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回復: 0

[稗官野史] 解密唐太宗喜歡的三類女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3-6 02:5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一個女人是唐太宗終身愛慕的﹐她就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從小知書達理﹐十三歲時嫁給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常常想和她探討國家大事﹐但是長孫皇后總是避而不答﹐她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預聞政事?」意思是母雞打鳴那是家門不幸啊﹐我一個婦道人家﹐怎麼可以干涉國家大事?因此﹐無論唐太宗怎麼問﹐她都三緘其口。那麼﹐長孫皇后是不是一個只關心柴米油鹽﹐對政治一無所知、不感興趣的人呢?當然不是。
  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個少年英雄﹐在他當秦王的時候﹐和父親李淵一起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戰功。李淵集團最大的幾個對手竇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勞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脹了﹐不甘心只當秦王﹐他想當皇太子﹐進而當皇帝。在野心的驅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親唐高祖李淵的矛盾與日俱增。在這種宮廷危機的緊張氛圍中﹐長孫氏怎麼辦呢?她謹小慎微﹐非常賣力地孝敬李淵﹐討得他老人家的歡心﹐同時委曲求全地拉攏李淵身邊的妃嬪﹐和她們搞好人際關係。這有什麼用呢?其實這等於在李淵身邊安插了許多眼線。這樣一來﹐李淵和其他兒子的一舉一動﹐都盡收於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長孫氏在李世民獲取敵方情報方面立了大功。
  第二、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與父親、兄弟的矛盾已經白熱化﹐要兵戎相見。李世民親自上陣﹐長孫氏則在秦王府鼓舞將士﹐勉勵他們奮勇殺敵。在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門之變一舉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長孫氏也因此成為皇后。
  第三、世民做了皇帝後﹐勵精圖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虛懷若谷地跟大臣們說﹕「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們一定要提出來﹐要直言己見。」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個有名的諫臣﹐給李世民提意見是他的職責﹐而且他說話直截了當﹐經常讓太宗下不來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終於把唐太宗惹惱了。唐太宗回到後宮後怒氣難平﹐越想越氣﹐覺得自己顏面盡失﹐自言自語道﹕「會當殺此田舍翁!」就是說﹐我一定要把這個鄉巴佬給收拾掉!長孫皇后聽到這句話之後﹐不言不語﹐娉娉婷婷轉身進屋﹐不一會兒穿著厚重的朝服走出來﹐對著唐太宗行跪拜之禮。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場合穿的大禮服。唐太宗嚇了一跳﹐忙問﹕「皇后為什麼要對我行此大禮呢?」長孫皇后說﹕「妾聞君明則臣直。」如今魏徵敢於直言進諫﹐說明您是個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賀!唐太宗聽了龍顏大悅﹐同時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這是在勸諫自己﹐做皇帝要有氣度﹐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哪能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殺人呢!
  第四、長孫皇后是一個很賢德的人﹐但是由於太操心﹐身體又不好﹐三十六歲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時候﹐無論皇帝還是太子都十分著急。病篤亂投醫﹐太子承乾出主意說﹕「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為她祈福延壽。可是長孫皇后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表示堅決反對。彌留之際﹐她對唐太宗說﹕「您千萬不要重用外戚﹐現在我娘家人都已經當官了﹐可是您千萬不要讓他們當位高權重的大官」。為什麼呢?因為自古外戚干政沒有好結果﹐您要真對我好﹐真對我娘家好﹐就別給他們干政的機會。她還說﹕「我死之後﹐千萬不要厚葬。我活著的時候﹐作為一個女人﹐無益於天下﹔死了﹐怎麼能讓國家浪費資財在我的葬禮上呢。」真是一個簡樸而又識大體的皇后典範。
