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回復: 0

[稗官野史] 為何多爾袞敢當朝誅殺王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5-2 22:55: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多爾袞﹐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生﹐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確立清初政權及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順治帝曾加封至「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他年紀較小﹐他甚至還沒有他的侄子如杜度、岳托、豪格等人的年紀大﹐他與他大哥褚英的孫子﹐也就是杜度的兒子杜爾祜是同齡人﹐他只比人家大三歲。也就是說﹐他在愛新覺羅這個軍事家族中﹐他是個童子軍。但是﹐他十分卓越。他除了過人的勇敢之外﹐還有驚人的智慧。在明末清初那場轟轟烈烈的大戲裡﹐他登台以後﹐迅速成長為男一號﹐他的政治地位飛快超過了他的兄長和侄子們。
  還是在少年的時候﹐多爾袞就多次隨父兄出征蒙古與明朝﹐是滿洲有名的娃娃英雄。因為屢建功勳﹐16歲那年﹐他獲皇太極賜予「墨爾根代青貝勒」(滿語「聰明王」)之號﹐並且成為正白旗的旗主﹐成為清代歷史上最年輕的將帥。這位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的英俊少年﹐騎在戰馬之上﹐不僅僅是光彩照人﹐他的目光還能夠穿過硝煙﹐看得比其他將帥更為遼闊。我們講的順治帝故事﹐相當大的比例來源於多爾袞的英明助推。
  他的八哥皇太極逝世後﹐他和大他十三歲的堂兄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福臨即帝位。第二年﹐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率八旗軍入關。順治帝七年(1650)冬天﹐他病死在塞北狩獵途中﹐順治帝追尊他為成宗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順治帝又追論其生前謀逆罪﹐削去了他的王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曆追念這位叔高祖的赫赫功勳﹐復還他睿親王封號﹐追贈諡號「忠」﹐神位列於太廟之中﹐配享列祖列宗。
  多爾袞十五歲那年﹐父親努爾哈赤去世。他和同母哥哥阿濟格、同母弟弟多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額娘阿巴亥按照古人傳下來的殉葬規矩﹐用弓弦扣環的辦法自縊。孝烈武皇后阿巴亥(1590~1626)﹐烏喇部的絕色美女﹐姓烏喇那拉氏。她是烏拉部滿泰貝勒的女兒﹐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皇太極的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她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位超級英雄﹐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天命十一年九月﹐為努爾哈赤殉葬。
  九月三十日那天早上﹐太陽血紅地照著木窗的高麗紙上面﹐天地一片血紅。母親阿巴亥盛妝端坐在清寧宮的大殿裡﹐從容不迫地將弓弦環在頸上﹐扣在一條綾子巾上。那條巾子﹐是皇阿瑪努爾哈赤生前送給額娘的﹐巾子上灑著桃花紅點子。母親回頭深情地看了看跪在眾大臣中間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表情裡面充滿了深深的眷戀。母親凝視了許久﹐才對他們說﹕「好好聽皇上的話﹐聽哥哥們的話﹐額娘侍候你們的皇阿瑪去了。」說罷﹐滿面微笑﹐引頸自縊。
  這是女真人的古老風俗﹐認為女子殉夫是一種最高的光榮。兄弟三人和皇太極﹐還有諸王大臣一樣﹐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看著母親一步一步地歸去。大殿裡的氣氛﹐莊嚴肅穆﹐宮廷樂師奏起了古樂﹐那樂聲彷彿從天上飛來﹐盤旋了一番﹐似乎簇擁著多爾袞的母親﹐又飛回了天上。
  這個壯烈的場面﹐對少年多爾袞是最大的刺激﹐同時﹐也是他堅毅性格形成的根源。皇太極看著這位十四弟在悲痛中長大﹐對他一向呵護有加。多爾袞不負皇恩﹐他參加了太宗時期幾乎所有的重大戰役﹐在每次戰役中他都有優異的表現﹐他逐漸成為著名的軍事統帥。
  天聰五年(1631)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戰役中﹐多爾袞像一頭獅子﹐奔馳到大凌河的城下。城上的炮彈和飛箭暴雨一樣潑下來﹐後金的軍隊一時傷亡慘重。他毫不畏懼﹐一邊猛衝﹐一邊命人攻城。八旗將士聽了他的吶喊﹐特別振奮﹐排山倒海一樣衝向古城。城﹐就這樣攻下來了。
