爸曹騰的侯爵﹐但總覺得沒有實權﹐想「侯升公」買個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三公之一的太尉乾乾。劉宏「太尉」一職的賣價是錢1000萬﹐雖然要價不菲﹐但想買的人還不少﹐曹嵩只得參與「競標」﹐最後連賄賂在內﹐以超過底價十倍的成本﹐如願以償。即《後漢書·曹騰傳》上所記﹕「(曹嵩)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
  這是什麼行情?如果不考慮此時金、錢之間兌換變化的話﹐底價錢1000萬﹐相當於當時1000斤黃金﹐曹嵩的1億便相當於10000斤黃金﹐約合現代5000斤﹐論噸算就是2.5噸。2.5噸黃金在今天能值多少人民幣﹐以黃金每斤17.5萬元來說﹐便是8.75億元。這大概是中國古代歷史買官的最高價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7 15:01 , Processed in 0.1295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