  通過這樣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長孫皇后並不是真的對政治漠不關心。其實她對政治深諳其道﹐所作所為極其到位﹐但又有分寸。所以當她閉上雙眼時﹐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在內宮失去了一個好幫手!」從此再也沒有立過皇后。太宗還特地在宮內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用這種方式寄託他的哀思。
  可能有人會說﹕「長孫皇后和唐太宗是結髮夫妻﹐本來就感情深厚﹐和武則天沒有可比性﹐而且孤例不為證。」只看一個長孫皇后遠不能能夠說明唐太宗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女人﹐而且也看不出武則天有什麼欠缺。
  那我們就再舉一個女人的例子。這個女人和武則天就有可比性了。她也曾深得唐太宗的喜歡。她姓徐名惠﹐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徐惠從小號稱神童﹐五個月會說話﹐四歲熟讀《毛詩》、《論語》﹐八歲就能寫出洋洋灑灑的文章。就在武則天進宮前後﹐徐惠也被徵召入宮封為才人。這個經歷不是跟武則天很相像嗎?而且起點也一樣﹐都是才人。徐才人進宮之後﹐知書達理﹐而且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她看到唐太宗在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後﹐有點志得意滿了。她覺得此風不可長﹐就給太宗上書﹐說﹕「伏願抑志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意在勸諫唐太宗戒驕戒躁﹐保持革命本色。革命的路還很漫長﹐打江山難﹐守住江山更難﹐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終。在她身上一下子看到了長孫皇后的影子﹐唐太宗非常欣賞。沒過多久﹐徐才人就升為徐婕妤﹐從五品升到三品了。徐婕妤繼續關心國家大事﹐很快又變成充容了。充容是九嬪之中的一個名號。嬪是二品﹐所以徐惠又從三品上升至二品。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徐充容非常哀傷﹐她說先帝有厚恩於我﹐我發誓要追隨他於地下。於是她有病也不肯吃藥﹐很快也殉情而死了。死後被追贈為徐賢妃。從徐才人到徐婕妤﹐到徐充容﹐再到徐賢妃﹐徐惠從五品一直上到一品。反觀當時的武則天呢?她是從武才人﹐到武才人﹐最後還是武才人。很明顯﹐徐惠的性格和為人也比武則天更討唐太宗喜歡。
  綜合徐賢妃和長孫皇后這兩個人﹐我們可以看出唐太宗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女人了。本文歸納了三項素質﹕
  第一點﹐要擺正位置﹐恪守婦道。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有事可以幹在前頭﹐但不能爭功﹐表現欲不能太強﹐要甘心做幕後英雄。
  第二點﹐要胸懷天下﹐善謀大事。皇帝治理天下﹐風雨一肩挑﹐需要有人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問題。所以當后妃一定要有眼光﹐有胸懷﹐還要有辦理政治事件的能力。
  第三點﹐要溫柔敦厚﹐外柔內剛。做事一定要掌握分寸﹐要給皇帝留面子。就像長孫皇后那樣﹐要學會曲諫。
  再看武則天﹐她符合哪個條件呢?都不符合。
  先說第一點﹐擺正位置﹐恪守婦道。她不行。從獅子驄事件就可以看出﹐她愛做出頭鳥﹐別人都不吭聲﹐她跳出來﹐「妾能治之」﹐把皇帝和其他人放哪兒去了?這就沒有擺正位置。
  再說第二點﹐胸懷天下﹐善謀大事。武則天日後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但是在這個時候她還是個稚嫩的小姑娘﹐沒有表現出這個特點。她也曾嘗試過馴馬﹐並且苦練書法。她發現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就整天臨摹王羲之的字﹐想把這個作為突破口﹐當皇帝在這方面的一個紅顏知己。後來她還真成一代書法大家了。但是無論馴馬還是寫字﹐對於皇帝來說﹐都只是業餘愛好﹐不是正事。皇帝最愛什麼呢?最愛江山。他需要一個能幫他坐穩江山的女人﹐而不是一個能陪他吃喝玩樂的人。所以﹐武則天的切入點選錯了。
  再看第三點﹐溫柔敦厚﹐外柔內剛。武則天更做不到了。武則天是一個動不動就拔刀子的人﹐是個古裝版的野蠻女友。
  這三點武則天都不符合﹐她的性格就注定了她在唐太宗的宮廷裡得不到機會。既然已經得不到什麼機會﹐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也許就認命了。可是武則天不是一般人啊﹐她永遠不會向命運低頭﹐當她發現在唐太宗這裡得不到機會的時候﹐她把目光轉向了一個新的目標。誰呢?此人姓李名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就是以後的大唐高宗。古人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之間是相互轉化的﹐武則天的剛硬、勇敢﹐愛出風頭﹐不能吸引唐太宗﹐但恰恰能夠吸引唐太宗軟弱的兒子。就是這個年輕的太子﹐後來給了武則天機會﹐讓她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她命運的改變﹐也就此改寫了中國的歷史﹐為之增添了千古評說的絢麗一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3 03:10 , Processed in 0.1586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