  戰鬥結束後﹐皇太極在朝上怒斥多爾袞的部下說﹕「墨爾根戴青也衝鋒而入﹐倘有疏失﹐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接著﹐他又對貼身侍衛安崇阿說﹕「以後每有大戰﹐卿即代朕督戰﹐你就是替朕看好十四爺!」阿崇阿從此成了督戰侍衛﹐專門負責多爾袞的警衛安全。
  下朝後﹐皇太極私下規勸弟弟不要總是衝在前面﹐要注意保護自己﹐統帥要在統帥的指揮位置。
  皇太極﹕「十萬兵馬我也不換一個十四弟。你懂嗎?」
  多爾袞﹕「臣弟知錯了﹐下次再不這樣了。」
  皇太極心疼地看著他﹐從腰間解下佩劍。
  皇太極﹕「賜你護身吧。」
  多爾袞﹕「謝皇上!」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那天﹐皇太極不幸逝世。他生前沒有來得及立嗣﹐這就給大清國留下了點麻煩。多爾袞二哥代善的次子貝子碩托、孫子郡王阿達禮兩人站出來力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
  碩托、阿達禮﹕「十四叔﹐你是大清第一王﹐這皇位非你莫屬!」
  兩位王子的話音剛一落下﹐當即跳出來一個人﹐這就是護軍統領瓜爾佳氏.鰲拜﹐他的右手緊緊地握著腰刀。他的後面站滿了兩黃旗的大臣。
  鰲拜﹕「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多爾袞似乎感到了大殿微微地在搖晃﹐惶恐一陣陣地襲來。而正是這惶恐﹐讓他飛快想到了國家的大政。多爾袞一愣﹐思索片刻﹐當即向兩位後輩投去憤怒的目光。
  多爾袞﹕「混帳﹐你們這是謀反﹐推出去﹐斬了。」
  兩位王子眼睛裡充滿疑惑地回望這位睿王﹐多爾袞面如霜雪﹐紋絲不動。就這樣﹐多爾袞權衡利弊﹐最後從大清的前途命運考慮﹐不但沒有聽從兩人的建議﹐反而認為這是謀反﹐他誅殺了侄子碩托和侄孫阿達禮。一場內亂﹐被他剿滅在萌芽狀態裡。隨後﹐他與諸王、諸貝勒、群臣擁戴小侄福臨即位。朝廷議定﹐由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左右輔政﹐等福臨年長後﹐當即歸政。多爾袞的這一舉動﹐顧全了大局﹐安定了朝野﹐大清江山搖了幾下﹐又穩如泰山了。事後﹐多爾袞帶著御酒親赴二哥禮親王代善王府﹐向二哥謝罪。老代善深明大義﹐他闊步上前﹐抱住了這位十四弟。
  代善﹕「老十四﹐你做得對﹐我大清不能亂。」
  多爾袞﹕「多謝二哥﹐小弟真的是為我大清的千秋大業呀﹐可是﹐我卻下令殺了你的兒孫﹐二哥﹐我… …」
  代善﹕「老十四﹐二哥知道國家為大呀!」
  兄弟倆緊緊擁抱﹐許久之後﹐兩人同時把酒灑在了地上﹐獻給為國捐軀的碩托和阿達禮。
  代善(1583.8.19~1648.11.25)﹐是大清朝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努爾哈赤的次子。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天命元年(1616)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他的兄長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後﹐他成了年齒上的第一王子。可惜﹐由於膽識的原因﹐他遠遠地落後於八弟皇太極和十四弟多爾袞。
  努爾哈赤逝世後﹐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崇德元年(1636)﹐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但皇太極逝世後﹐他堅決擁戴福臨即位﹐甚至不惜大義滅親﹐因此犧牲了一兒一孫。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1648.11.25)病死於北京﹐終年66歲。代善的性格特點是老成持重﹐深諳進退。每到重大轉折的關頭﹐他都可以做出正確判斷。然而﹐他失去了與當年父兄並肩作戰那時的銳氣。他成了溫馴的老王爺﹐一隻不再發出吼聲的暮年滿洲虎。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克北京城。朱由檢皇帝慌慌張張地逃到煤山﹐一條綾帶把自己和明王朝活活勒死。消息傳到關外的清廷﹐上上下下一片歡呼﹐人們認為上天再一次給了滿洲人機會。大智大勇的多爾袞看準了這一歷史契機﹐當即決定入關﹐在北京讓皇帝再登一次基﹐宣告從此一統天下。
  公元1643年即大明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凌晨﹐多爾袞來到三官廟。當年﹐莊妃就是在這個院落裡﹐說服洪承疇放棄絕食﹐歸順大清的。到這時為止﹐皇太極已經去世五天。多爾袞要在三官廟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這兩個人都是由皇太極一手提拔起來的﹐是兩黃旗中最為重要的管理大臣。多爾袞約見他們的目的﹐是要探詢兩黃旗對皇位繼承人的最後態度。
