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回復: 0

[稗官野史] 晚清重臣李鴻藻與李鴻章的關係之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2-25 04:06: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歷任晚清內閣大學士和兵、禮、工、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重要職務的李鴻藻﹐由於其名字和李鴻章只差一個字﹐常常被不熟悉清史的讀者誤讀﹐以為其和李鴻章是兄弟關係﹐至少也是同族兄弟。其實這二李只是同朝為官而已﹐名字相近只是巧合﹐李鴻章安徽人﹐李鴻藻是河北人﹐毫無血緣關係﹐但有兩個共同點﹐其一﹐兩人都是晚清牛人﹐其政治地位難分伯仲。其二﹐兩人都是孔繼勛的門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孔繼勛以內閣學士任順天鄉試副考官時錄取李鴻章、李鴻藻為舉人)。
  李鴻章的胞兄李瀚章官至兩廣總督﹐也是晚清的封疆大吏之一﹐在晚清史上的曝光率也很高﹐李鴻章的弟弟李鳳章也曾與兩位哥哥並列封疆﹐李鴻章家族人才濟濟盛極一時﹐所以導致大家誤以為李鴻藻也是李鴻章的哥哥或弟弟。其實﹐李鴻藻與李鴻章非但沒有血緣關係﹐而且政見不同﹐還是朝中的死對頭。李鴻藻是「清流派」的主將﹐而李鴻章則是「洋務派」重臣。李鴻藻曾策動「清流派」彈劾洋務派李鴻章。甲午之戰時﹐李鴻章以直督主和﹐當時的翰林則一致主戰﹐李鴻藻以禮部尚書之職主戰﹐佈告中外對日宣戰的詔書都是李鴻藻一意堅持頒布的。北洋軍隊戰敗後﹐李鴻藻向朝廷主張殺李鴻章以謝天下。他還曾對光緒皇帝說﹕「李鴻章的專橫跋扈不亞於年羹堯和和王申。」。
  李鴻藻﹐字季雲、寄雲﹐號石孫、蘭孫、硯齋。生於河北省高陽縣龐口鎮。李鴻藻的祖父李殿圖﹐字桓符﹐官至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安徽、福建兩省巡撫。李鴻藻的父親李轍通﹐字尊軒﹐號曙樓﹐曾任廣西賀縣知縣等職。李鴻藻少年時代就聰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他17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一年後又中進士﹐從此開始了他長達50餘年的為官生涯。曾歷任清內閣大學士和兵、禮、工、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重要職務。他還是同治皇帝的老師﹐有「高陽相國」之稱。他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是晚清三朝閣老。
  李鴻藻自幼一手漂亮的館閣體董其昌字體﹐且用功甚勤。他留下來的奏摺、議稿甚多﹐多採用董體書之﹐俊逸瀟灑﹐字字珠璣。清代以降﹐書林碑學大行其道﹐魏碑體風行天下。李鴻藻卻碑帖兼用﹐自成一格。他的家書、手札多採用魏碑體書寫﹐現在是收藏市場上的搶手貨。而他所書寫的顏體、黃山谷體字更是彌足珍貴﹐頗見性情。
  李鴻藻一身正氣﹐史載其「持躬儉約﹐獨守正﹐持大體﹐所薦多端士」。他還以社稷大局為重﹐時時心繫蒼生。從1868至1871年﹐同治皇帝和慈禧多次提出重修圓明園。當時國力日漸衰微﹐西方列強正對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心存野心﹐隨時窺探時機以求一逞之時。李鴻藻念及國力日衰﹐百姓窮困﹐多次或「明疏」或「密諫」﹐明確提出「不應虛糜帑糈﹐為此不急之務」﹐竭盡全力阻止重修並多次直接勸阻同治皇帝。最後﹐終於迫使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收回成命。
  李鴻藻的最大功勞﹐保住了上萬平方公里的祖國領土。事情是這樣的﹕1871年5月(同治十年四月)﹐沙俄借阿古柏侵略中國新疆而出現的邊疆危機﹐悍然出兵侵佔伊犁地區﹐並由此向周邊滲透。1877年﹐左宗棠率軍隊擊敗阿古柏。1878年﹐清政府派欽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國﹐就要求歸還伊犁等問題與俄方進行談判。然而﹐崇厚竟於次年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裡瓦幾亞擅自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簽訂了《裡瓦幾亞條約》﹐使中國喪失了伊犁城以外的大片領土﹐並使中中國主權蒙受巨大恥辱。李鴻藻堅決反對該條約的簽訂。在朝廷﹐他慷慨陳詞﹐據理力爭﹐發動清流派彈劾李鴻章用人不當﹐奏請皇上治崇厚擅訂之罪﹐改派使節出使俄國修改上述條約。
  清朝政府也以此約「流弊甚大」﹐拒絕批准﹐並將崇厚革職拿問。改派出使英法公使曾紀澤兼任出使俄國公使﹐赴俄談判改約。終使該條約得以改訂﹐保住了上萬平方公里的祖國領土。
  在李鴻藻、張之洞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朝廷另派曾紀澤(曾國藩之子)赴俄。經半年多交涉﹐曾紀澤與俄國外交大臣吉爾斯和俄駐華公使布策於1872年2月24日在俄國聖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終於爭回了《裡瓦幾亞條約》失去的伊犁南境的大片領土以及諸多軍事要塞和關口﹐更正了許多有關分界及通商條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3 02:46 , Processed in 0.2612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