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回復: 0

[稗官野史] 歷史上秦檜是怎死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6-24 13:3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115年11月18日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秦檜病死。秦檜(1090~1155)生於哲宗元佑五年,字會之,政和進士。靖康被俘到北方成為金太宗弟撻懶親信。返南宋後兩任宰相,主張向金投降是殺害民族英雄岳飛的主謀為人民所痛恨。
  中國考古界2006年的最大發現,終於隨著引人爭議的拆遷開發工程而誕生。在建設過程中發掘的一宋代古墓出土了包括秦檜親筆遺囑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一些自稱秦氏後人表示,將密切關注該文物的鑒定,如確定先祖罪名不實,根據疑罪從無和無罪推定的司法原則,將可能入稟法院要求取消岳飛廟中的秦氏夫婦跪像,如仍要設立跪像則應「將跪像腦袋換為書本,代表食書不化、空言誤國的腐儒們該為中國的落後而懺悔」。
  該份被專家初步認定為秦檜「政治遺囑」的文物,書寫在一塊長達2.2米、寬約50公分的綢緞上,這也是其能保持至今的主要原因。出土該批文物的村莊位於本市郊區,早先名為麓洱,現名為壺侑,因風光優美,出產茶葉,宋代時一度是高官們的莊園。此次所發掘的宋墓,專家估計為秦氏子侄輩的墓穴,時間應在宋孝宗淳熙五年為岳飛平反昭雪(1178)後,秦氏此時逐漸失勢一些身前文物成為族人累贅和朝野忌諱,乾脆採用殉葬方式掩藏。
  巧合的是隨本次墓葬發掘一起出土的地契資料表明,此地莊園基本為岳秦兩家分領。兩家比鄰這也是宋史研究的研究的新發現之一。秦檜該份遺囑作於高宗紹興十四年(1145),時年55歲即其死前(1155年)十年,岳飛含冤被殺(紹興十一年臘月,1142年1月)後三年。秦檜在該份遺囑中,首先告誡子孫遠離政治,自己深知將「獲譴汗青」,「蒙羞萬年」,叮囑子孫在他死後萬莫貪戀祿位,急流勇退,也不可在風暴來臨後為他爭辯,並對幾個已身據高位的族人詳細指示了退出政壇的方略。專家正是據此認定此書信為家族內的政治遺囑。
  據秦檜在該份遺囑中表明自己堅信對金議和是當時的「國情」下保全家國的唯一出路,也曾經和岳飛直接探討過此問題,但岳飛表示「要為不可為之事」。而宋高宗其實並不反對北伐作戰,因為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令他為江北百姓所夙夜仰望,顯然皇帝很陶醉這種救世主的感覺。但因為岳飛在規復舊河山之外,經常公開宣揚要「迎還二帝」,而金國也不斷在戰爭失利時派密使威脅高宗要「送還汝兄」,並不斷暗示囚在五國城的宋欽宗與岳飛有秘密來往,令高宗疑竇叢生,甚至到了「寢食不思」地步。高宗12道金牌召回征途中的岳飛,就是因為金使送來了岳飛與欽宗聯絡的「確切證據」,欽宗甚至揚言返國復辟後將清洗「老九」(高宗為徽宗第九子)的人馬,高宗因此需要和岳飛對證確認。據了解秦檜在遺囑中說,高宗與岳飛的晤談一概秘密進行,他也不能與聞。但事後高宗告訴他,岳飛一再表態自己只想規復北方迎還二帝,私心最多就是成就功名,待成功後願意效仿石守信等解甲歸田。至於帝位歸屬,岳飛表示那是「皇家手足間事」,沒有旗幟鮮明地表態。
