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回復: 0

[稗官野史] 慈禧如何罩著娘家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7-31 06: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經咸豐賜婚,慈禧的胞妹成了醇親王福晉,且為醇親王奕生子載湉,即後來的光緒。究咸豐之賜婚是其對慈禧生子的恩賞,還是應慈禧所求,不得而知。但日後慈禧的三位娘家侄女均嫁入愛新覺羅氏則無疑是慈禧對娘家人的特殊關照。不過慈禧並沒肆意提攜葉赫那拉氏族人,因此朝中沒有外戚集團,自然也就沒有漢、唐兩朝宗室與外戚你死我活的血腥鬥爭。
  論權勢,在中華之歷史長河中只有呂雉和武則天這兩位女性能與慈禧比肩。但慈禧與呂雉、武則天卻又有一明顯不同,那就是呂雉掌權時扶植出一個呂氏外戚集團,武則天掌權時扶植出一個武氏外戚集團,而慈禧始終沒讓娘家人當大官、掌實權,因此在慈禧生前沒有愛新覺羅宗室與葉赫那拉氏外戚集團之間的你死我活的權勢鬥爭,在慈禧亡故後也沒宗室、大臣集團對外戚集團的清算。其中之原因是大清祖制嚴禁外戚干政,還是慈禧認定聯姻比封官賜爵更穩妥?究竟是何緣由?
  呂雉,字娥姁,漢高祖明媒正娶的發妻。自漢高祖劉邦病故後執掌中樞15年,劉漢的江山盡在其掌控之中,誰個榮誰個辱憑她好惡而定。呂氏剛一掌權便追封其亡父為呂宣王,隨後又追封其大亡兄呂澤為悼武王,追封其二亡兄呂釋為趙昭王。接下來又封侄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這還不算,又有其侄孫呂通封燕王、其妹封臨光侯,連娘家外甥呂平都封了扶柳侯… …前後共計有十余位娘家人位列王侯,形成了人數眾多陣容強大的呂氏外戚集團。
  呂氏病危時又任命兩位已然封王的侄子呂祿為上將軍、呂產為相國,並要他們統率北、南大營牢牢握住軍權。臨終前將兩位王爵在身、大權在握的嫡侄喚至榻旁叮囑:「高帝平定天下之後,與大臣訂有非劉氏宗族稱王者,天下共誅之的盟約。現在呂氏稱王,劉氏和大臣憤憤不平,我死之後,皇帝年輕,大臣們可能兵變,你們要牢牢控制軍隊,守衛皇宮,千萬莫為我送葬,否則將大禍臨頭。」
  從呂氏的臨終遺言看,呂氏不可謂不精明,然而她的精明非但沒為呂氏外戚集團免去禍災,反倒刺激了劉氏宗族與大臣集團的鬥志。呂氏一亡,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等大臣響應於內,頃刻間呂氏外戚集團灰飛煙滅,呂氏後人幾乎盡遭誅殺。這結局是呂氏最怕出現的,同時也是呂氏一手釀成的。
  武則天,歷史上的大周皇帝,在其沒登基稱帝之前即已大權在握,高宗朝時,她與高宗共掌天下並稱“二聖”。到了中宗朝,唐中宗成了擺設,諸事均由則天太后獨斷。再後來乾脆改朝換代稱孤道寡當了大周皇帝,她封賞給娘家的王爵雖然少於呂雉,但也同樣扶植出一個武氏外戚集團。她的兩個侄子一個封魏王,一個封梁王,其中的梁王武三思曾出任過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在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謀求承續大統時,武則天曾一度猶豫,對究竟傳位娘家子侄,還是傳位兒子三心二意徘徊不定。若非肱股大臣狄仁傑放膽直問:「姑侄與母子,哪個更親近?」隨之又進言:「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天子祭姑於太廟者。」這才打消了武則天傳位娘家子侄的想法,詔告天下:「立已被廢為廬陵王的李顯為太子。」武氏外戚集團的下場比漢朝呂氏外戚集團的下場更悲慘,在武則天尚未賓天之前,她一手扶植出來的武氏外戚集團便成了替罪羊,遭到李氏宗族和大臣集團的聯手圍剿,連嫁出去已為人妻的,甚至嫁給李氏宗族為妻的都未能幸免於難,鮮有躲過這一劫難之人。
  慈禧,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閨名杏貞,咸豐二年選秀入宮,最初賜名蘭貴人,後又賜懿嬪。三年後生皇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於是母以子貴,先晉封懿妃,再晉封懿貴妃。由於她通文墨、懂行文而又善體聖意,所以成了咸豐的特殊“秘書”,常代咸豐批閱奏章。算起來,這當是慈禧接觸朝政的源頭。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再度侵犯,塘沽、天津先後失守,咸豐留恭親王在京,自己卻“避暑”承德,實則是避亂出逃。不料一到承德便龍體欠安,且日漸沈重大病不起,不久便一命歸西撒手人寰。在其賓天之前,咸豐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額駙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召至龍榻前,任命這八個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即顧命大臣又稱托孤大臣。然於此之前,咸豐已將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分別賜慈安與慈禧。咸豐所為無非企盼在他歸天之後,兩宮與八大顧命大臣相互牽制以保朝中平衡。他以為這是他為皇兒載淳施下的安天妙計,會令朝廷和諧江山永固。