  談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這是前清時代滿清王公貝勒們的一貫作風﹐他們喜歡直截了當。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後﹐他們也未完全學會繞山繞水、雲遮霧罩地打太極拳。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語氣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
  多爾袞沒作任何表示就離開了三官廟。晨曦中﹐全副武裝的兩黃旗精兵已經把皇城內外圍得鐵桶一般。按照制度﹐皇宮警衛歷來由皇帝自領的兩黃旗護軍擔任。不同的是﹐今天拱衛的兵力顯然比平時多得多﹐崇政殿沿途與四周也被圍得水洩不通。那裡﹐平日是大清皇帝商討國事的場所﹐現在是皇太極停放靈柩的靈堂﹐今天上午﹐則將在亡靈面前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
  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了。
  獾子﹐雜食性鼬科動物﹐嚴寒時冬眠﹐居洞穴中﹐性機警﹐喜夜間行動。獾子油是東北民間治療燒傷、燙傷的良藥。多爾袞的名字﹐在女真語中是獾子的意思。就其一生行狀判斷﹐他與獾子還真的有幾分相像。在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多爾袞排行第十四﹐他的同胞兄弟還有排行第十二的阿濟格與第十五的多鐸。皇太極是他同父異母的八哥。
  有兩件事情﹐可能對多爾袞的一生影響巨大﹐一件是他的親生母親、大妃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還有一件就是此次推舉皇位繼承人。
  阿巴亥是在公元1601年即大明萬曆二十九年嫁給努爾哈赤的﹐當時努爾哈赤四十三歲﹐已經有了六、七位妻子﹐阿巴亥只有十二歲。史書記載說﹕「阿巴亥風姿俊美﹐頗有心機。」老夫少妻﹐阿巴亥很受努爾哈赤寵愛。兩年後﹐皇太極的母親大妃孟古格格病逝﹐不久﹐阿巴亥便被立為大妃。
  公元1620年即大明萬曆四十八年、後金天命五年﹐發生了一件對後金政權影響深遠的變故努爾哈赤休棄大妃阿巴亥。當時﹐公開的名義是指斥大妃偷藏財物﹐實際上有很深的隱情。這年三月﹐努爾哈赤的一個小妃子德因澤告發大妃阿巴亥允許貼身侍女將一匹藍布送給情人。當時女真人中有一項嚴格的禁忌﹐不經丈夫同意﹐女人若將財物送人﹐就是欺騙丈夫﹐若是送給男人﹐就會被認為是傾心於該男子。事實上﹐這樣的禁忌即便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可能仍然在發生作用。德因澤進一步揭發說﹕「阿巴亥曾經兩次備飯送給大貝勒代善﹐一次給四貝勒皇太極。代善接受並且吃了﹐皇太極接受而沒有吃。而且﹐大妃一日之內兩三次派人去大貝勒家﹐不知道他們在謀劃什麼?大妃自己深夜出去也有兩三次。」努爾哈赤命人調查﹐結果證實揭發屬實。
  令努爾哈赤更加惱怒的是﹐每當諸貝勒大臣在汗王家裡議事或宴飲時﹐大妃阿巴亥都會濃妝艷飾﹐精心打扮﹐並且可能在語言眉目之間對代善頗多表示﹐使在場的其他人很尷尬﹐又誰都不敢聲張﹐只能假裝看不見。這一點﹐可能令努爾哈赤萬難接受。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恰恰與女真人的習俗和努爾哈赤本人的安排有關。和中國境內其他遊牧漁獵民族一樣﹐女真人的財產主要由牲畜和獵獲品構成﹐在天災人禍的作用下﹐他們的財產極容易蕩然無存。因此﹐其財富的積累過程十分緩慢﹐從而導致相對的貧窮。他們缺少形式多樣的物質財富﹐缺少表現自己精神生活的藝術品、裝飾品和宗教作品。他們崇尚力量﹐崇尚年輕﹐崇尚勇敢。重生輕死、貴少賤老是為風俗。顯而易見﹐這些習俗全部與中原農業地區的文化是反著的。此外﹐他們堅定信奉薩滿教﹐相信天地萬物間充滿鬼怪神靈﹐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去了另外一個神秘的所在繼續生活。因此﹐殺人殉葬便成為一個古老的習俗﹐為族人所接受。他們死後的墓葬很簡單﹐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和絕大多數人口中採用火葬﹐將生前用過的東西、衣物等一起燒掉就構成了他們的隨葬品。瀋陽努爾哈赤與皇太極陵墓中﹐埋葬的只是他們的骨灰和殉葬者﹐原因端在於此。
  他們採用多種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對偶制、嫂婚制、姐妹即連帶婚制等。這些婚姻形式的採用﹐同樣與上述特定經濟、財產條件下的生存狀態有著密切聯繫。其內在邏輯指向﹐在於保證未來的生活與生存狀態。在經濟層面上﹐保證經濟狀況和綜合力量的加強﹐而不是削弱。在人性層面上﹐令未亡人在生活與感情上有所寄託。