  秦檜在遺囑中對岳飛的戰功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岳飛的善戰為其議和提供相當大的便利空間,以打促談效果很好。但岳飛有功名心,性格也比較孤僻,與人不好相處,容易招疑招忌,好多次甚至與皇帝言語不合而撂挑子走人,與皇帝結了深怨。岳飛不大考慮高宗本人的利益,不僅和被囚敵國的欽宗有謠傳中的來往,還多次當面勸高宗立嗣,高宗本人因有隱疾而無子嗣,因此十分懷疑岳飛擁兵欲立擁立之功,犯了人臣的大忌,違背了祖宗傳下的抑武揚文的宗旨,估計也是因此引發高宗殺機,不惜破除有宋以來不殺大臣的誓言。秦檜表示,他已竭盡全力至少保全岳雲和張憲,但高宗指示全殺,他亦無奈。同僚們在岳飛被殺後不敢質問皇帝,都來質問秦檜,秦檜也不敢和不便說皇帝的意思,只好說「莫須有」含糊應對。
  據透露秦檜在遺囑中激烈指責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空言誤國,「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以為慷慨激昂就能救國救民,更以為說過就等於做過了。自己不挑擔子,還好以大帽子壓人,政府只要提出一韜光養晦,就會被指賣國;只要一與金國議和,就會被指媚外,而戰爭需要大量積累,需要「暫息兵戈勤稼穡」與民生息。秦檜說自己不得不以強勢壓下這種言論,斷了不少空談者的仕途和財路,但「開罪言路罪在身後」,國事艱難又難免掛一漏百,身後的名聲是不可指望的。有意思的是,秦檜說岳飛對知識分子的空言比他還反感,並認為岳飛本人究竟並非讀書人出身,更注重實戰成效。
  秦檜在遺囑中辯解說,帝位一旦有紛爭,內戰必起,國家必亡,因此不如保全半壁江山;而即使帝室無恙,但畢竟皇帝已經對擁兵大將起了猜忌,此隙一開絕難彌合,即使岳飛本人無所謂,但手下驕兵悍將也難保萬一。至於自己事後為皇帝分謗,從公議而言,高據相位責無旁貸,為江山社稷只好犧牲自己的令名;從私情來說,高宗於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專」,他也只能為知己者死。所以教誨子孫,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貴,而高宗百年後秦家必將被清算,「民忿欲洩終需洩」。他感慨,「生逢亂世家國顛沛」,總想做點經世濟國的實事,但「為實事者均不見容於當下」,岳飛難以見容於皇帝,而他必將更難以見容於言官史冊,後世只有那些維持亂世危局的當局者才能體會他的苦心了。
  據專家介紹,民間形成定見的秦檜是金國「奸細」的看法,都無實證,卻有很多反證。南宋的史學家就留下很多資料,如李心傳寫的《要錄》說,秦檜不是金人「奸細」,只是主和派而已。徐夢莘寫的《三朝北盟會編》說,前御史中丞秦檜和家屬從金軍佔領的楚州孫村中逃歸至漣水軍丁祀水寨,只使用「逃歸」二字。熊克寫的《中興小記》說,秦檜從敵中歸來,也沒說他是「奸細」。
  只有張邦昌友婿朱勝非寫的《閒居錄》說,秦檜全家及婢僕從金國歸宋,不是「逃歸」。朱勝非是擁護張邦昌的,而秦檜是一直反對金人立偽張邦昌,秦檜與朱勝非矛盾尖銳。秦檜執政時,朱勝非被廢居八年,有利益衝突,因此專家認為可以斷定朱勝非《閒居錄》所記是對秦檜的打擊報復。另有《金人南遷錄》說,天會八年金國諸臣害怕宋朝君臣報復,主張放縱秦檜歸宋朝。然而《金人南遷錄》是一本謬誤百出的書,此書對秦檜的敘述是「曉然傅會」是錯誤的。
  而從宋高宗的詔令中可以看到趙構是熱烈歡迎秦檜逃歸宋朝,他將秦檜比作漢代的蘇武,常持漢節。秦檜自己寫的《北征紀實》中,可以看到他在金軍中想盡千方百計,最後才能逃歸宋朝,情節十分具體,絕難杜撰。秦檜逃回宋朝,皇帝趙構稱讚秦檜「忠樸過人」,比作蘇武,朝中宰相重臣如范忠尹,李回等人說秦檜是忠臣,使許多朝臣不再懷疑秦檜是「奸細」,李綱書寫讚揚秦檜「精忠許國」,「立大節於宗社傾危之秋」。這充分說明金人並不是縱使秦檜歸宋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4-30 07:47 , Processed in 0.1504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