  殊不知咸豐的“臨終安排”愚蠢至極,“相互牽制以達平衡”的初衷非但沒有達到,反倒促成兩宮與八大臣水火不容。慈禧棋高一著,迅速聯合恭親王等先發制人打蛇七寸,發動了辛酉政變,僅一個回合下來,便將八大顧命大臣全部抓獲,其勢力土崩瓦解潰不成軍。隨後怡、鄭兩親王奉旨自裁,肅順則被綁縛菜市口斬立決,穆蔭充軍發配,餘者革職永不敘用。由此兩宮垂簾聽政,但慈安樂於清閑,大權盡歸慈禧,這位女強人終於成了主宰大清朝政、一言九鼎的“孤家寡人”,盡管龍椅上坐有“萬歲”,她只是“千歲”,那年的慈禧方才20多歲。此後即便歸政皇帝,她不再“垂簾聽政”,卻依然實權在握,沒她首肯政令難行。確切無疑地說,從辛酉政變到臨終選溥儀為帝,47年間的大清興衰盡在她一念之間。
  慈禧是葉赫那拉·惠征的長女,下有照祥、桂祥、福祥三個弟弟和妹妹婉貞。道光朝,惠征官居五品,任安徽寧池太廣道,亡故於任上,留下的孤兒寡母一家六口居住在京城劈柴胡同,靠錢糧度日。待慈禧入宮之後,咸豐賞下一座宅子,這宅子位於西城新街口北二條,娘兒幾個沐皇恩喬遷新居,好不快樂。算起來這當是慈禧娘家第一次沾慈禧的光。
  依大清典制皇后之父當冊封承恩公,可慈禧並沒當過皇后,在她之上的慈安才是皇后,她不過是貴妃而已。然而其子載淳登基成了同治皇帝,依制冊封生母慈禧為皇太后,由於大清典制上沒有如何冊封皇太后娘家人的規定和先例,故依冊封皇后的規定恩典皇太后的家人。由此慈禧之父惠征當晉封承恩公爵位,無奈其父惠征早已亡故,於是由慈禧的大弟弟照祥頂替。冊封後朝廷賞下位於朝陽門內芳嘉園的承恩公府,起初人稱照公府,可照祥無福,當了兩年承恩公就亡故了,照祥無後,承恩公爵位由桂祥頂替,隨之照公府變成了桂公府。桂祥除頂替亡兄當了承恩公之外,還當過一任鑲黃旗副都統。但清朝的這類副職大多是“榮譽”職務,有銜無權的閑散之官,既不用坐班也不用點卯,逢年過節的露個臉兒就行。當然俸祿照拿。
  不過與手握實權能撈“好處”相比,那點俸祿微不足道盡可忽略不計。比如身居正都統職位,諸事獨斷專行,光吃空額的實惠就足以讓副都統眼饞死,何況還有軍械、糧秣等等,能撈錢的地方多著呢。在當時這些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朝廷睜只眼閉只眼,除了有時有晌地說一說“廉恥”,頌一頌“忠孝”,用些個無比正確的套話應應景、表表態之外,沒丁點兒跟貪腐“死磕”、“較真兒”的意思。
  也有例外,慈禧曾下諭徹查了“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一下就懲處了江蘇任上所有涉案官員,摘了幾十頂頂戴。不過別以為那是慈禧下決心懲治貪腐,其實那不過是一次“清理階級隊伍”,一次換了莊家後的“洗牌”罷了。通過徹查此案,慈禧對不聽我西宮招呼而只聽她東宮招呼的,對腳踏兩隻船兩邊討好的江蘇官吏來了一次徹底整肅。所謂徹查乃至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只是這場整肅運動的“突破口”,有了這“突破口”,就有了“為民申冤、解民倒懸、平反冤假錯案”的大旗,就能一舉占領“道德制高點”。至於救了楊乃武與小白菜,乃是無意中的必然並非想救卻不得不救。因為救這二人成了“洗牌”的前提,倒也借此體現出了朝廷英明,且還為茶樓曲社增添了謳歌“西宮”的“花絮”。當然此案的徹查、平反也震懾了一下官場:貪腐要有個“度”,別太過分,尤其別太張揚。更重要的是準確無誤地令大清官吏感知:「絕不能站錯隊!站錯隊絕沒好果子吃!」
  慈禧對承襲承恩公爵位的二弟桂祥並非不疼愛,但恨鐵不成鋼,所以訓斥乃至戲耍絕對多於疼愛,或許這也是疼愛至極的一種表現。其實細究慈禧對桂祥的訓斥和戲耍,還真不能怪慈禧,完完全全是這位桂公爺自找的。慈禧曾親臨朝內芳嘉園的承恩公府,看望過額娘之後,慈禧喚桂祥回話,詢問他讀了些什麽書,字練得如何?桂祥大言不慚,吹噓他的書法頗受方家贊賞。而且一邊吹噓一邊展紙研墨,然後甩開膀子下足力氣寫了個斗大的“壽”字。收筆之後得意地對慈禧說:「如何?如何?不是瞎吹吧!」在二弟桂祥展紙研墨時,慈禧打心底裏高興,可待桂祥一起筆,慈禧的心就涼半截了,如今看著桂祥的自鳴得意狀,早先那股高興勁兒盡拋爪哇國了。慈禧沈下臉:「你寫的是何體?寫的又是何字?」桂祥不以為然地答道:「寫的是壽字啊!甭管什麽體,您說好看不好看吧?」慈禧一拍桌案,訓斥道:「寫成這樣還敢吹噓?你這壽字少了一點,豈不成了短壽?送給人招罵!留下來晦氣!你個不知長進、不知好歹的東西!」桂祥低頭一看,還真少寫了一個“點”。面對現實,桂祥戰戰兢兢低頭不語,一改先前的狂妄,且心中回味:散發出去的“壽”不少,可從沒見人往出掛,原來結癥是在這“少一點”上。
  桂祥確實就是個不著調的主兒,不學無術不說還好擺譜兒,今兒個聚一幫人飲酒,明兒個弄一夥人郊遊。堂堂公爺,當朝太后的親弟弟,叫誰來就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13:55 , Processed in 0.1331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