  因此﹐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妹為妻便成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慮。與努爾哈赤同時代的哈達部王子康古魯﹐在父親王台死後﹐就與自己的繼母、著名的葉赫格格溫姐結婚。這位溫姐﹐恰是努爾哈赤前任大妃孟古格格的姑姑。豪格死後﹐多爾袞、阿濟格兩人作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個侄媳婦。皇太極的五位后妃中﹐兩個妃子是親姐妹﹐皇后則是這對姐妹的親姑姑﹐諸如此類﹐十分常見。
  在習慣於假模假式的漢族人士眼中﹐上述一切是標準的亂倫﹐他們會對此表現出真誠的痛心疾首與不屑一顧﹔孰不知﹐唯其如此﹐才在比較中彰顯出孔孟之道貞節牌坊之類文化中過多非人性的殘忍與虛偽。事實上﹐直到21世紀的今天﹐上述婚姻形態仍然通行於中國某些邊疆遊牧漁獵部族之中。知道了這些﹐我們也就有可能對於努爾哈赤死後的大妃殉葬、皇太極死後孝莊文皇后與多爾袞之間的關係﹐具有某種更加貼近事實的理解。
  在這種習俗之下﹐偏偏又有了努爾哈赤本人的安排。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努爾哈赤從來沒想過由自己指定接班人。他曾經為自己的嫡長子褚英做過類似皇太子一樣的安排﹐褚英被處死之後﹐他又安排二兒子代善監理國政﹐並一度讓他和自己一樣﹐一個人兼任了兩個旗的旗主。努爾哈赤表示﹐自己百年之後﹐要將深受寵愛的大妃﹐還有年幼的子孫們託付給代善。從而﹐一度使代善的權勢極為顯赫。這可能是那些貝勒大臣們看到大妃與代善眉目傳情時﹐誰都不敢廢話的原因之一。
  如果僅僅從漢族士大夫和中原皇家政治的角度看﹐完全可以將此理解成是老皇帝在以名位後事交代繼位者。但假如考慮到女真人上述事實上盛行著的多種婚姻制度的話﹐努爾哈赤的這番話則完全應該被理解成﹐自己死後﹐不但允許兒子代善繼承自己﹐還希望他娶養無血緣關係的庶母大妃。否則﹐這位大妃的舉止怎麼會如此荒腔野板﹐離譜得無法理喻?從她的一生行事判斷﹐假如不是置身於這種多種婚姻文化氛圍之中﹐這位史書記載中「有機變」的大妃﹐應該斷不至於會錯意到如此程度才對。
  倒是准太子代善﹐很有可能因為心智、性情上的厚道和缺少智略﹐身處其中的文化氛圍﹐再加上權勢顯赫導致忘乎所以﹐才真的會錯了意。在人性的層面上﹐他可能並不真正了解其父的真實想法與性情﹐於是﹐將努爾哈赤所說的、所想的和所要做的當成了同一回事兒﹐忘記了死後是死後﹐而現在活著是活著的道理。結果﹐真實的情形可能是努爾哈赤痛恨自己還活著時就開始眉來眼去的大妃和代善。不久﹐就將代善獨掌的兩紅旗﹐分出去了一旗﹐交給代善的兒子岳托。從而﹐代善自己失去了父親的歡心﹐被迅速灰頭土臉邊緣化﹐也害了那位大妃。
  努爾哈赤的處理很有意思﹐他放出風去﹐說是要搜查大妃私藏的財物。大妃便慌慌張張把財物分送到各處藏匿﹐結果﹐全部被搜查出來﹐包括藏在兒子阿濟格家的三百匹綢緞。史書記載說﹕「大妃阿巴亥雖然有機變﹐卻終於為努爾哈赤的英明所制服」﹐可能就包括了這件事情。隨後﹐努爾哈赤宣佈﹕「該大妃奸詐虛偽﹐人所有的邪惡她全都有。我努爾哈赤用金銀珠寶從頭到腳地妝飾你﹐用別人見所未見的上好綢緞供著你﹐養著你﹐你竟然不愛你的汗夫﹐把我蒙在鼓裡﹐去勾引別人﹐難道不該殺嗎?」隨後﹐將這位大妃休棄。當時﹐努爾哈赤另外一位蒙古族的小妃子也加入戰團﹐揭發阿巴亥。史書中說﹐大妃阿巴亥好嫉妒﹐大約由此可以得到證實。
  或許﹐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情意並未泯滅﹐故不到一年又將她接回﹐繼續做大妃。在成書時間最早的清代官方史書《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道﹕「由於大妃有機變且好嫉妒﹐使努爾哈赤覺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後會禍亂國家﹐於是預先給諸王交代遺言說﹕『等我死時﹐必須命令她為我殉葬。』」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一大早﹐諸王便來向她轉達努爾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從。諸王說﹕「先帝有命令﹐想不遵從是不可能的。」最後﹐在諸王寸步不讓的堅持下﹐大妃阿巴亥自縊而死。也有史書認為﹐她是被用弓弦勒死的。就此﹐阿巴亥之死遂成為前清歷史上最重要的謎團之一﹐引發出無數猜想與爭論。
  母親殉葬時﹐多爾袞虛歲十五歲。按照女真人的習俗﹐已經成年。並與多鐸最受晚年努爾哈赤的喜愛﹐但他當時沒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極跟隨努爾哈赤馳騁疆場時﹐多爾袞還沒有出生﹐他沒有可能被推舉成繼位的汗王。皇太極繼承汗位一年半之後﹐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征蒙古有功﹐被賜以美號。此後﹐皇太極對多爾袞多次委以重任﹐扶持著多爾袞一步步成長起來。直至有能力擺平戰功顯赫的皇長子豪格﹐先成為輔政王﹐再成為攝政王。應該說﹐皇太極待多爾袞不薄﹐甚至超過了對他的親生兒子豪格。
  皇太極主政十七年間﹐幾乎所有王公貝勒都受到過嚴厲處罰。皇太極最有出息的兒子豪格曾經三次受到過降級、罰款的處分﹐而多爾袞只受到過一次。事情發生在公元1641年﹐皇太極確定了對錦州長圍久困的戰略﹐意圖迫使錦州守軍彈盡糧絕後不戰而降。誰知﹐時間一久﹐錦州城內被圍的人們受不了﹐城外圍城的人們也受不了了﹐結果﹐領兵主帥多爾袞和豪格等助手商量後﹐撤除了包圍。皇太極知道後勃然震怒﹐他把多爾袞等人調回來﹐不許進城﹐在城外聽候處置。最後﹐多爾袞的睿親王爵和豪格的肅親王爵被降職罰款。其他三十多人受到處分。多爾袞諸人拜託範文程等多次求情﹐方才挨過這一關。
  公元1638年八月﹐皇太極派遣他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左翼兵伐明。大明總督、著名的盧象升和總督吳阿衡﹐就是這一次戰死在多爾袞手下。多爾袞攻克山東重鎮濟南﹐前後只用了一天時間﹐生擒德王朱由樞﹐並陸續攻克城池五十餘座。他的軍功﹐使素以勇猛善戰著稱的豪格、阿濟格、多鐸等人全部相形見絀。
  多爾袞不是一個只會帶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政治頭腦遠在其他王公貝勒之上。崇德元年第二次征服朝鮮時﹐多爾袞率領剛剛組建的水師一舉攻克江華島﹐俘獲朝鮮王妃、王子、宗室、妃嬪等。多爾袞一改多鐸等人大肆屠戮、侮辱俘虜的做法﹐嚴令部下對這些妃嬪、宗室、眷屬待之以禮﹐並派兵護送﹐將她們交還給朝鮮國王。結果﹐朝鮮國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並對多爾袞大加讚賞。這一年﹐多爾袞只有二十四歲。
  天聰九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一個特殊的功勞。這一年九月﹐多爾袞率軍征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他臨之以威、施之以謀﹐導致林丹汗餘部不戰而降﹐並獻出了中華帝國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傳國玉璽從秦始皇之後一直傳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歸的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多爾袞得到這顆傳國玉璽並獻給皇太極﹐皇太極受大家的擁戴﹐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帝寶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了皇太極死後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極已經去世五天﹐多爾袞在三官廟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語氣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 …
  本來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他們擁戴皇太極﹐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了。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係上﹐他眼光獨到。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但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很不和睦﹐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若慾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彷彿不經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了會場。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
  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通過。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令兩個人感到不滿﹐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在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家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發揮了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來﹐過去﹐僅僅因為多爾袞是叔父﹐所以領兵打仗時才會成為主帥﹐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偏偏又被多爾袞攪了好事﹐不但皇位沒有坐上﹐反而更要聽從輔政王多爾袞的號令﹐就連那些曾經依附他的兩黃旗大臣們﹐現在也紛紛倒向多爾袞。這口氣令他實在難以下嚥﹐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話說﹕「難道我就不能扭斷這些傢伙的脖子?」
  多爾袞心中的悲憤則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親年輕貌美﹐卻被弄得聲名狼藉﹐正值三十七歲盛年﹐卻不得不給死人殉葬。有證據顯示﹐多爾袞曾經認為皇太極的權位是從自己手裡巧取豪奪走的。如今﹐皇太極死了﹐這個皇位本來已經非自己莫屬﹐偏偏皇太極的兒子又橫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舉出他的另外一個孩子一個六歲的毛孩子來坐那把龍椅﹐太不公平。
  雖然多爾袞是這一輪角力中毋庸置疑的勝利者﹐實際上﹐他和豪格是兩敗俱傷﹐他們二人在心靈上全部創巨痛深。過去﹐多爾袞與豪格雖然並不親密﹐但至少還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如今﹐他們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十二天之後﹐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即皇帝位。九月十一日﹐皇太極去世一個多月了﹐輔政王多爾袞替小皇帝發佈諭旨﹐命令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率軍攻伐錦州與寧遠﹐這是一次很奇怪的軍事行動。濟爾哈朗帶兵走後﹐多爾袞又代小皇帝發佈諭旨﹐晉封自己為攝政王。成為攝政王之後﹐多爾袞召集貝勒大臣們開過一個會﹐會議的重大決定是﹐從攝政王開始﹐所有親王、貝勒、貝子悉罷部務﹐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務。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書負責﹐各部尚書直接對攝政王負責。一個月後﹐濟爾哈朗從寧錦前線返回瀋陽﹐發現短短一個月時間﹐一切已經似是而非。不久﹐他召集大家開會﹐宣佈﹕今後一切政府事務都要先報告多爾袞﹐排名順序也要先寫多爾袞。從此﹐濟爾哈朗成了一位掛名輔政王爺。
  半年後﹐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爾袞即將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個親信部下﹐出面檢舉豪格悖亂。處理的結果是﹐幾位忠實於豪格的部下被殺死﹐豪格本人被廢為庶人。這是一個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決。三年後﹐順治三年正月﹐已經牢牢掌控了大權的多爾袞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軍前去對付張獻忠。順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這位令四川人聞之色變的大西皇帝殺死後﹐凱旋迴京。
  一個月以後﹐為他慶功的熱乎勁兒還沒有完全過去﹐豪格便又一次獲罪被幽禁起來。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稱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不久﹐時年四十歲的豪格在幽禁中無疾而終。有人認為﹐他是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錦衣衛留用人員奉命殺死的。死後﹐檢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這可能是福臨小皇帝痛恨多爾袞的原因之一﹐多爾袞的身後亦由此注定。
  就這樣﹐曾經有過賢王之美譽的多爾袞﹐三十二歲時﹐成為大清帝國的真正領袖﹐率領大軍直撲北京。當時在中國社會與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所有人物﹐不是成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滅在他的手裡。隨後﹐豪格死後僅僅兩年多一點﹐三十九歲的多爾袞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爾袞又何其薄也?他的恩怨情仇幾乎與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國的垮台緊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而又波詭雲譎的圖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4 04:48 , Processed in 0.2212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